书城宗教佛海中的摆渡
5865200000009

第9章 贪“德”无厌(1)

人类一般上对许多事物都有追求的慾望,我们会不断地贪求食物、金钱和名誉地位。相对于累积功德,我们更应该要秉持着孜孜以求、永不疲倦的精神。

功德可以带来快乐,功德也是幸福的泉源

今天我会对你们的提问都做出解释,希望你们明白后,就大胆地放开脚步开始去实践,不要只是光说不练。提出疑问——学习——实践——再提出疑问,这就是一个获得知识,得以进步提高的完整过程,我们大家需要去认真遵循。

假如你真懂得了慈悲、宽恕,那么你就更要去实践。当你已经明白了宗喀巴大师的修行法时,就不要再给自己借口说:“我还不够明白,我还不能去实践。”其实正是你那紊乱的心,在指使你不要去实践。众所周知,了解和研读佛法的益处良多,所以请不要再说:“我无法完全理解,所以我不要再读了。”事情的真相往往是:因为你不读,所以你才不会了解。不能只是因为心情好了才去实践,不要到了面对危机的时候才实践,等到问题来了才临时抱佛脚。学习金甲衣护法法门也不能只是为了祈求庇护,你必须每时每刻都在认真求进步地修行。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你们也非常有帮助。

今天,我要在这里回答一些你们常提出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很怕死,我不想这么年轻就死去,我该怎么做?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似乎应该毫不倦怠、孜孜以求地累积功德。但是,假如我们所进行的慈善活动与佛法无关,没有佛法的动机,纯粹为了帮助别人,我们是否也可以累积功德?

首先,我非常感谢与欢迎大家踊跃提出问题,这些疑虑都是你们想要了解的。传统的佛教原本不鼓励提问,它要求学生们保持完全的静默来聆听老师把课讲完。但是,在我讲课的时候,我较喜欢以互动的形式来与大家进行探讨,所以我恳请大家都不必忌讳什么,要勇于发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然后再去实践,这就是要圆满修行所必须遵循的逻辑。即使你不修行也应该去了解,因为当你了解后,就可以和不同种族、文化及宗教的人和睦共处,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我这样说不是要使你们都成为佛教徒,我只是想与大家分享知识。

累积功德

有关累积功德的问题,我将以佛教徒的观点来诠释,因为这个问题与佛教有关。累积功德要有孜孜以求,永不倦怠的精神。我们对很多事物都显得贪得无厌,我们贪求食物,一些人看到自助餐,就一头栽进食物里,直到吃完方才罢休;有些人贪爱华服、崇尚名牌,当LV一有新产品上市时,他们马上出现在商场通宵达旦地排队轮候,只为等大门一开便可以捷足先登。一些人喜爱谈论汽车,只要有新车面世,立刻上网研究,仔细阅读手册,对它了如指掌。还有的人贪爱手表、异性等等。我们对这些东西的贪求,没什么不对,我们只是贪心而已,这是我们的习惯,我们也习以为常。

那么现在,就让我要求你在这些贪求的内容里再添上一项,就是你应该贪求功德。这不是为了下一世,还有下下一世会怎样,我不认为我们当中的哪个人,能够在下世纪或下一劫成佛,我们都将得在这个星球上继续游荡一段很长的时间。我们孜孜不倦的累积功德,到底什么时候才可以满足呢?

答案是——当你已获得了证悟、能够控制你的转世、掌控你的命运;当你不再受苦、无需再面对生老病死、不再恐惧病痛或厄运;当你充满悲悯与善意的心不会再动摇;当你有了神通,能够透视他人的内心与想法,知道如何可以造福他人,如何釆取适当的行动来帮助他们;当你能够调伏身语意、摆脱死亡、有大悲心;当你可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个众生……这时候,你才可以停止累积功德。

这是为什么呢?也许由于前世所聚集的善业及善行,你今世得以享受很多福报,不过,这就像银行里的存款一样,总会有用完的一天。许多曾经非常有钱的人,他们也会有破产的一天,这些例子我们也时有所闻:麦克杰逊破产了,他一年赚九千万美金。我本来想求他捐出一百万美金来作为克切拉中心的职员基金,可惜太迟了,他已经没有钱了,连梦幻乐园也得卖了。我把他用作例子并不存在着任何恶意,这只是因为我们都知道他是谁,他的故事早已通过CNN被传,众人皆知。

我们可以想想,像他那么有才华和富有的人都会破产,更何况是我们?我们的财富随时也可能消失,这不是佛陀在惩罚我们,也不是护法神在惩罚我们,他们都不会惩罚我们,这只是我们自己在造的业。基于这些理由,我们必须尽可能地累积功德,功德它将支撑着我们的一切。根据宗喀巴大师修行法,我们应该认真地修持,以正面的态度,为我们自己、为下一世,竭尽所能地聚集功德。我们更需要为了利益他人而贪求功德。

假如我们有更高层次的心灵,我们更应该为了利益他人,而去大量的累积功德,但这也只属于中等层次。最高层次的想法该为累积无限的功德以求获得证悟,然后我们就可以帮助众生达到他们的需求与愿望,这是累积功德最为高尚的动机。

所以,累积功德的动机大致可被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希望自己今世及来世得到快乐。

(二)希望自己及他人的今世与来世都幸福。

(三)最高的动机,彻底摆脱轮回。

也许有一些人会说:我在这里可活得很好,我不要成佛,我不要去极乐世界,在那里我将失去许多乐趣。请相信我,成佛的乐趣要远远比这儿更多。假如你是佛,你可以保留住你所得到的一切,可以享受更多的乐趣,生活会更加的多姿多彩。试想一下,你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在任何地点和时间转世、可以投胎成任何形体和色身、你可以拥有你想要的财富,聆听喜欢的音乐、你不会生病、你可以逢凶化吉、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受到赞赏,每个人都很喜欢你。

总而言之,成佛的乐趣有很多,不要总选择留恋在这里,应当选择成佛。成佛以后再回来这里,享受更多的乐趣。现今的情况是,每一次你回来这里,每一次你的死去,就像是一场豪赌。怎么说呢?就如你去大型赌场,有多少次你是赢钱的?如果你不实践佛法,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你就好像在赌场进行一场豪赌,赢的可能性总是少得可怜,这的确是非常可怕的。我也曾经到过云顶赌场,我投入了几个钱币,结果很快地我就输掉了十块钱。当然,我没有亲自下手,因为我不能赌博,这可是要犯戒的,所以我只请别人代劳,不过我祈祷如果让我赢钱的话,我会把钱都捐给佛教中心。几年前我确实这么做过,奈何却没有效果,因为佛陀洞悉了我的动机。祂知道如果让我赢钱的话,也许我就会很快地消失和熘到日本去,所以我什么也没有得到。

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为所爱的人孜孜不倦地累积功德,要贪求功德,你要想到他们的来世,来世的来世……对于父母及那些爱护我们的人,他们的恩情我们无以为报,我们唯有竭尽所能地为他们累积功德。请不要说我已经为叔叔建了一座佛像!这是远远不够的!假如你的叔叔对你很好,你要继续为他不断地做下去。至于你的父母,你更必须为他们付出更多。你要知道,当你把功德回向给他人时,他们只能得到一部份,他们不能得到全部功德,因为付出的不是他们。所以,我们要孜孜不倦地累积功德。

无论我们所进行的任何慈善活动与佛法有无关联,有没有佛法的动机,例如布施食物、捐献或协助慈善机搆(盲人院、聋哑中心、癌症中心、狮子会或临终关怀中心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善举,你不一定要在佛教中心才能累积功德。假如我说,除非你支持佛教,协助寺庙,捐助及帮助僧侣,否则便不能累积功德的话,这就是完全不对的,佛陀的教诲也从来没有如此说过。

当你能够乐意地进行或参与任何慈善工作如:照顾癌症病患、艾滋病病患、盲人、聋哑、残障、小儿麻痺症、飢荒、被遗弃的临终老人或孤儿等等,你以任何的方式行善都是美好的。我们虽不把这些称为佛教事业,但实际上它就是佛法。何谓佛法?佛法所强调的并非你是否为佛教徒。法,所指的是正确的行为,意即去帮助别人。当你能够进行慈善活动去帮助别人,这不但非常有意义,而且你更应该一直不断地做下去。

但是,当你在进行与佛法无关的慈善活动时,你必须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怀有佛法的动机。什么样的动机?不花费多馀的金钱、不浪费多馀的力气、不伤害自身与他人,尽所能地带来更多的利益。比如说,你每个月捐一千块钱给临终关怀中心或是照顾小孩,你这么做的话报纸就会刊登你的照片,你可以出名,在移交支票的时候,你把支票高举展示十分钟,坚持到他们拍完照片为止;你这么做纯粹是为了博得好名声,为自己打广告,招徕更多的生意,赚更多的钱。假若你怀有此种动机的话,表面上看来你是在布施,实际上却是另有企图。这样做虽不是太坏,因为你依旧帮助了他人,但就功德上而言,那可能要成为业力,而这其中的善业成份也会变得淼小。业力往往只能带来很小及短期的效果而已。

功德与业力的差别

功德与业力的差别在于,当你获得了功德,就好比将钱存入银行,你能够定期获得利息,每个月都有钱入账,你无须动用母金;当你在消耗业力时,就好比把钱放入银行,没有利息,你一直在动用母金,直到用完为止。当你做事带有良好的动机时,你聚集了功德,这是你下一世可用的利息;要是你积的是业力,你只有母金,当母金用完你也就一无所有了。这就是两者间的差别。

假如你原本打算每个月捐一千块钱,那你更应该进行一点禅修、做一些祈愿、修习一点宗喀巴大师法、观想你的布施是为了真诚地协助他人、发愿未来可以利益他人,并祈愿能够一直这样做下去。假如你是以这种想法而布施,它会成为功德。如果你的动机只是为了面子和名誉,期望得到更多的生意……这虽然也不坏,只是你却不能得到最高的利益。

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都期望得到最高的利益吗?至少我是这么希望着的。这不叫贪心,这是聪明;这不是狡猾,这是智慧;这不是取巧,这是在为来世绸缪,俾能造福众生。

所以,假如你要布施,那你就尽可能去获取你所需的布施,无论那是珠宝、鲜花、饼乾或钱财等,任何形式的协助都无所谓,你只需转换为纯正的动机即可,不需要更改行动。至于你布施于佛教的机搆则有点不同,当你布施给佛教机搆时,假若他们那些具备资格的人员以正确的祈福及宗教仪式来接受你的布施,在一般情况下,你都可以获得很好的功德,这关键在于你所布施的对象。比方说,无论我们是否了解佛陀的力量,但每当我们捐献一两块钱来供养曼陀罗、供养佛陀时,由于有着佛陀的加持,我们还是可以获得功德。如果能再加上我们了解其好处、具有好的动机,我们所获得的功德也将会加倍。

反之,如果你所布施的对象是非宗教机搆,所靠的也纯粹是自己的心念力量而已,这也是可行的。我这不是在试图区分宗教与非宗教机搆间的差别,我只是在告诉你事实。当你布施给佛陀,加上动机纯正,你将可得到加倍的功德。但另一方面,如果你布施于宗教机搆,比如说供养佛陀,但是你的动机却很淼小很卑微,你只是为了扬名、为了显示你很虔诚很美好,那么你所得到的也将不是功德,那只是业力。为什么?虽然你布施对象的力量很强,可是你的动机却不好,那么你所得到的功德也就很小,或者是介于业力之间,也可能只是业力,这得视动机而定。

总的来说,布施的对象、动机以及所布施的东西,这三者对于我们是累积功德或是业力,的确是有很大的差别,也对我们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假如你布施给非宗教机搆,但你有很好的动机,你一样会有很好的效果,很好的功德。如果你布施给宗教机搆,但是动机却很小很卑微,比如说有些人前往寺庙或到金甲衣护法面前去请求:“请杀了我的敌人!”,然后他们供养牛奶与献上供品,这可不是什么功德,这是恶业。当你怀着纯正的动机,布施于正确的对象,功德就可以加倍。因此,布施的行动不是问题,布施的对象也不是问题,数目更不是问题,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动机。

要如何生起动机呢?在开始的时候的确需要一些努力去培养心念,然后再付诸于行动。如果我们能不断地修习,能专心地研读佛典、祈愿、转化内心,渐渐的你就会发现心里的动机会油然而生。到时你无须再费任何力气,它每天会自动生起,起初或许每天一次,到了更长时间,会出现五次,甚至十次之多。很快你就会发现,你再也不需要任何动念,就可以自然地生起利益他人的动机,为了利益他人而累积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