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风格迥异的亚非奇迹
5878200000003

第3章 法隆寺

法隆寺历史

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县的生驹郡斑鸠町。奈良于公元710年成为日本首都,立都时间远比京都还早,可谓日本第一座历史悠久的都城。都市风格仿中国棋盘式设计规划而成,当时逐渐兴盛的佛教文化,也使奈良充满了各种佛教寺院与文化遗址,包括法隆寺、药师寺、东大寺、唐招提寺等寺院。法隆寺是日本佛教圣德宗总寺院,公元587年为祈祷天皇病愈而许愿兴建,天皇病故后由椎古天皇和圣德太子续建,于公元607年建成。

“飞鸟”的代表

在日本文化史或美术史中,常将7~8世纪大和朝廷在奈良的统治时期,划分为“飞鸟”时代、“白凤”时代,以及迁都平城京以后的“奈良”时代。依各寺创建年代先后,沿着时代脉络追溯,是了解奈良古寺的最佳方法。法隆寺在奈良现存诸寺当中建造年代最早,艺术与文化价值在日本均排名第一。公元607年完工时,圣德太子还亲自主持启用典礼。可惜,当时的佛殿塔堂都在六十几年后的大火里付之一炬。如今依旧保存飞鸟时代风格的建筑物,只剩下“西院伽蓝”的金堂、五重塔、中门,以及部分回廊。“伽蓝”是梵语,意思是寺院。飞鸟时代的美学观念,主要沿袭中国魏晋南北朝,讲究的是厚重沉稳,具有一定的严肃色彩。从法隆寺的南大门进入,正前方颜色深厚,层次井然的西院伽蓝建筑群的确给人一种稳重的安定感。纵观西院伽蓝内部,好像各栋建筑各据山头,刻意在彰显自我的感觉。西院伽蓝的中门、金堂与五重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大的木造建筑物,也是见证飞鸟时代文化思想与艺术美学的珍贵宝藏。

“七堂迦蓝”建制

坐落于奈良斑鸠町一带的法隆寺,都是在崇佛势力掌权之后大力兴建的。寺院命名,也直接表达出要让佛法更加“兴隆”的用心。

奈良时代的正统佛寺,有所谓的“七堂伽蓝”的建制。内容包括存放舍利或宝物的“佛塔”,供奉佛像的“金堂”,宣讲佛法的“讲堂”,敲打梵钟的“钟楼”,存放经典的“经藏”,出家人作息的“僧房”,以及用餐吃饭的“食堂”。七堂伽蓝的构成体系全都被运用在法隆寺的修建中,它也因此成为以后日本佛寺兴建的基本典范。只要是佛教寺院,无论法相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莫不采用此种体系,差别只在于改变寺内建筑的式样、名称,或者用途,例如将佛塔变成“五重塔”,将金堂改成“中堂”,至于七堂伽蓝的基本构成,一直没有改变。

法隆寺号称日本古代的建筑博物馆,寺内可以见到历朝各代的建筑形态,其中最珍贵的便是飞鸟时代的西院伽蓝建筑群,里面的五重塔是全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木造建筑物。除了西院、法隆寺还建有东院、宝藏院、仓库、圆堂等建筑群,以及昔门院、实相院等小寺院。今日所见的法隆寺虽然历经沧桑,却是日本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兴建法隆寺的圣德太子不仅是一位崇信佛教的虔诚信徒,还是日本政治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由于他的努力,大和朝廷的威望与权势日增,完成了日本的初步统一,并将佛教定为日本国教。

法隆寺的殿、堂、塔

法隆寺由西院和东院组成。其中西院是法隆寺的中心伽蓝,它包括南大门、中门、金堂、五重塔、讲堂、经藏、钟楼以及圣灵院、百济观音堂等。东院是在圣德太子的住所——斑鸠宫的旧址上改建的,建有梦殿、讲堂、僧房等伽蓝和绘殿、舍利殿、钟楼、礼堂等。其中金堂上层呈“人”字形,下层是四角伸出的双层房顶的瓦顶建筑。金堂平面近似正方形,具有独特的风格。堂内分为正殿和拜佛堂,拜佛堂内壁上画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