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口耳相传的艺术典故
5879500000002

第2章 莫扎特与《费加罗的婚礼》

沃尔夫冈·阿马丢斯·莫扎特(1756~1791),是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身于音乐世家,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被誉为“神童”。

在莫扎特短暂的一生中,他写了19部歌剧,其中最著名的是《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47部交响曲,其中《第三十九交响曲》、《第四十交响曲》、《第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他还创作了27部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22部弦乐四重奏,29部钢琴奏鸣曲,37部小提琴奏鸣曲,其他各类乐曲100多部,给人类的音乐宝库中留下了珍贵的宝藏。

莫扎特的创作深受巴赫、海顿等人的影响。他的作品结构精致匀称,旋律富有歌唱性,风格明朗、乐观,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791年12月5日莫扎特去世,因穷困潦倒被埋在穷人的公墓里,没有一个亲属给他送葬。

神童莫扎特

5岁时,小莫扎特看着父亲写乐谱觉得很有趣,便也开始学着作曲。有一次,父亲走进莫扎特的房间,见他正趴在桌上,在五线谱上专心地写东西。他随手拿起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儿子是在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完全符合规格。

一天,父亲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他要儿子把这个乐谱送到剧院院长家里去,并说明这是专为他女儿创作的。不料,路上一阵大风,把莫扎特手里的乐谱刮跑了。他一面哭着,一面追赶着到处飘荡的乐谱。乐谱没有全找回来,这可怎么办呢?莫扎特跑到小伙伴家里,借来笔纸,自己写了首乐谱送去。第二天,院长带着女儿来拜谢,说莫扎特父亲的舞曲写得太妙了,他还让女儿把舞曲弹了一遍。莫扎特的父亲听后惊呆了。他说:“这不是我作的舞曲。”他转身问儿子,“这首乐曲是谁写的?”莫扎特只得说出原委。父亲听后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一把把儿子抱在怀里。

同样是那年,一天下午,父亲带了一位小提琴家和一位吹小号的朋友回来,预备练习三重奏。莫扎特挟着他儿童用的小提琴也要加入。父亲呵斥道:“学都没学过,怎能来胡闹!”莫扎特委屈地哭了。朋友过意不去,替他求情,说让他在旁边拉吧,好在他声音不大,听不见的。父亲咕噜着说:“要是听见你的琴声,就把你赶出去。”得到父亲的应允后,他就坐下来拉起他的琴。吹小号的乐师慢慢地停止了吹奏,流露出惊讶和赞叹的表情。莫扎特把6支三重奏从头至尾都很完整地拉完了。

6岁的时候,莫扎特的父亲带着他和姐姐开始了维也纳之行。在维也纳,莫扎特的演奏得到了玛丽亚·特雷莎女皇的赞赏。小莫扎特兴奋极了,他对女皇说:“你住的房子可真漂亮!”并且他还爬上了女王的膝盖,搂住她的脖子亲吻她。还有一天莫扎特在宫殿里乱跑,不小心滑倒在地上,正好在一旁的公主伸手把他拉了起来。当时他大言不惭地说:“哦,你真是太好了!等我长大了,我要娶你!”而这位公主最后成了法国路易十六的皇后,并在法国大革命中被砍去了高贵的头,而那时莫扎特已经不在人世了。

7岁那年,他在法国巴黎一个音乐会上,为一位著名的女歌唱家弹琴伴奏。只听她唱了一遍,莫扎特就能不看乐谱,自由地伴奏,从头到尾一点不错。女歌唱家再唱一遍,他又在琴上另作新的伴奏。每唱一曲,他的伴奏都会变化无穷,和谐动听,令听众们惊叹不已。这件事被欧洲人称为“18世纪的奇迹”。

博马舍的《费加罗三部曲》之二

《费加罗的婚礼》是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第一部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讲述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与该镇的阿尔玛维瓦伯爵遇到了貌美无比的罗西娜。伯爵为罗西娜的容貌所打动,非常想娶她为妻,可是罗西娜的监护人巴尔托洛医生对罗西娜严密看管,为此伯爵不敢轻举妄动,无法如愿以偿。于是他求助费加罗,在聪明的费加罗的精心策划下,伯爵与罗西娜有情人终成眷属。

而《费加罗的婚礼》讲述的是阿尔玛维瓦伯爵与罗西娜婚后发生的事情。由于费加罗帮助伯爵如愿娶到罗西娜,作为奖赏,费加罗被伯爵提升为侍从,他也爱上了伯爵夫人的侍女苏珊娜,两人相亲相爱准备结婚。但是阿尔玛维瓦伯爵生性风流,对自己的夫人日益失去了激情,开始喜新厌旧。他老是想染指夫人的女佣苏珊娜。苏珊娜早已明白伯爵的意图。她告诉费加罗,伯爵给他们结婚的新房实际上是为了方便他自己追求她,而不是出于真正的好意。费加罗告诉苏珊娜,他有办法对付他的主人。

费加罗、苏珊娜联合伯爵夫人罗西娜巧妙地设下圈套。夜晚,在黑暗的花园里,正当伯爵喜不自禁地大献殷勤的时候,突然四周灯光齐亮,费加罗、苏珊娜等人从花园隐蔽处走出来,这时伯爵才发现在自己怀里的人竟然是自己的夫人罗西娜。原来伯爵夫人换上了苏珊娜的衣服,来和自己的丈夫会面。伯爵的企图被当场揭穿,他无地自容,只好当众跪下来向罗西娜道歉,乞求原谅。

聪明的费加罗用这样的办法获得了胜利,他和苏珊娜的婚礼也如期举行。

歌剧的“神话”——《费加罗的婚礼》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成员之一。他的创作是18世纪欧洲音乐文化各方面成就的光辉总结,但他最出色的还是歌剧,创造出一种现实主义音乐剧的新体裁,为民族歌剧奠定了基础。

1786年的某一天,达·庞蒂来找莫扎特·提出由他把博马舍的戏剧《费加罗的婚礼》的戏剧脚本改编成歌剧脚本,由莫扎特负责谱曲。莫扎特早就想做这件事了,现在他们俩的想法真的是不谋而合了。他激动地说:“我太愿意了!”于是,他们又找来韦茨拉男爵,将这事悄悄告诉他。韦茨拉男爵十分赞成这一计划,并且保证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于是他们说干就干,立即就着手做这件事。

莫扎特谱曲的速度特别快,无论多长的作品都在他的脑子里完成。当他要把它们写到纸上的时候,他只要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西就行了,速度自然是很快的。但是在2月份,莫扎特意外地收到皇帝发来的一份聘书。原来荷兰的总督要来维也纳造访,约瑟夫准备盛情款待他,所以要求莫扎特写一部短小的音乐滑稽剧。没办法,莫扎特只好将写了一半的《费加罗的婚礼》暂时放到一边。其间莫扎特还为他自己写了两部钢琴协奏曲。

此时达·庞蒂已经将剧本写好了,莫扎特也就加快谱曲的速度。曲子谱完之后,达·庞蒂将脚本和总谱带到皇宫,说服皇帝允许这部歌剧首演。皇帝约瑟夫说:“我相信你的音乐鉴赏能力。你把总谱交给抄写员吧。”

达·庞蒂告退了皇帝,立刻飞奔到莫扎特家,告诉他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什……什么?”这个时候莫扎特还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费加罗的婚礼》!他下命令了!”

“哦!真的啊?”他太激动了。

莫扎特用他美妙的音乐,充分展现了各个角色的不同特点,非常动人,首演当晚就引起了轰动。剧院里座无虚席,观众热情高昂。在现场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几乎每首咏叹调都重唱了一遍,结果整出歌剧无限期地延长。最后奥地利皇帝约瑟夫只得下令禁止“再来一遍”,这样演出也到半夜才结束。

当“费加罗的咏叹调”响起的时候,剧场里热闹非凡,大家不约而同地叫好!台上的全体演员和全体乐队队员,不约而同地大叫“好呀,好呀,大师!伟大,伟大,莫扎特!”乐队队员们也从没有停止过用弓敲着谱架子喝彩而莫扎特呢,他神采飞扬,脸上泛起天才的红光。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以完美的形式和鲜明的思想性,标志着莫扎特的音乐创作走向了巅峰时刻,而当时莫扎特年仅30岁。

《费加罗的婚礼》取得了成功,但是莫扎特仅得到微薄的报酬。由于他呕心沥血地创作,一年以后他就累得生病了。

如今这出《费加罗的婚礼》已成为世界各地歌剧院常演的戏码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