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口耳相传的艺术典故
5879500000008

第8章 威尔第与《茶花女》

居塞比·威尔第(1813~1901),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家。《茶花女》是威尔第的“通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余两部是《弄臣》及《游吟诗人》),它受意大利人的欢迎程度不亚于《游吟诗人》。

这是根据1852年法国作家小仲马的戏剧《茶花女》而写成的歌剧。这部歌剧充满着优美的咏叹调,其出现密度之高,使得它和比才的《卡门》一样,被视为音乐欣赏入门的歌剧。

小仲马与《茶花女》

阿尔丰西娜·普莱西是“茶花女”的真实姓名。她是一位不幸的姑娘,然而又是一位幸运者。关于她的故事被演绎成小说、话剧和歌剧,她的一切都同一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形象“茶花女”连在一起。这是因为她同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有过一段感情纠葛,这位作家便是亚历山大·仲马,即“小仲马”。

小仲马很早就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不满20岁便发表了小说和诗歌,但这些作品均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作为文学家的小仲马,真正使他能够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主要是那部脍炙人口的《茶花女》。然而,倘若命运没有安排他同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相识,文学史上又怎么可能会留下这样一部佳作呢?

1844年9月,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小仲马同他娱乐场上的好友欧仁·德雅塞在巴黎圣日耳曼大道上跑马归来,然后便一起去著名的杂耍剧院观看戏剧演出。就在这天晚上,小仲马看见在靠近舞台的一个包厢里坐着一位非常漂亮的女人。

他在回忆这次奇遇时曾经这样描写这位美人的容貌:“……她的个子高高的,身材苗条,乌黑的头发,面色白里透红。她的面容生得小巧玲珑,一双细长的、像日本女人似的眼睛又黑又亮,顾盼自如,生出无限风表。她的嘴唇像鲜红的樱桃,再加上一口洁白的牙齿,使人联想起一尊雕像。”德雅塞对小仲马说,此人名叫阿尔丰西娜·普莱西,是巴黎的名妓。

小仲马呢,他当时便被这位美艳绝伦的女人迷住了,不知不觉间感到自己似乎堕入了情网。当天晚上演出结束以后,这一对好友便登门拜访了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小姐。这天晚上,除了小仲马和德雅塞之外,阿尔丰西娜还接待了其他客人。他的心情似乎很愉快,高谈阔论,纵情大笑,但是她却咳嗽得很厉害。后来,当客人们谈兴正浓的时候,她却不声不响她走开了。细心的小仲马尾随着地走进她的房间,发现她正在咯血,于是真诚地劝说阿尔丰西娜保重身体。阿尔丰西娜显然被他的关怀和同情感动了,也许过去从未有人对他说过这样的话,也许那天晚上她对这位年轻人突然产生出一种奇特的好感,总之,他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阿尔丰西娜答应同小仲马往来,做她的“好朋友”,这是一种默契,也是一种许诺,不久以后,阿尔丰西娜便成了小仲马的情人。

在大仲马的回忆录里,人们可以读到这样一段记载:当大仲马看到儿子与阿尔丰西娜的亲密关系时,曾经直截了当地问小仲马:“你同这位姑娘交往,究竟是因为爱她,还是因为同情她?”小仲马当即明确地回答说:“是出于同情和怜悯。”

事实上,在小仲马与阿尔丰西娜交往的过程中,他的确常常劝她注意休息,劝她保养身体,并亲自陪她一起到乡间去进行短期的疗养。他们在一起曾经度过短暂的、但却是愉快的生活,像诗一样充满着激情和梦幻,致使他们两人在精神上都一度得到极大的满足。可见小仲马对阿尔丰西娜的同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当真挚的。

然而那时的巴黎世风日下,而阿尔丰西娜又是一位风尘女子,这一切都决定了小仲马对她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小仲马与阿尔丰西娜的分手也是不可避免的。

1845年8月30日深夜,小仲马给阿尔丰西娜写去一封表示绝交的信,他作出分手的决定,心里是相当痛苦的。据说,小仲马没有收到阿尔丰西娜的回信,而且从此之后,两个人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次年2月10日,小仲马返回巴黎,而这时阿尔丰西娜已经去世一个星期,她的遗体也早已安葬在蒙马特公墓里了。据说,小仲马曾经去过阿尔丰西娜生前的住所,他看到的却是人们正在清点、拍卖阿尔丰西娜遗物的场面。根据死者的遗嘱,拍卖所得的钱款除了偿还债务之外,余额全部赠给她的一位生活在诺曼底乡间的外甥女。但是这位接受遗产的外甥女必须遵守死者规定的条件,她永远也不能来巴黎。这个谜一般的遗嘱显然是发人深省的,其中似乎包含着无限的幽怨和深情。然而,对此感触最沉重、思索最深刻的也许不是别人,而是小仲马。

也许,当他看到阿尔丰西娜的遗物被拍卖一空的场面之后,独自一人在大街上漫步的时候,心里便已经开始在酝酿《茶花女》这部小说的情节了。更耐人寻味的是,小仲马去世之后也安葬在蒙马特公墓里。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更可能是他本人生前有意识的安排。

1846年6月,也就是在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去世4个月之后,小仲马又来到他曾与阿尔丰西娜一起度过愉快岁月的乡间。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唤起了他对往日的回忆,也激起了他创作的冲动。于是他闭门写作,花了不到一个月的工夫便写出了小说《茶花女》,因此,我们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作者一气呵成的。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小说《茶花女》完成后没有立即发表,直到1847年,即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去世一周年后不久,才在巴黎出版,并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美丽茶花女

《茶花女》是一部我们非常熟悉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话剧或歌剧,《茶花女》的故事内容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改变,它叙述的始终是男主人公阿尔芒与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

《茶花女》的意大利语原意为“一个堕落的女人”。歌剧描写了19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玛格丽特。这个喜爱茶花而被称为“茶花女”的巴黎名妓从一名商店职员沦落为娼妓后,虽然过着一掷千金的生活,但精神与肉体上却蒙受着巨大的痛苦,因而身染重病。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一位青年阿尔芒,阿尔芒早已暗恋她4年了。见面后,玛格丽特正巧发病,其他人对此漠不关心,而阿尔芒却真诚地照顾她、体贴她。玛格丽特深受感动,接受了阿尔芒的爱情。

为了摆脱那种奢华但又令人窒息的环境,玛格丽特倾全部积蓄,与阿尔芒到乡间居住。平静的生活中两情缱绻,十分恩爱。不料阿尔芒的父亲闻讯后大怒,赶来乡间兴师问罪,当他得知玛格丽特对自己儿子确是一片真心后,有所触动,但仍坚决要求地与儿子断绝关系。玛格丽特考虑到阿尔芒将来的幸福,忍痛答应了阿尔芒父亲的要求,并给阿尔芒留了一封信,假称自己已做了别人的情妇,又重回巴黎,阿尔芒不知内情,指责她为了享乐而负心绝情。玛格丽特遭此打击,顿时晕倒,病情加剧,生命垂危。至此,阿尔芒父亲才将真情告诉儿子,阿尔芒怀着歉疚之情再次回到玛格丽特身边时,她已是奄奄一息,最后带着无法实现爱情与家庭幸福的遗恨,离开了人间。

“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歌剧《茶花女》的创作,几乎是与话剧《茶花女》同步进行的,是皮亚维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同名悲剧改编的,由威尔第作曲。

当小说《茶花女》在巴黎引起轰动,人人竞相阅读的时候。意大利著名的音乐家威尔第正在巴黎。这位天才的作曲家立即从这部小说里获得了启迪和灵感,他敏锐地感受到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可以搬上歌剧舞台。

1851年3月,《弄臣》在芬尼斯歌剧院成功首演之后,威尔第受命于歌剧院为1853年3月的演出再谱写一部歌剧。1851~1852年冬他在巴黎生活。然而,那时威尔第正忙于为罗马创作《游吟诗人》,所以直到《游吟诗人》首演取得辉煌成功后,威尔第才得以将心思集中到《茶花女》上。1853年2月份,他立即请他的好友皮亚维写出歌剧《茶花女》的演出脚本,然后便以满腔热情投入了谱写工作。

1853年3月6日,歌剧《茶花女》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一家著名剧院——菲尼斯剧场首次公演。在首演中遭受冷落、或者是灾难性的悲惨命运似乎是一部分现今极为成功、广受欢迎的歌剧的一个共同标志。当《茶花女》在菲尼斯歌剧院首演时也难逃此厄运。在首演14个月后新版《茶花女》再次上演,地点还是在威尼斯,只不过换到了歌剧院,演出获得空前成功。

小说《茶花女》一下风靡了整个世界,而歌剧《茶花女》一直是世界各大歌剧院的保留剧目。自1909年以来,《茶花女》已经被搬上银幕多达20余次,其中最著名的则是格丽泰·嘉宝主演的影片《茶花女》。它已经成为世界电影艺术宝库中的一部珍品。

当年《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说:“50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