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拿来就用的实用心理学
5928200000085

第85章 别让烦恼牵着鼻子走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喜怒哀乐。我们虽然不能改变月亮的变化规律,却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情,做情绪的主人。敢于直视现实,乐观、坦然面对人生的苦与难、喜与悲。当你的内心世界阳光普照时,你的心田就会盛开快乐之花。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与烦恼结上了生死之缘,不死不休。或许,人生正是因为有了诸多烦恼与不顺心的点缀才显得多姿多彩。情感犹如画家手中的画笔,将枯燥苍白的理性世界涂抹得艳丽多姿,丰蕴迷人。然而,这终归还是理性统治的时代,情感虽然狂野,却也只能长时间地充当理智的奴隶。

成长到这个时代,人类已经更加理智,不再幼稚地幻想成仙永生,转而追求极可能的长寿,把“永远”留给不朽的精神。人们宁愿割舍“对情感的尽情体验”,而去追逐那“压抑了的生命延伸”。而这,正是文明发展的必然方向。感受文明,我们得学会消除生命的障碍,而我们既然赋予了“烦恼”以贬义,当然它便是我们毫无疑问要清除的对象。

在纷繁芜杂的社会中,在曲曲折折的人生旅途上,我们磕磕碰碰,烦恼在所难免,伴随而来的是精神肉体的高度紧张。特别是在如今已转得疯狂的社会大转盘里,紧张与烦恼更是如影随行,人们因而耗尽了精力,消瘦了肉体,处罚了生命。

某地有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各门功课成绩都是优良,毕业后却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小镇上。从梦想的伊甸园,进入平庸、烦琐的现实,他觉得一下子像从天堂掉进了地狱。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把希望寄托在研究生考试上,并将这看成他生活的唯一出路。但由于诸多的烦恼困扰,他名落孙山了。为了自己的前途,他凭借着强大的意志一次又一次捧起书本,却因极度的烦恼而毫无成效。第三次失败之后,他停止了努力。悲哀、苦恼、绝望将他紧紧地包围,他开始天天喝酒买醉,不再上班,他的精神已经彻底地崩溃了。短短的四年,竟成了一生的终结。

一个人不经历一些情绪的波动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总是背着沉重的情绪和包袱过一种焦躁、愤懑的生活,不仅对自己无益,还会白白浪费眼前的大好时光,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前途和未来。通过这位大学生的故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学生的种种遭遇,都因烦恼而起。烦恼虽然是一种情绪,但却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一旦我们沾染上它,压力也就悄然而至。这种恶劣的不良情绪,会让我们主动放弃努力,它会像指挥木偶一样指挥着我们,使我们生活在痛苦之中。

其实,人生在世,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消除了自身的烦恼,要想成功并不难,何必被烦恼压垮呢?烦恼是一个“卑贱之徒”,你应该做它的主人,去驾驭它、管制它,而不能成为他的仆人,否则,你将永远受它的摆布。

新西兰著名女作家简奈特·弗兰出生在一个道德严谨的村落里,在那个封闭的地域,人们习惯于用一套世俗的标准审人度事,凡是违反常态的就被认为是不正常而遭到排斥。与村民的强悍相比,简奈特从小就表现得极端怯懦,甚至宁可被嘲笑也不敢轻易出门。在村民的眼里,她是一个不合群的被打入了另册的人。因此,几乎没有人和她交往。简奈特的父亲是一个魔术师,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整天在外奔波,早上骑着自行车出门,晚上很晚才能回来。听到父亲的脚踏车声,其他三个孩子总是一拥而上,围着父亲纠缠,简奈特却总是躲在屋里一声不吭。久而久之,父亲也觉察到了她的怪异,经常在她面前叹气,担心她日后的遭遇,或者直接就说这个孩子怎么会这么不正常。

当简奈特第一次听到别人说她不正常时,她觉得非常刺耳,可听得多了,她也渐渐相信自己是不正常的了。在学校里,同学之间很容易就成了可以聊天的朋友,她也很想加入进去,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开口。上学之前,家人是很少和她交谈的,有的只是叹气或批评,到了学校这个更为陌生的环境,和同学们相比,她觉得自己才刚刚开始咿呀学语。她想,自己真的是不正常了。后来,经过医生的诊断,说她患有严重的自闭症、忧郁症、精神分裂症。这时,惶恐、烦恼、忧郁一齐向她袭来,她那脆弱的神经终于崩溃了,不得不住进长期疗养院,默默地接受各种奇奇怪怪的治疗。

村民们早已淡忘了她,父母也似乎忘记了她的存在,最初他们还千里迢迢去探望她,后来半年也不来一次了。茫然、无聊时,她就找来医院里一些过期的杂志阅读,渐渐地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些杂志,就索性投稿了。没想到那些在家里、在学校、在医院里总是被视为不知所云的文字,竟然在一流的文学杂志上刊出了。

医院的医生有些尴尬,开始竖起耳朵听她谈话,生怕错过了任何的暗喻或象征;她的父母觉得意外——自己家里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女儿;往日的村民也不可置信地发现:难道这个得了文学大奖的作家,就是当年那个古怪的小女孩?简奈特·弗兰敢于突破世俗的偏见和自我的阴影,终于成为当今新西兰最伟大的作家。

让烦恼牵着走的人,注定只能在烦恼的阴影中,越陷越深。敢于跟烦恼说不的人,才能突破世俗的偏见,走出烦恼的阴影,活出崭新的自我。

萧伯纳说:“悲哀的秘诀,在于有余暇来烦恼你是否快乐。”在此,“余暇”实已失去其意义,成为对“悲哀”者最无情的嘲讽。放松时,恰恰就是你精神肉体上最为紧张烦恼的时刻。萧伯纳道出的不仅仅是“烦恼”者的悲哀,他更道出了自古流传的“快乐与烦恼”的对抗。

记住,学会放弃烦恼,你便得到了“余暇”;学会放弃烦恼,你便释放了紧张;学会放弃烦恼,你便获得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