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就是这么不堪(中外宫廷奇闻录)
5957900000024

第24章 偷天换日不为财——皇帝也爱玩偷盗

人物小档案:

No.1 完颜吴乞买(1075年—1135年),汉名为晟,金世祖劾里钵第四子,太祖阿骨打同母弟。初为穆宗(盈歌)养子。1123年即位,在位12年。谥号金太宗。

No.2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1967年),乳名“午格”,字耀之,号浩然。其曾祖父为道光帝,祖父为道光帝第七子,父亲为摄政王载沣。年号宣统(1908年12月2日—1912年2月12日,1917年7月1日—12日),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因其为清朝的末代皇帝,所以有人称其为清废帝,或尊称为清逊帝,其在台湾的后人尊其为清恭宗。

No.3 法鲁克一世(1920年—1965年),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港蒂恩角宫(冬宫),埃及苏丹福阿德一世与王后娜兹莉的长子,在福阿德一世所有儿子中排行第二,全名穆罕默德·法鲁克,第二任埃及和苏丹国王,努比亚、科尔多凡和达尔富尔的统治者(1936年—1952年在任)。

在历史上,不少皇帝或者国王都做过与其身份极不相符的惊人举动。皇帝与小偷之间,地位是千差万别的,可就有这么几位九五之尊,偏偏喜欢妙手空空之事,诚然,作为最高统治者他们并不缺钱,做这样的事情是各有各的理由。

金朝开国之初,财力不是很雄厚,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对吃穿用度都非常节约,不吃稀有的食物,不喝好酒。他曾与群臣定下誓约:国库中的财物,只有打仗时才能动用。如果有人违反,不论是谁,都要打20大棍。这一铁令一直被很好地遵守着。

完颜阿骨打去世后,他的弟弟完颜吴乞买继位,成为了金太宗。起初,他也遵守哥哥遗留下来的习惯,也是很节约。他住的宫殿装饰得很简陋,平日的衣服也不用华丽的衣料,甚至有的时候还有破损,这种节俭的生活过得久了就有些让人无法忍受了,不过,完颜吴乞买还是坚持了下来,只是有一件事情他实在是坚持不下去。完颜吴乞买虽不贪杯,但是毕竟是游牧民族出身,哪个游牧民族的男子不爱开怀畅饮的,节俭到连一壶好酒都没有,实在是有些让人不痛快,难道连喝点好酒都不可以吗?由于节约,皇宫内是找不到他想要的好酒了,完颜吴乞买身上又没有银子,没办法,只好打打国库的主意。一天夜里,忍无可忍的完颜吴乞买偷偷打开国库大门,随手抓了一把财物,偷偷溜出皇宫,美美地享受了一餐美酒佳肴。当美酒入喉的那一刻,完颜吴乞买似乎将哥哥定下的规定抛到脑后去了。

事后,丞相清点国库时发现少了财物,经询问,发现是皇帝干的。他赶紧告诉了当时的重臣粘罕。粘罕是开国时的功臣,而且铁面无私,他马上在朝上将此事揭发出来。众大臣商议之后,决定遵照先帝留下的规矩,处罚这个奢侈浪费的君主。他们半威胁地把完颜吴乞买请下宝座,由大臣们亲自动手,打了20棍子。打完后,又把他搀回宝座,然后,以粘罕为首的全体大臣一齐跪下请罪。事已到此,完颜吴乞买也无可奈何,只好忍着疼痛将侍从端来的压惊酒喝完,然后恕众臣无罪。从这以后,完颜吴乞买再也没奢侈浪费过,直到他驾崩。

完颜吴乞买是因为无法忍受口腹之欲,只偷得一小部分财物挥霍。相比下来,清代的末代皇帝溥仪所盗之物数量则多得让人难以想象,其价值也是贵重到难以衡量的地步。

清逊帝溥仪4岁即皇帝位,在位仅3年,宣统王朝便土崩瓦解。但溥仪却在此后一直生活在紫禁城北部的小朝廷中,宣统年号也一直在这里使用,因此,从1909年至1924年11月溥仪出宫,在这15年的宣统时期,溥仪从一个孩童成长为一个青年,同时,溥仪将大量宫廷字画、书籍、珍宝以各种方式夹带出宫。

溥仪同中国任何一位封建皇帝都不同,他少年时期接受英国老师庄士敦的教育,从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他一直有出国留洋的梦想。为了离开皇宫后能有充足的经费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想到了皇宫中收藏的大量珍宝、字画。但为了稳妥起见,他主要把这些珍宝、字画赏赐给皇亲,溥仪曾以“赐赏”的名义赏赐两位伴读,即自己的两个弟弟溥杰、溥佳大量的字画书籍。

溥仪主动赏赐溥杰、溥佳珍宝古物,实际上是一起有预谋、有计划的盗窃活动。生活在紫禁城小朝廷的溥仪很清楚地知道,他已经不是这里的主人,过不了多久就会被赶出这座皇宫,一旦离开这里,一切的费用怎么办?这样,宫中珍宝古物便成为他盗卖的目标。他盗运珍宝古物出宫的活动是从1922年开始的,挑的是宫中最为昂贵珍稀的古版书和历朝名人字画,古版书以宋版为主,名人字画主要是好携带的手卷。这批盗运出宫的书籍、字画,颇费了溥仪的一番心血,也历尽了周折。

当时宫内各处所存的古物都由专人保管看护,有账册登录在案。如果溥仪要赏赐某人某宫物品,需要在某宫账册上登录,载明物件名称、赏赐时间和赏给何人,还要到内务府司房登记,开具条子才能出宫。溥仪便想了一个自以为巧妙的办法,将古物分批赐赏溥杰、溥佳,利用溥佳和溥杰每天下学出宫的机会,一批一批地带出宫去。

在此之前,溥仪、溥杰、溥佳等在一起多次商讨,认为宫里不能居住时,唯一安全的地方就是天津租界。在1922年前后,北京正受战火威胁,溥佳的父亲恭亲王载涛就在天津英租界13号路购买了一幢楼房,以备溥仪不时之需。他们当时打算要筹集重建朝廷的经费,那些分批带出的珍宝便先放置在英租界溥仪的住房内。

溥杰比溥仪小一岁,社会知识比溥仪丰富,最重要的是,他能在外面活动,只要借口进宫,就可以骗过家里。溥杰每天放学回家,必带走一个大包袱。这样的盗运活动,几乎一天不断地干了半年多的时间。运出的字画、古籍,都是出类拔萃、精中取精的珍品。因为,那时正值内务府大臣和师傅们清点字画,溥仪就从他们选出的最上品中挑最好的拿。他们运出宫的珍宝古物中大约有1000多件手卷字画,200多种挂轴和册页,200种上下的宋版书。

溥仪他们满以为这样很严密,一定无人能知。可是,日子一长,数量又多,于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久,就有太监和宫伴(宫内当差的,每天上学时给溥杰和溥佳拿书包)询问溥佳:“这些东西都是赏您的吗?”溥佳含混地对他们说:“有的是赏我的,也有修理之后还送回宫里来的。”

这批古物珍宝运往天津时,又费了一番周折。那些书籍字画共装了七八十口大木箱,体积既大,数目又多。在出入火车站时,不但要上税,最害怕的是还要受检查。恰巧当时的全国税务督办孙宝琦是载抡(庆亲王载振胞弟)的岳父。由溥佳出面找了载抡,说是醇王府和溥佳家的东西要运往天津,请他转托孙宝琦办一张免检、免税的护照。载抡果然很顺利地把护照办妥,于是,就由溥佳把这批古物珍宝护送到了天津,全部存在天津英租界13号路的166号楼内。

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后,在点查毓庆宫时才发现了“赏溥杰单”,这批流失的书画古籍才公之于世。清室善后委员会称这批东西“皆属琳琅秘籍,缥缃精品,天禄书目所载,宝籍三编所收,择其精华,大都移运宫外”。这批珍贵的书画古籍运到天津后,被陆续变卖了几十件——购买的人以超乎想象的低价购得如此珍贵的宫藏稀世奇珍,真是喜出望外。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关东军参谋吉冈安直又把这批珍品全部运往长春的伪满皇宫。

伪满皇宫也是仿照中国历代宫廷的样式,建造得像模像样,坐北朝南的宫殿,呈庭院式结构。皇宫向南,有两座大门,但正殿同德殿前的大门一直关闭着,只开西边的大门,然后再从西面的兴运门入院,门左侧便是宫内府,尚书府也在这里。中和门是伪满皇宫的内外分界点,以北为办公区,称为外廷;以南是溥仪的生活区,称为内廷。勤民楼在外廷,缉熙楼在内廷,后盖的同德殿在外廷,这些都是极重要的宫殿建筑——勤民楼是溥仪办公和接见客人的地方,同德殿是溥仪生活、学习和会见客人的场所,伪满的藏书楼就坐落在这里。

溥仪对于学习一直不很用心,但他对古版书籍和文物珍宝却有偏好,甚至有时很入迷。伪满初年,在皇宫西花园内专用三间大瓦房装贮珍贵的古物和书籍,满满当当的,人在屋内很难转身。同德殿修成后,在后院增建了两层水泥楼,专贮书籍珍宝,并将存放在天津的所有书籍、古物统统运到这里,称之为藏书楼。

据溥仪的远房侄子、曾在宫内府学习并陪伴溥仪的毓嵣回忆,从故宫内带到天津再转运到伪满皇宫藏书楼的许多古书,溥仪很少有时间来此阅读。伪满垮台、日本溃败后,溥仪一行逃往大栗子沟时,匆忙中也没有携带这些古书,损失了不少。国民党占领长春时,张嘉璈任东北行营经委会主任委员,曾接收伪满皇宫宋版书13箱,后转交国立长春大学图书馆保存,到1949年以后由东北大学接管,现存于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是馆中最珍贵的善本。

溥仪闲来无事时,喜欢看藏书楼收贮的字画手卷或珍宝古玩。他携带出宫的手卷古玩太多了,如晋王羲之的《曹娥碑》拓片,是历代宫廷奇珍,上有乾隆皇帝的印玺;王献之的《二谢帖》系墨迹本,是罕见的珍迹;张瑀的《文姬归汉图》,乾隆曾认定为神品,上面钤盖有许多收藏章、鉴赏章;苏东坡的《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手卷真迹,称为二赋,是世间仅存的稀世之珍,仅上面钤盖的收藏印章就多达66个,还有元、明、清历代名人的题跋,乾隆皇帝曾先后题跋三次,墨迹淋漓。还有马远、夏珪、马麟等人的《长江万里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徽宗的花鸟画,以及钟繇、僧怀素等人的手迹。这些作品,经历代皇帝、名人鉴定后钤盖印章收藏,上有乾隆的“古稀天子”和“天禄琳琅”印,系清宫所藏真品。

这批古物、古书在溥仪处有目录,由严桐江掌管,溥仪指定要看什么,看管人员立即去取,看完后归还原处。逃跑前,古书太多无法携带,就挑选了手卷中最珍贵的精品装成57箱,都是现钉的白木板箱子,每箱长1米有余,高50厘米,宽40厘米,全部运往大栗子沟,寄放于该处矿山株式会社、矿长住宅西头的两间房内;溥仪还随身携带了一些珍宝,放在电影放映机的皮匣子里,这些珍宝包括乾隆皇帝的田黄石印以及钻石、珍珠、宝石和黄金、白银制品。可惜的是,这批古书、古物在日本投降后,就没有了下落。

作为末代皇帝,偷自己宫内的珍宝,究竟是为了钱,为了生活,还是为了自己一直做皇帝的梦想,我们不得而知。如果说溥仪的偷盗还是有原因的话,那么,同为末代皇帝的埃及国王法鲁克一世的盗窃,则纯粹属于他对盗窃本身的偏爱。

在埃及历史上,法鲁克王朝是一个腐败无能的王朝。法鲁克国王本人虽然写得一手好字,也重视教育,但治国无道,连当时的大臣都私下里说他昏庸。1952年7月26日,法鲁克在亚历山大的“冬宫”被包围,不得不签字退位,象征性地将王位让给6个月大的儿子艾哈迈德,结束了自己16年的末代帝王生涯。法鲁克自知前途无望,当晚,他偷偷地将38箱金银财宝装上快艇,带上子女趁着夜色逃往希腊,然后又到了意大利罗马等地。

法鲁克好色,喜欢美女,他当政期间,埃及经常流传着他又要结婚的消息。他刚流亡罗马时,看到大街上的金发美女,竟然如入无人之境一般走上前去求婚,连自己是落难国王的身份都忘记了。

法鲁克毕竟是一个大国的国王,在物质上,应该是什么都不缺了,可他就是有一种癖好,喜欢偷别人身上的东西。法鲁克对一些闪闪发亮的东西尤为感兴趣,总想挖空心思地得到它们,也不管这些东西对他是否有用。法鲁克对大臣的东西感到莫名的兴奋,但他并不是向他们索要,而是靠偷,他觉得这样得到的东西更加有意义和珍贵。要想偷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必须掌握一套高超的扒窃技巧。于是,法鲁克从监狱里找来一位行窃多年、经验丰富的老扒手,让他教自己偷东西。在这方面,法鲁克国王的悟性相当高,不久,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法鲁克国王学艺成功之后,每当王宫举行酒会或舞会时,他都会穿行于贵宾和他们的夫人之间,看准目标,下手行窃。甚至在外交场合,他对外国使节也如法炮制。每次在王宫举行的酒会上,法鲁克都笑意盈盈地穿梭在人们中间,显得若无其事的样子,凑上去跟别人谈话,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别人的东西偷到手。等到偷得差不多了,他就会躲到另外的一间房间里,把藏在腰间和口袋中的“战利品”掏出细细观赏,这些“战利品”有钱包、皮夹、打火机、手表和钥匙链等,甚至妇女的化妆盒和口红他都不“嫌弃”。

有一次,法鲁克看中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怀表,这块怀表是丘吉尔的心爱之物,放在丘吉尔的背心口袋里,以防丢失,要想偷出来是相当不容易的。法鲁克费尽心机,终于将怀表弄到了手。丘吉尔丢失了怀表,大发雷霆。当他得知是法鲁克将它偷去时,就命令手下人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把它弄回来。开始,法鲁克还不情愿交出,因为到他嘴里的肉还从没有吐出来过。后来,由于英国政府提出抗议,他才不得不交出了怀表。

法鲁克偷东西纯粹是为了寻开心,而不是要对它们加以利用。他偷来的许多东西,对他来说可谓毫无用处,到手后就被丢进了仓库。由于他偷来的赃物越积越多,以至于只好在王宫里专辟出一间仓库来放这些东西。这其中竟包括伊朗国王的送葬队伍在1944年经过埃及时,他从国王尸体上偷来的宝剑、宝带和勋章。

偷东西也许是法鲁克对自己戏剧化命运的一种抗议,昔日一呼百应,如今却流亡他国,法鲁克一时之间难以适应这种巨大的反差。流亡的前几年,他定居在罗马郊外的一处别墅。当时,人们看到最多的就是他每天待在房间里,将郁闷转化为食量,对着墙壁吃东西,一声不吭。这使本来就身材矮胖、膀大腰圆的法鲁克在流亡的第一年,体重就增至300磅。当时他只有33岁,可看起来却比实际年龄要老得多。到了40岁时,法鲁克又胖了一圈,更不爱动了。他整天把自己关在一间黑暗的房间里,边看电视,边一块接一块地吃巧克力。

1965年3月17日,45岁的法鲁克在罗马去世,死因迄今不明,有说是被暗杀的,有说是病死的,也有说他是因吃得太多被撑死的。死前那顿饭,他吃了12只大龙虾、10颗牡蛎、8条鱼、5碗炒米饭,此外还有数不清的奶酪、果酱、大饼、豆类、蔬菜和水果。据说,吃完这些后,法鲁克便倒在沙发上,呼吸急促,当人们发觉不对劲时,他已一命呜呼。

相关链接:

《清明上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唯一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总计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0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清明上河图》共有四个版本,除张择端的原版外,还有仇英仿本(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合作画成)、罗东平补全本(由辽宁省公安厅政治部专职画家罗东平完成)。

《清明上河图》陪伴着清废帝溥仪在天津张园度过了七年多的时光。1932年3月8日,溥仪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带着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宝、字画,从天津迁往长春,就任伪满洲国皇帝。《清明上河图》和大量的珍宝、字画,一直封存在长春伪皇宫后面的书画楼里,只有溥仪和少数贴身随从知道书画楼里面封存的秘密。当溥仪从大量的珍宝、字画当中精选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时,剩下的珍宝、字画被一些侍卫哄抢……

1950年冬天,东北局文化部开始着手整理解放战争后留下的文化遗产,遗失多年的稀世国宝《清明上河图》终于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溥杰

溥杰(1907年—1994年),生于北京清皇室醇亲王府,爱新觉罗氏。其父醇亲王载沣是光绪帝载湉之五弟,为清末监国摄政王。末代皇帝溥仪为其胞兄。

溥杰于1960年11月获释后,受到中央政府亲切关怀。1961年1月30日,周恩来总理接见了溥仪、溥杰及其亲属,鼓励他们为祖国做出贡献。溥杰十分感激,在诗中写道:“今朝灿灿红旗下,新旧河山迥不同”,真诚表示“矢当珍此桑榆景,尽我余龄觅寸阴”。此后,溥杰热心社会公益活动,将多年的积蓄捐献给第十一届亚运会组委会,受到社会称赞。他还担任了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

溥杰自幼精习书法、诗词,具有坚实雄厚的诗、书功力,是海内外知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为海内外所珍藏。他将自己的书法经验总结为:“腕头力气刚浑劲,纸上临摹守碎离。心正自然丰笔韵,形拘自得趋丰姿。”在书界可谓自成一家。他的诗词也很有特点。著有《溥杰诗词选》传世。

丘吉尔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1874年—1965年),英国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不需要战争》)。

丘吉尔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1900年10月,代表英国保守党参选的丘吉尔顺利当选议员,从此开始了长达61年的政治生涯。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带领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之一。据传丘吉尔为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12万多)。被美国杂志《展示》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