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对话影响力人物(第二季)
5959500000006

第6章 创时代(5)

有人曾经打过一个比喻说,一只老虎率领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老虎。同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优秀的企业家率领一群普通的企业员工,完全可以打败一个平庸的领导者率领的优秀员工。这个比喻旨在说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为领头羊的企业家在企业的生存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同样,我们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如领头羊一般十分关键的。

李吉凯就像是一只老虎般领头人物,他坚毅自信、果敢诚信。正是这些品质成就了今天的金亨木业。相信,在未来李吉凯也依然会凭借于此,继往开来,书写出金亨木业超越自我的壮丽篇章。

中国安全工程技术领域的拓荒者——达飞集团总裁李志宪

编辑/刘松京

絮语:

李志宪作为企业家,他是一个年营业额近两亿的公司老总;作为一个学者,他是一个朴实无华的博士和教授;戴着金丝边眼镜的他没有土豪老板的咄咄逼人,有的是一副温文尔雅的学者面孔。与其说李志宪是一个大企业老总,还不如说他是一个安全工程技术领域的集大成者。

窑洞里走出的少年才俊

陕西这个西部省份,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常作为贫困的代名词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可谁曾想,三秦大地曾引领华夏数千年的风骚。无论于华夏文明、还是于中国革命,它都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圣地。三秦大地人杰地灵,不仅涌现出了如秦皇汉武的伟大帝王,其他才俊也是层出不穷。

1962年陕西永寿县某个山村的一个清晨,一声男婴的啼哭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不一会儿李家窑洞的院子沸腾了,四处乡邻争相道贺,李家的男主人更是喜上眉梢,在三个女儿之后,终于盼来了一个儿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中国民间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凡是能人的降生必然天垂异像。虽然李家小儿在出生时,没有电闪雷鸣、没有怪异美梦之类的异像,但村上的老者根据祖上的经验判断,得出了此子将来必成一番大事的结论。是附会也好,是祝福也罢,他们当初的结论已被时间所证实,此是后话,先按下不提。

李家虽然过去是财主,但已经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遭洗白,和陕西很多农村的穷困家庭一样,李父、李母是中国千万计农民中的一员,有着中国农民共有的优点:朴实、勤劳、善良。李父、李母没念过书,可以说是目不识丁,全家住在两个破窑洞里,他们一生的希望自然地寄托到了刚出生的儿子身上。

过几年后李家的二儿子、三儿子陆续降生,作为长子的李志宪,待遇便不再那么优渥,放牛、割草、砍柴、烧火、下地、喂猪这些活就成了他的课余作业。由于天性聪颖,李志宪被父母寄予厚望,光耀门楣的重担落到了他的肩上,他天生好学,未到上学年龄,就跟着堂兄蹭学,站在别人身旁听课。上学以后他在班里的年龄一直是最小的,成绩却是最好的,被老师表扬自然就是家常便饭,被公认为村里小伙伴们学习的榜样,年年得奖状,父母就把他的奖状贴在窑洞的墙上,满墙都是。李父、李母看到孩子如此上进,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小学毕业后,上初中得走十几里的山路到乡里,也就是从这时起,小志宪开始踏上了他一生求学问道之路。

一个淫雨霏霏的初冬深夜,依稀能听到山里狼的嗥叫,李母起床披起衣服,拨燃了油灯,悄无声息地摸到了灶房。不多时,李父也跟了进来,两个人悄悄地在灶房忙活开了,时常还伴随着李父轻微的咳嗽声。大半夜的忙活,他们忙活的不是什么丰盛的早餐,而是用一些麦麸、粗粮加点野菜烙成的锅盔,不大一会儿几张锅盔烙好了,刚好鸡叫头遍。

小志宪没有懒床,习惯地穿戴整齐,背着几张锅盔,左手提着黑乎乎的罐子,罐子里面装着妈妈腌制的酸菜,右手举起火把,踏着泥泞上路了。妈妈送他到村口,直到火把的微光消失在崎岖的山路。细雨夹着雪花拍打在小志宪的脸上,他明白自己背上背的,手中提的不只是自己一周的口粮那么简单,而是父母沉甸甸的爱。他明白要报答父母恩情,走出这大山,摆脱贫困的命运,只有靠读书。每到一个交汇的路口,就增加了几个小伙伴,直到火把汇成了闪烁的星空。黎明的山路上有几分恐惧,但是跟随在后面担任保卫任务的是小志宪的爱狗——赛虎。学校条件很艰苦,没有学校食堂,学生吃的就是每周回家背来的几个锅盔,住在教室后面铺满麦草的通铺里,学生的锅盔就整齐地挂在通铺的前头,几十个酸菜罐子摆满窗台。

这样的岁月在他的青少年时代不断的重复着,上初中时如此,上高中时也是如此。从村里到乡里,再到县城,这些路他走了不知多少遍,脚下的每一块石头、地上的每一颗野草他都那么的熟悉。每到隆冬时节,小志宪的双手、双脚被冻肿冻破,总是开着血口子,冻疮的痂子一层摞一层。

中国式读书就像一把大筛子,越往后就越少,最后留下的都是精华。尽管生活怎么艰苦、李志宪还是冲到了“龙门”脚下。那个时代贫困县里的高中教师队伍里面,没有专业的英语教师。高考前,校长听说考生如果英语考零分重点大学不录取,便特意从省城的学校请了一位英语老师,专门负责教授从全县挑选出来的十个尖子学子。

在当时的条件下,学生们没有学过英语,对英语科目都没抱多大希望,前几次上课还有几名学生去,后来因为英语难学许多学生干脆不去了,想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有把握的科目上,最后只剩下李志宪一人风雨无阻去上英语课,从省城来的英语教师也干脆不到学校了,让李志宪随时可以去他的住处,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经过这番努力,那年李志宪英语考了20多分的“高分”,高考总成绩位列全县第一,是县里的新科状元。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李志宪对于上重点大学没有抱多大希望,只是把注意力放在了报考大专上。由于小时候读《红岩》小说时,对重庆大学地下党员很崇拜,对重庆大学这所名校早有向往,就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填报了这所重点大学,结果还真的被重庆大学录取了。

李志宪的大学生活没有我们今天这般异彩纷呈,每天都是心无旁骛的读书,奖学金年年拿。是学校的学生干部,当过班长、做过团支书。没有花前月下,只有教室和图书馆,在现在很多年轻人看来这样的大学生活是缺憾的,在那个时代这恰恰是一个优秀学生的标志。李志宪进大学校门,最令他吃惊的是,学校里天天都在“过年”。对于穷惯了、苦惯了的孩子,天天能吃上大米白面和红烧肉就像家乡天天“过年”一样。

那个时代的大学校园不兴谈恋爱,但是压抑不了部分同学青春期的情愫。李志宪也曾有过这样一次温柔的邂逅,只是这次偶然的邂逅没有燃烧成爱火,直到现在回忆起来,他还是有点害羞。青春年少的他勤奋好学,又是学生干部,引得众女生侧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甚至有个别女孩的芳心暗许。当时就有一个女孩主动接近李志宪要求请她看电影,对于突如其来的丘比特之箭,李志宪有些不知所措,支支吾吾半天后,领着人家在校园的湖边转了一圈。事后李志宪坦言,当时就没往那方面去想,没有谈恋爱的概念,没请别人看电影主要是自己没钱,每个月的生活费和所有花销都要靠21元助学金。后来那位女孩去国外留学了,少有联系,这次邂逅就这么草草收场了。

临危受命

老天总是眷顾李志宪这小子,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又是优秀学生干部,大学毕业后李志宪被国家劳动人事部直接录取为公务员,这是一个令无数学子神往的美差。中央机关繁重的行政工作并没有影响他继续深造的决心,经过考试,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为研究生,经过三年刻苦学习,最终获得了硕士学位。工作上他也没有落后,几乎年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7岁就官至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