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遇见菜根谭: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
5966500000003

第3章 情感自助话你知(2)

医院处理:住院一个月,给予药物治疗,后本人坚决要求出院。

不能坚持服药,同意接受心理咨询帮助。

咨询后半年复学,现在已经毕业。但是一直不想找对象。

处理的原则:

(1)不想治疗就不要给予治疗。

(2)有改善愿望,就是治疗时机到了。

(3)确定治疗原则和治疗目标。

(4)需要坚持咨询一年以上。

(5)以改变人格为目标才能根本好转。

7黑色的抑郁

“有一刻有种死亡感袭来,是心里突生的厌倦:厌倦生活中的纠结情绪,厌倦欲望滋生,厌倦挫折感。似乎愿意死亡来临,好让痛苦感终结。”

这段心情记录的就是抑郁的情绪。著名影星张国荣先生生前没留任何只言片语,如果留了想必跟以上的情绪有很多类似。

抑郁情绪大家应该不陌生。考试失利时、情场失意时、孤独时、生病时、被误解时,在这种糟糕的境遇下,情绪好像临界冰点了。

当你不由自主的大开口戒,疯狂购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变得不修边幅,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请注意,这些都是抑郁症的信号。

哪些人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呢?很多资料显示,抑郁不分年龄、阶层、性别,甚至一些低龄者(小学生)也被它侵害。

这里特别指出一类被父母投入高期望值的子女,他们是抑郁症的易感者。一些收入丰厚,事业有成的父母,无意间让孩子感觉一事无成!父母过多的干涉、过多的照顾、过多的给予,都让子女感到自己“软弱”、“无能”。表面上看,这些子女衣服光鲜、生活富足,可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很孤独,他们很怕自己令父母失望。2006年8月8日的一份参考消息指出:这类家庭中的孩子患上抑郁症的比普通家庭的孩子高出2~3倍。

身为这些孩子的家长,要多与子女谈论他们的想法,注意让他们表达真实的情感,而不是紧紧盯着目标、学业;不能处处监控孩子,不给他们活动空间,更不能代替孩子做决定,剥夺他们学习处理复杂事务的机会。

接受孩子的差异性,允许孩子平凡,甚至比大多数人平庸,真正把健康快乐当成一个成就指标贯穿于教育理念当中,这一点社会做不到,家庭可以做到。

警惕抑郁这个黑色杀手。

8人性中的善与恶

人性有多面性,一面是善良的,一面是邪恶的;一面是刚强的,一面又是软弱的,我们称之为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不同于分裂人格。前者是指人格的多样性,后者是一种人格障碍性疾病。每个人都有多重人格,其中有主人格和次人格之分(次人格也叫子人格)。主人格是个体在常态下自动启动的思维、情感、行为模式。次人格的出现也许可以解释成“一种应激反应”模式。比如:教师应该保护学生,而汶川大地震时,身为教师的范跑跑不顾学生跑了,这次“跑”就是他的次人格。

阅读了网上的一篇文章《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觉得小草多重人格的特质很是凸显。

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我生长在马路边,常常观望汽车和行人经过。虽然同伴众多,但我们都很陌生,因为我们没有语言,无法沟通。风来了,我摇晃着纤弱的身体;雨来了,我便垂下卑微的头。所以人类给我戴上了一个神圣而又庄严的帽子“墙头草,随风倒”。我无奈,我愤怒,却无能为力,只有默默地承受着,因为我只是一株平凡的小草。我很无助,我很悲哀,我不能忍受人类和动物的践踏和吞噬,但我却无能为力。我向往大树的挺拔,玫瑰的娇艳,蒲公英的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我只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我们孤独,我们寂寞,每当狂风呼号,暴雨倾泻的时候,我总默默地吟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慰藉被岁月河流冲淡的那种坚强与勇气。于是,冬天过后,我们依然青翠。

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在我生命的长河中承载着我太多太多的梦想,可是我清楚地意识到,我只不过是一棵平凡的小草,白天我守望着火红的太阳,夜晚我仰望着美丽的星空,也许这就是我生命的全部。

我生来就没有妈妈,传说春雨是妈妈的眼泪,于是我渴望春天,每每大旱,我们本来柔弱的身体就开始变得枯黄,这时,妈妈流泪了,她用泪水滋润着我扎根的那片贫瘠的土地。

我评“小草”:

小草的自卑缘起

小草没有妈妈——这是早年的创伤,为小草的命运平添几分沧桑。临床上大多数严重心理疾病患者都有早年的心理创伤。

小草的软弱性格与它没有语言、不能沟通、被孤独感所包围有关。当它受到践踏的时候它很愤怒却无能为力。

小草要么是感觉太差,要么是自卑到不敢与同类学习交流,所以小草给自己合理化的解释,任凭语言缺陷继续存在。

小草的受虐倾向与多重人格

小草向往大树的挺拔,玫瑰的娇艳,蒲公英的自由,却深深认同自己只是一棵小草,所以强制自己默默承受。甘愿向人类的践踏行为、向自然界的暴风雨低头,呈现的是小草的强迫症倾向与受虐倾向。这也是小草的防御机制。

小草诚实善良可爱,更优秀的品质是不嫉妒大树和花朵;但是小草未必一定需要容忍别人的践踏。知道坏人来了,你可以跑,你可以躲到地下去。

小草的角色认同

小草的多重人格整合机制发展得还不错,所以小草没有出现人格分裂。这是它能生存的一个基础,也是最基本的心理健康存在——小草自知力完整。她知道自己是谁,默默承受,给一点阳光就灿烂,有着顽强性格。

小草的性压抑

遗憾的是小草的多重人格特质并没有得到合理开发,人格发展水平(情感智力水平)始终停留在口欲期阶段。行为表现也停止在低幼阶段,有很多性压抑的表现。

小草性压抑的结果表现在行为高度退化,放弃成长和探索的最大实践。向世人说,我只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像一个拒绝长大的孩子,觉得成长很可怕,还是待在原地不动最安全。

小草,其实你可以尝试跟着风一起飞,跟着车轮一起跑,跟着大树一起生长,还可以混入泥土化为肥料,等等,可以做无数可能性的实践活动。小草,世界给你的路可不止一条!

9自虐倾向的探究

您是否记得儿时玩的躲猫猫?这就是有名的“去/来”(fort/da)游戏,后来成了精神分析史上著名的模式。有学者认为这是自虐的基本形式之一:先自我制造一个被舍弃被厌恶的状态,暗自咀嚼其中的痛苦刺激,同时期待破镜重圆的巨大幸福感。

比如某人因为情感受伤,突然离家出走,心里其实很期盼爱自己的那个人快点出现;我们急于完成某件事情,看书、写作、手工编织、加班加点苦干,然后享受事情结束时带来的心身愉悦感!在成人的世界里,自虐的方式可谓千奇百怪。工作狂、施虐狂、学习狂,凡是与狂沾边都带有自虐性。比较典型的就是蹦极、赛车、登山、走沙漠这些极限运动了。极限运动也可以被理解成通过巨大的恐惧转移对痛苦事件的注意力或是通过体能的疯狂耗损尽情发泄情绪。这些自找罪受并且乐在其中的运动都是自虐情结。自虐行为本身不构成自我伤害也无可厚非。没准,自虐情结还是高效能型个体的成就要素呢。很多有特殊能力的人都有自虐倾向。王石就是登山爱好者,马云也是工作狂。他们所具备的极强的克服困难的力量与自虐情感不无关系。

当然,自虐倾向也发生在另类特质人群中。美国心理学家彼特认为:世界上大概有一半人具有自虐倾向,他们觉得自己浑身都是缺点,事事与愿望相违背,丧失自信心,心甘情愿让别人压在自己头上。自虐的人不愿敞开自己的心扉,一些人是知道自己有自虐心理或自虐倾向的,他们不会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声,有些人担心他人知道后会笑话或是不理解他们的做法,遭到他人的异议。因此,他们总是在默默承受着自虐带来的“不快感”。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自虐有躯体自虐和精神自虐之分。自虐者多数对自己不认同,有对自己进行惩罚的意思,并且用其他的方法很难摆脱,自虐让他们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快感。

可以说:自虐是人的本能。有些民族有集体自虐情结,比如发生大规模集体自杀事件的伊斯兰教徒、日本的武士道,这是自虐的另一个极端——自我伤害。

倾诉会让你彻底摆脱自虐。

一位经常自虐的网友在网上发表帖子说,“当精神自虐尚不能得以解脱当下的痛苦时,肉体就成了连自己也讨厌的行尸走肉,于是就折磨自己的身体,用酒精麻醉神经,用烟雾熏黑肺部,用饥饿折磨肠胃,用疯狂熬夜销蚀神形,除了吸毒,十八般酷刑无不用其极,只恨自己为什么还不死”。

有自虐心理的人有时很痛苦,想及早摆脱这种自虐心理。

能够彻底摆脱这种感受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凡事都不要苛求自己,要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问题,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人沟通,把自己心中的困惑、不满都向他人说出来,宣泄出来,就能够避免自虐心理和自虐倾向的发生。

有自虐倾向和自虐心理的人并不那么可怕,不要封闭自己,当个人无法摆脱这种心理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帮助下是完全可以摆脱这种不良心理状态的,不必讳疾忌医。

10自恋与自恋型人格障碍

菜根谭自助小组曾经读过一本书《自恋》,书中开篇明义点了自恋七宗罪:(1)羞耻感丧失;(2)魔力幻想;(3)傲慢;(4)嫉妒;(5)优越感;(6)自私自利;(7)界限模糊。

人不自恋怎么活?所以更精准的提法应该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比较好。

自恋的由来:

幼儿的无所不能感是自恋的雏形。如果婴幼儿没有这种全能感,他们将不能发展出自我探索的能力。养育者理应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恋情感。

一岁半的男孩潇潇,看见爸爸将桌上漂亮的台灯一拨,台灯亮了,他很兴奋,于是他也学着爸爸去拨那个开关,爸爸没有阻止儿子,而是握住台灯底座,让儿子自由摆弄,直到儿子自己可以熟练地打开开关。之后每晚,潇潇都示意大人抱着他去打开台灯,这成了潇潇的一件很上手的工作。

在大人不断地鼓励帮助下,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掌握一些东西了:比如学会了滑冰,学会了干家务,作业完成得很好……他们开始喜欢自己的各种能力,这就是自恋的开始。

自恋与自信是孪生姐妹。自恋让我们建立起基本的自尊感。自恋者会在乎自己的工作完成得是否符合公司的要求,也会在乎自己的形象是否对得起自己和观众。

自恋型人格障碍则是沿着一种不切实际的自我中心情感的错误方向去发展的结果。

我接触过一个中年男性,他无论遇到谁都会在五分钟之内向你提及他去过的地方,炫耀自己多么的有见识、有地位。有很多人都跟我谈起他的毛病,不喜欢被他“控制”。还有一个父亲,要求孩子必须把房间整理得像军营一样干净。你知道他们是如何形成这些障碍的吗?他自己从小无人关注,放任自由,当兵提干后,优越感加剧,到了地方工作,一直不适应,他们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就成了他们的自我保护伞。

这种人极其敏感,不能接受自己不如人的事实,绝对不能忍受别人的批评,哪怕别人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你怎么做的”,他都会痛苦死了!凡事都要自己说了算,上级的指令在他那里一定被打折扣,下级的话更是不当一回事。

他们都戴着一个厚厚的盔甲,感觉“我是最好的”,并且很少真正喜欢别人,他们只是喜欢自己。

身陷一群自恋者之中的你根本无法自由呼吸!他们需要被高度关注、赞扬和接受……

说到这里,我们不免升起一丝同情之心。因为他们实际上是行为退化的孩子,是全能感没有得到正确指引的孩子。他们希望世界还是他们小时候的样子。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家长培育的孩子或者过于娇惯的孩子,长大后就是戴着一张成熟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孩子。

他们人不坏,他们很聪明(不然不会被父母所娇惯),他们渴望被爱。但是他们用以召唤爱的信号出现了偏差,干扰了他们周围的人接受这些信号。人们看到的只是他们的自私自利、他们的傲慢无礼,可是心里头,他们比任何人都渴望被承认!

无知者无罪,知而不改者有罪。找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源头,一点一点修补心灵的黑洞,工程浩大,但是绝不可以偷工减料啊!

11完美人该被炒了

美娟是个小头目,负责公司的对外宣传,她的助理负责出文案活动策划。每次审文案,她觉得其中一个标点放的位子不对就会要求助理自己查问题。她说不能让下属养成依赖的习惯,必须得他们自己改,改到她满意为上。

生活中她也是个很自律的人:从不占人便宜,守时,守承诺。她认为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别人也应该要做到。

因为同事经常做事达不到她的要求,她不断要求老板给她换人。最后谁都不敢跟她一起共事。大家都说她是个能人,可是能人咋就这么难当呢?

对于追求完美的人,心理专家是怎么解读的呢?

过于追求完美的人有强迫症倾向。他们容易紧张、高焦虑、做事刻板、处事不灵活。他们骨子里是对自己不满意的,因此对自己苛求也对别人苛求。在处处要求完美的情绪影响下,他们不断地自我加压,生活单调,不喜欢与人交往,孤家寡人。他们心里处处设防,不信任别人,因为总是担心别人超过自己。他们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靠个人努力以绝对的技术优势满足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