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遇见菜根谭: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
5966500000002

第2章 情感自助话你知(1)

1如影随形话焦虑

焦虑是种如影随行的情绪,而在焦虑中很容易被我们感受的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Dissociative anxiety)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面对陌生环境与陌生的人,孩子产生害怕和焦虑的情绪也是一种生存保护,它有积极的意义。

然而害怕长大,这可能是分离焦虑的延时效应。即婴儿期的分离焦虑被带入成长后期。

“It mastbeterrible to be grown up ”这是新概念英语中AlwaysYoung一篇中总是扮演小姑娘的演员詹妮弗的心态:她觉得长大(变老)很可怕。这种心境或多或少反映了一些小女生(小男生)的真实情绪。

长大意味着不再被照顾,反而要承担责任,意味着要面对更多问题;看到大人们并不快乐,所以“要是不长大该多好”。孩子的内心世界就是这样期待的。

那些不想承担责任的青年,总是希望被人照顾的青年,也是拒绝长大的“孩子”。拒绝长大的“孩子”,习惯待在熟悉的地方,习惯继续享受儿童待遇,有的甚至逃避工作,谁要是打破他的舒适环境,他就会跟谁过不去。

不愿意长大,损失很大。自己没有能力觉察这个问题那真的很糟糕。对一些青年人,往往需要带他/她重新处理早年的分离焦虑问题,另一些人则可能是被过度溺爱的结果。过度溺爱让年轻人失去很多应对困难的机会,于是自卑感驱使他/她躲在内在“孩子”的世界里。

有个三口之家,女儿21岁了,换了两个中专学校也没能毕业,然后躲在家里不出去找工作。还跟同学说:“我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言外之意可以不用工作,其实不是这样。父母只是打工一族,有房产两处。他们也快到退休年龄了,希望孩子早些自立。孩子不努力找工作,每次找了工作做不了几天就打退堂鼓。失去了耐心的父母开始整天批评她,于是家庭内战不止。吵架时女儿会摔东西,于是他们认为她精神出了问题,就骗她到了精神医院。医生给出了“情感障碍”的诊断。

在家庭治疗中我了解到这样的信息:父母从小到大不让她做任何事情,只要求孩子学习。孩子学习成绩从中学开始下滑,他们就说考不上高中不要担心,我们可以读中专学校。读了一所中专,不到一年,孩子说不喜欢,父母就帮助她另外换一所……

这个家庭让我们看到的是,小时候父母还有耐心,孩子长大了他们就失去了耐心。

处理“不愿意长大”的情绪只能从一点一滴开始,而认识它是第一步。父母要陪伴这些“大小孩”再次处理分离焦虑,慢慢面对长大的事实,不再拒绝成长。

2无助感与丧失

人生最大的恐惧是对于死亡的恐惧。比死亡恐惧退一步的恐惧当属丧失感了。丧失感就像那些漂浮在我们空气中的尘埃,无所不在。

人的成长几乎一直是伴随丧失感的。丧失感一方面可以让我们独立,让我们变得坚强,另一方面它也容易让脆弱的心灵受伤。

生活中广义的丧失现象俯拾即是:属于你的东西被人夺去;被情人甩了;被友人骗了;职场失意;在家庭中没有地位;被社会所冷落;亲人离世;等等。

职场、情场失意对青年人来讲并不可怕,因为有年轻做资本,有很多机会可以再争取。没有经历这些丧失感,年轻人反倒不会珍惜一些机会。

中年人突然去经历那些残酷的失去,的确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情。一般人到中年容易处于一个全面透支的阶段,体力、精力、财力不济都是不利于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俗语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问题是青年人可能努力了,但还是感到失意。今天的世界变化太快,十之八九的失意显得很常态。青年人要不断地学习包扎伤口,甚至还不等痊愈,就该再次出发了。

丧失感引起“情感丧失综合症”值得注意:夸大自己的痛苦、恣意妄为带来的暂时性激扬情绪、以贬低别人获得情感满足、过分强调自身需要等。

处理丧失感的能力如何,决定了个人的主观幸福感。

如果停止再学习,不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受伤了不会自己处理,还不断将自己的问题变成身边人的问题,会让你成为很不受人待见的人。

青年人首先要独立面对无助感与丧失的恐惧,即使寻求支持,也不能完全依赖外援。危机即转机,应该勇敢面对自己的丧失感,并且接受它的存在,在处理丧失恐惧情绪中逐步健全个人的心智。

3别动我的东西

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某些东西就是属于自己的,内心会自然发出一种声音。“别动我的东西!”这份拥有感就是控制感,它令人感到安全。

控制感与安全感这两种感受与自我感有关,三者互相关联。人的大脑维系健康的感受归根结底只有两种:控制感和被需要感。

控制感是主动的感受,一切自己可以把握的事情都会令人产生控制感。婴儿是天才的控制者,从出生就有很娴熟的求生技能。养育者需要满足他们的控制感(生存需要的满足),哭了要去喂奶或者安抚,尿了要给换尿布,生气了逗他们开心,这就是在满足他们的控制感。

一个从小控制感过强的孩子,很可能是安全感很差的孩子,也是一个十分自我的孩子。这些性格与家庭不良养育方式的不断强化有关。

婴儿靠控制感生存,成人靠被需要感获得价值感。这是养育者与被养育者在潜意识中的默契。适度的控制欲和被控制是人人都需要的。

被需要感通过被人控制来实现。被需要感往往是被动产生的感受,它是主动行为之后获得的感受。被动性获益(继发性获益)就是指我们从无意识的行为中意外得到了好处、好的感受。比如一个人要求工作是主动要求被需要;一个人想建立恋爱关系也是主动要求被需要;一个人主动要求得到性满足的行为也是主动要求被需要。被需要是人生的最大需要。

被人需要给人带来价值感。

人之所以觉得自己有价值,就是因为被人需要,被人需要等同于有归属感。被家庭需要,你会爱家;被社会需要,你会爱社会。所以一个健康的人能够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而家庭和社会也应当让每一个人有价值感。

如果社会不能让更多的人获得工作机会,使得人连基本价值感都失去了,这个社会就会有很大的麻烦。

被需要感也要有个度。

心理学依据一个人是否产生被需要感的强烈程度来判断一个人的受虐倾向。

一个受虐倾向严重的人,人格是有缺陷的。因为他们通过受虐让别人获得“内疚感”,也是他们控制别人的自动心理机制(反之,施虐倾向严重也是一种人格缺陷)。

适当去满足弱势个体的控制欲是一种与人为善的行为,而过度满足一个人的控制欲,那就需要警惕自己的动机了。防止个人无意识行使更大的控制欲以享受继发性获益!

4神经症之谜

老百姓搞不懂神经症和精神症的区别,所以一旦被人说“神经病”就火冒三丈。其实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它不是精神病,两者不可相提并论。但是现实中“神经病”已经被等同于“精神病”了。

神经症与神经病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先说说神经症。神经症是常见病,患病率相当高。WHO根据各国和调查资料推算:人口中的5%~8%有神经症或人格障碍,是重性精神病的5倍。西方国家的患病率100%~200%,我国为13%~22%。神经症也是门诊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神经症的症状复杂多样,有的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有的是心悸、胸闷、有恐惧感等。其特点是,症状的出现与精神因素有关。(1)胃肠神经症患者,每当情绪紧张时便出现腹泻;(2)常常自感难以控制本应可以控制的意识或行为;(3)临床呈现出精神和躯体方面的多种症状,但无相应的器质性基础;(4)一般意识清楚,与现实接触良好,人格完整,无严重的行为紊乱;(5)病程较长,自知力完整,要求治疗。

神经病(精神分裂)基本症状是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多方面的障碍;精神活动内外不一致;思维破裂,自我矛盾,幻听幻视;自知力不完整,不要求治疗。

综合医院一般设有神经内科。如果医生仅仅安排患者在神经内科(包括心理咨询)治疗,还是很幸运的,说明问题还在神经症的水平。神经症水平就是介于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之间的问题。更通俗地讲就是这些问题高于心理问题,低于精神问题。心理问题,一般做些咨询或者自己调理就可以了。而神经症要复杂一些。也就是处于心理障碍的阶段,这是心理治疗的范围。

以下请你做个判断:

某男,23岁,失学在家一年。

主诉:脾气暴躁,经常与父亲对骂。自述自己不适应工作,所以不肯外出找工作。

一般情况:身体健康良好,无疾病,无精神疾病治疗史。

精神状况: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准确,无幻听幻视。

反复告诉医生说他父母需要心理治疗,后来又说自己需要看医生。经常上网,但从不玩电脑游戏。

你觉得这个男生可能是精神病还是神经症?(答案见文末)

神经症患者不进行积极自救绝不是聪明的做法。找医生帮助只能帮一阵子,帮不了一辈子。

心理咨询师队伍里,一些患有严重神经症的,都是自己救自己的。他们最聪明的做法是先了解自己的病情,然后积极自救。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是个幌子,自救是真。自救成功了,也有资格“救人”了。如一个患了十年强迫症的人,后来成为心理学老师,帮助了很多强迫症患者。

我曾经跟一个被几家医院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女性说:“你完全可以带着症状生活,边工作,边治疗”。五年了,她对自己“病”的认知不断完善,生活适应性向着好的方向在变化。

因此,神经症并不可怕。(正确答案:疑似神经症)

5嫉妒花开也妖娆

“羡慕嫉妒恨”成了流行语。五个字,三种情感,反映了人的本能。心理学家常常告诉人们“没有不好的情绪”,此话当真?

的确,任何情绪都是好情绪。情绪是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每种情绪都对应了一种功能。比如“羡慕”某人的优秀品质,你可能去模仿被你羡慕的那个对象,学习他的一些行为特点。“嫉妒”的情绪比较复杂,对于某个人你既有认同,也有不认同。认同的方面,你会努力自我精进;不认同的部分你自然会摒弃它。人为什么会嫉妒?因为被自己嫉妒的那个人与自己一定有联系,即他/她一定是在你生活圈内对你发生影响的人。人不会去嫉妒一个素昧平生的人。正是因为他人拥有一些你很想拥有的东西,因为他人拥有了,可能直接影响了你的需求。比如一个同事特别会迎合领导,所以本来你很想去做的工作,领导派给她了,论能力,你比她强,此时你会心生嫉妒。

至于“恨”意,往往是过激的情绪。我们如果十分痛恨某人的某些行为,你绝不会去做那件事,这时恨的情绪具有正面力量。恨的情绪如果在战场上就更有积极的意义,恨敌人可以激发士气。

嫉妒的情感即使在当下的生活中,也因为有很强的导火线作用,因此主张要重点监测它。

为什么会嫉妒别人?别人哪些地方妨碍了你?抑或是自己哪些方面不如人?为什么一定要以嫉妒的心态对待呢?建设性的态度是什么?当嫉妒情绪泛起时,问自己几个这样的问题,也许答案就出来了。

非理性的人,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嫉妒情绪会导致很严重的自伤、伤他事件发生,尤其值得防御在先。

化解自己的嫉妒情绪除了问自己以上几个问题之外,更迅速的方法就是立刻转向关注自我情感。

这个世界不太平,是因为人心不太平。每个人都指着对方的鼻子,看着别人的钱包。民族之间、团体之间、个体之间充满了敌对与抱怨的声音。

嘴巴不要太犀利,手不要伸太长,屁股不要坐太歪。讲点公道、厚道、人道。

当我们根本无法改变世界的时候,那就关注自己选择的事情,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极致就好。

将嫉妒轻轻地放下,将精力放在自己的事情上。

6边缘人格的孤独

曾有报道指出:美国有近30%的青年被怀疑有“边缘人格”障碍。此话着实吓了我一跳。

什么是“边缘性人格障碍”?请对照以下几条:

(1)情感不稳定或反应过激,并且情绪突然间摇摆不定,可体验到强烈的心境低落;激惹焦虑,持续仅数小时。

(2)不顾后果的冲动行事倾向,有些无法无天的行为表现。

(3)缺乏预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缺乏对挫折的耐受性。

(5)不自主的采取自我伤害的行为:暴饮暴食、自杀、滥用药物等。

(6)某些人存在自我形象、目的性和个人偏好(包括性偏好)不清楚或紊乱,并且伴随长期空虚感。

(7)引诱别人,使得周围人际关系混乱(如说些破坏人际关系的话)。

边缘人格因为心理痛苦有卷入强烈而不稳定的情感关系的倾向,比如性混乱。还会有身体的痛苦,比如呕吐、呼吸困难感等各种身体不适症状等。

案例:某男,25岁,研究生休学一年,有三个哥哥,父母不和

主诉:胃痛、失眠近一年

体检:各项指标均正常

精神检查:语言流畅,思维连贯,自知力完整;有时闪烁其词,眼神躲闪

从咨询中了解到:该男生因为一度出现抑郁,不上课,不跟同学来往,不修边幅,被老师要求休学。他不喜欢所读专业,回家后与父母关系很糟糕,父母不理解他,还总是批评他,他跟大家生活规律不同,早睡晚起,不愿意帮助母亲做事,被父亲骂时会动手打父亲。一次竟然拿着菜刀要砍父亲,被家人送往精神病院,诊断为“边缘性情感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