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遇见菜根谭: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
5966500000007

第7章 情感自助话你知(6)

年轻的父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纷纷做出了相应的早期养育计划:有自己带的,有请专业保姆带的,有请老人带的,有拼组互助的。细细去看,都是各自家庭能够使出的最佳攻略,各家各户永远不可能遵照一个固定的养育模式。

无论宝宝被安排在什么样的养育环境下,都是他们父母当下最好的选择。其实都是各有利弊!好与不好都是相对性的,年轻夫妇和老人们真的不必为此纠结。试问:一个被完全放养的孩子和一个被精养的孩子哪个会更有出息?通常情况下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预测与断言的,这是父母自身教育理念不同、方法不同、执行条件不同加上宝宝的个体差异等综合因素决定的。比如父母是开豆腐铺的,儿子一样考上了清华;一个被严重忽视的孩子后来成为一位体育明星。这样的例子着实颠覆了一些儿童心理发展学与认知学常识。

但是毕竟成长与教育这件事确实是有科学规律可循的,大部分育儿经也是管用的。执行养育功能的人自身素养才是关键因素!这些关键因素的关键是言行一致与独善其身。如果养育者不断带给孩子的是正面、真实、可参照的行为,那么孩子已经在内化这些正性能量了。

对于有条件选择的家庭而言,孩子三岁前父母自己带肯定是上上策。当全职妈妈的成本不会比请一个保姆小,但是相对绩效会较高。即使身兼要职的女性也需要每天跟孩子有些身体交流和精神交流。妈妈要花些时间学点儿童心理学,花时间去践行科学育儿经。要知道任何为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所做的努力都有巨大的价值!无论宝宝长大后从事什么职业,那些经过家庭爱的滋养的孩子都是一个有安全感的、有支持能力的、自我功能完善的个体。这样的个体普遍社会适应性良好,可以承担责任,成为一个有爱的能力的人。

联合拼组的形式也是很不错的攻略。“宝宝小组”家庭成员发挥各自的优势,互帮互助,三五个宝宝天天相处,既让孩子在一个“小社会”中学习成长,又经济合理,一举两得。

2000年我在法国一个社区见到过这样有趣的育儿小组,我连续几天去观察她们。一个说英语的黑人保姆带着三个宝宝,一个白皮肤的,一个黑皮肤的,还有一个混血儿,另一个说意大利语的白人保姆也是带着四个多国家庭背景的宝宝,她们天天在社区的花园见面,那些宝宝车上放着琳琅满目的儿童用品,保姆们紧挨着宝宝的车,不断地进行多边交流,不断地去跟宝宝互动,宝宝们互相看着,嘴里发出叽里呱啦的奇怪声音,但是呈现的却是很和谐的景致!整个是一个联合国育婴团!估计这些宝宝日后多种语言能力就这样被影响出来了。

三岁以后,将宝宝放到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的确非常重要!3~7岁宝宝的情感、认知和行为能力是如何被理解和建构的,如何被训练的,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华德福机构的基本方略是全方位满足儿童天性需要,将教育融入自然、融入人性。没有作业,没有刻板的规则,没有歧视、没有恶性惩罚。每天都是唱歌、舞蹈、简单劳作、手工、绘画、语言表达训练、活动技能训练。教师都是受到严格全科教育的高等国际学校毕业生来任教。一个班级只有15个左右的孩子。一个教师负责从孩子入园带到他们上小学。仅仅这样的时长,就足以为孩子和教育者之间建立亲密关系搭建稳定的心理结构,彼此信任,彼此配合,似家、似父母、似学堂(社会),三位一体。

每一个养育者首先应当是一个学习者,一个不断自我精进的个体。这样的个体一定在人格层面自觉发展出更健全的心理结构。

24把女孩当花养

身为女孩子的好处之一是:你只要不出嫁,你就一直可以待在父母身边,得到父母的呵护。做女孩的父母要有这样的心境:女孩子要当花来养,她才会有精致和细腻的情感。尤其要养出一个大家闺秀更是如此。

当花养不等于不教她做事情,而是要更精致地教她,唯有这样,她的优雅与聪慧才会被培育起来。

女孩子的父母如果硬要逼迫女儿出嫁,潜意识里是不愿意分担她的情感忧伤,那么结果是将“一朵花儿”给彻底蹂躏了。你狠心一定要逼她嫁人,万一嫁错了郎君,父母也要跟着倒霉。她过得不好,你懊悔都来不及。

从小开始精心养女孩:琴棋书画、打坐修禅、手工编织、不疏学业、理性地给予娇惯。“好花儿”自然会招来闻香人。如果不小心养出个女硕士、女博士的,也没关系。学历高了,不用担心男人怕。自信的男人还是愿意取个女秀才的,至少不担心下一代弱智!

她没有准备好嫁人就不嫁人!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女儿要能养到八十岁。

我见过一对大学教授,有个女儿一直不谈对象,长相、学历、工作样样出众,可就是不涉足个人情感。这对夫妻默契得很,一直开开心心陪伴女儿生活。

父母可能会担心女儿以后怎么办,但这样的想法只是一种情感上的依恋。子女有子女的福分,相信每一个人都必须成长,生活一定会教会她独立。父母只要珍惜当下跟女儿在一起的快乐生活就好。

好父母要把女儿当花养。

25从男孩到男人

男孩成长需要经历阉割焦虑。

男儿当自强。男儿深入骨髓的愿望就是在竞争中获胜,当一个英雄。这是社会家庭共同投射给他们的意识。可事实是:太多男儿从小被父母亲给“阉割”了。他们不是不想强,只是因为没有经历阉割焦虑阶段以及没有被温柔的焦虑催化成熟。在生理成熟之后的心理水平一直还是处于低龄儿童阶段,并没有发展出适应新的生活现状的觉察力。如此一来只有等待再一次被阉割焦虑所催化蜕变的机会了。

什么是阉割焦虑。

阉割焦虑是精神分析师弗洛伊德所创用的术语,指男性对失掉阳具的担忧或恐惧。按照他的设想,当儿童性心理发展经历了口欲期、肛欲期,进入到阳具欲期后(生殖器期),男孩的性器成了快感的中心,而其第一个外部爱恋的对象是母亲。伴之而来的是除掉父亲的恋母情结,又担心自己的欲望被父亲察觉会招致阉割,自己于是产生了阉割焦虑。

由于有阉割焦虑,男孩会控制自己对母亲的性欲望,慢慢走向父亲认同,这是他成长为一个男人的必经心理过程。如果没有成功度过阉割焦虑阶段,男孩会在心理层面上和行为层面上依恋母亲,企图保持与母亲的共生状况。这样的男孩在成年之后就会出现很多人格缺陷引起的问题。

常见人格缺陷现象:

(1)可能对性无节制力。

没有经历阉割焦虑阶段的男孩,对性一般无节制,甚至可以和母亲(包括家庭中其他女性成员)发生很随意的亲昵行为。他们也无视父亲的存在。成年之后,那些容易发展婚外性关系的男性很多有这类问题存在。这种对性的无节制的无意识性的泛化,甚至可以影响他职场上的人际关系:表现出不服从上级,无视纪律,轻易闯入别人的关系中(无边界感)。

他的这些症状被精神分析师看成是他早年与母亲的“二元共生关系”没有很好过渡的结果:即心理发育停止在婴孩时期。

在婴儿与母亲的共生二元关系里,婴儿以为母亲就是自己,他没有能力感知自己与母亲是不同的个体,他依赖这样的共生感处理自己的焦虑。既然母亲就是自己,“母亲的身体就是自己的,我是可以支配的”!这就是性意识发育停止在共生阶段的男性的潜意识语言。

在成年之后,他的性爱对象不能满足他时,他就会去寻找那个他熟悉的“母亲”……一个可以满足他需要的好的“母亲”,那些满足他的女人被他投射成自己的“母亲”。

那些乱伦的母子关系中都可以找到共生心理图记。

(2)家庭责任感不强。

他们习惯被母亲呵护,不能体恤别人的情感,自私自利倾向明显。

他们与母亲的关系“太好”了:比如春节必须回自己母亲那里,一次也不能少!母亲的话就是圣旨不能违抗。媳妇就是要伺候男人。

这些表面的大男子主义态度,其实是惧怕母亲:认为母亲才是可以真正呵护自己的女人,其他女人都是“巫婆”(坏客体)!他们骨子里还是依恋母亲,害怕独立。

他们找的爱人常和母亲一样强势,又极力要求媳妇认同自己的母亲,这也是无意识地向母亲认同。因为“共生”问题残留,断不了对母亲的情感依恋,“爱人是不好的,不能满足我的女人”,还是母亲好,在潜意识里将爱人与母亲对立起来。

他们行为退行的表现包括:打骂自己的爱人,不理睬爱人,故意与爱人对立,要求爱人无条件服从自己(内在小孩特征)。

心理治疗方向:

只有那些愿意澄清自己成长误区的男性才有希望成长起来。让这些“内在小孩”看到原生家庭对自己成长的影响,看到没有整合好的“客体关系”如何形成并且继续出现,看到非理性的认知如何影响自己核心家庭关系的全部真相。

性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行为。那些伴随愉悦的、自然的、信任的、感恩的、激情的、合理的性满足是一种高贵的生命体验。

性是夫妻关系中非常值得用心去感受彼此内心的一种方式。在婚姻内的性具有一切美好的属性,无论夫妻间出现什么问题,性都不可以被仅仅当成个人的或者惩罚的工具。

建立了这些认知,再设计改变行为的计划,从一个个小单元开始做。

男人必须获得新生!婚姻就是上帝给这些还没有长大的男人的一次新生机会。好好接受这份珍贵的礼物吧!利用它带给我们的种种“痛苦感受”——寻找其背后巨大的意义,让自己发生生命的蜕变,从男孩成长到男人,变得真正独立和强大起来。

26伦理道德压制谁?

受现代文化思潮尤其是西方心理学的影响,传统家庭伦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家庭伦理等文化领域核心价值观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家庭伦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源于诸多方面,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家庭伦理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充分认识传统文化习俗对于我们心理、人格、行为的影响,才能减少现代青年在人格、精神层面的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瑰宝。它历史悠远、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的思想对于建构现代家庭伦理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如“和合”、“民本”、“天人合一”等命题和认识都值得很好地发掘。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糟粕的东西,必须对这些东西加以剔除。比如,儒家学说中的封建礼教、等级观念、“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就是需要剔除的糟粕。其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等陈旧家庭伦理,对现代人的人格建构显然不利甚至有消极作用。

现代人的精神建构必然在以下几个方面挑战传统文化:

挑战一:父母在,不远游

父母作为照料者,物质提供者有经济、精神两方面的成本,他们有理由希望自己收回成本。现实是,子女长大成人后,留在父母身边的概率将越来越小。一方面是信息流的影响,年轻人愿意接受新事物的本能驱动力促使他们离家寻求发展;一方面是工作机会与劳动报酬存在区域性、国际性差异,也促使他们做出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选择远离父母生活方式的人,希望得到长辈的理解与支持,在人格层面上他们也向更独立与成熟的方向发展。

父母如果单方面坚持传统家庭伦理观念,不让子女远走高飞,不仅可能制约子女的前途,也必将造成代际间在伦理层面的隔阂,滋生家庭内部的怨恨,不利于家庭和谐建设,反而因为文化价值观冲突影响父母自身的健康。

挑战二:上孝父母,养儿防老

今天的年轻人生存压力更大,住房、医疗、婚姻、教育发展,几个大的问题已经让他们不堪重负了,指望子女给老年人经济上的回报越来越不现实。

一些家庭老年父母以子女不能给自己经济回馈抱怨他们是不孝子女,在一些多子女家庭,父母常对给自己物质多的子女给予肯定,对经济较差的子女、不能更多关照自己的子女采取轻视或者蔑视的态度,使家庭子女之间产生信任危机和情感创伤。

还有的老年人自己经济完全独立,仍然希望子女给予更多经济援助,他们常拿别人家庭子女说事:“看人家孩子又给老妈多少钱……”不自觉地伤害子女的自尊心,这种“理所当然”的伦理观念也使家庭亲情关系变成了纯利益关系。

如今很多20世纪5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要认识到一个事实:养儿不能防老。观念上摒弃陈腐的家庭伦理,才能建立新的家庭伦理。

挑战三:无后之不孝

很多长辈干预子女生儿育女的问题,认为养育子女是婚姻的必然结果,固执地认为“无子是大不孝”。这种传统观念的形成有社会、个人、经济、婚姻几方面的因素。秉持这种观念的家庭认为养育后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认为美满婚姻的结果就是要有小孩,还认为孩子是家族、生命的一种延续。

选择做丁克夫妻的“子女”依然要承受长辈、家族、社会的舆论压力。

应该看到,现代夫妻因为主张自我和妇女投入职场,对于生育问题有了多种选择。成人子女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作出符合他们自己的生涯规划和家庭规划。这是新时期人类的人格特点,这种人格特点建构了他们的行为模式。

从动力的角度看,当生育子女不能“获利”时,也使生育的动机水平下降。认同“活在当下”的价值理念也是当代人格构成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