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知行合一:王阳明传
5988600000005

第5章 另类青年(1)

1 新婚出走 道观坐禅

王华,一位传统又严厉的父亲,面对儿子种种的顽劣不靠谱,他曾满心忧虑,也曾毫不客气地对儿子扬起巴掌与鞭子。但他终究还是一位读书明理的人,对王阳明种种出格的举动——离家出走也罢,竹园格竹也罢,他都睁只眼闭只眼,最后都不了了之了。这一次,看到儿子抛开圣贤书,一心沉迷那些成仙成道的养生术,他是真着急了。如此下去,他们王家的希望可就毁了。为了让儿子重回正途,王华可谓绞尽脑汁。他不敢再让儿子在京城待下去,应该快快把他送回老家余姚,给他娶亲,让他收心是正途。

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十七岁的王阳明回到故里余姚。这年七月,他奉父命前往南昌迎娶诸氏。诸氏是当时江西省布政司参议诸养和之女。诸养和也是余姚人,与王华是至交,论起来,他们两家还是亲戚关系,王阳明应喊诸氏为表妹。王华刚刚考中状元进京为官的那一年,精明的诸养和就从中看准,王华的前途将不可限量。那一年,他就曾带着女儿不辞辛苦赴京祝贺。那还是七年之前。彼时,王阳明和这位小表妹都还是不谙世事的孩子。后来,王阳明去南昌,也曾住在诸养和家中。所以,对这位知书达理的小表妹,王阳明早已耳闻目见,印象颇佳。若非如此,估计王阳明也不会那般痛快地就答应父亲前去迎娶。

对于诸养和一家来说,那门亲事更是让诸养和喜上眉梢。昔日王华考中状元,不过一名六品的翰林编撰,近年来他深得天子器重,早已调入詹事府。攀上这样的亲家本已够荣耀,何况这位乘龙快婿还如此年轻有才华,其诗才诗名早已名动四方。诸养和也曾读过少年王阳明的诗歌文章,对这个未来女婿,他只有喜欢的份儿。及至王阳明到家,再看他清秀挺拔,一派儒雅之风,诸养和与夫人更是恨不得让全天下人都知道,他诸家招了当今大明一大才子来当女婿了。这个女婿,有他自己的才华为根基,有他父亲龙山公在官场为他开道,眼见着那似锦前程就在前面铺展,女儿嫁给他,算是押着大宝了。所以,那场婚礼,诸养和铺排得极为繁华盛大,他几乎给全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发了喜帖。

王阳明初到诸家,只看着家人上上下下忙活,一团喜气,连表妹诸氏的面也难得见着。姑娘要出阁了,虽然新人洞房就设在娘家,但依旧习,诸氏还是回避了。那样热闹的日子里,倒让王阳明自心底无端生出一丝空虚来。他整日里除了在书房里看看书,就是走出家门,到南昌街头走走。

如此煎熬度日,总算等来那一天。

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更是一个收获幸福与喜悦的季节。这个秋天——弘治元年的秋天,在王阳明的生命历程中,注定不平凡,注定要被浓墨重彩地载入他的人生史册。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眼下的王阳明虽然还没能金榜题名,但以他的实力与才力,考状元中皇榜不过迟早的事,他的洞房花烛夜却是早早地来了。

王阳明与诸氏大婚了。

那天,整个诸府上下都被笼罩在一片喜庆的大红里,堂上红灯高挂,红烛高燃,堂下贺喜声连片。诸养和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招了状元公的儿子——当今年轻有为的大才子王守仁为婿。他拉着王阳明的手,穿梭在满室宾朋之间,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向客人介绍:小婿守仁,成化辛丑科状元王实庵的儿子……在座的众人,对王实庵的大名多早有耳闻,为了配合诸养和,让他将自己那份炫耀自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人们还是一惊一乍地表示了那份惊讶:状元公的儿子啊,文采一定了得。那样的话,可正中了诸养和的下怀,他就是想借那天的机会让这位才子女婿好好在众人面前表现一把。他顺水推舟,让在座的叔叔伯伯们不妨当场出题考考这位东床。王阳明先还招架得从容,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应答自如,博得满堂喝彩。可那天到场的有百人之多,他就是一台机器,一轮又一轮地应对下来,也难免要疲于应付了。诸养和早已被众人的吹捧声给抬到云里去了,他哪里注意到王阳明额角沁出的汗。他还在那乐滋滋地让叔伯们出题考他。王阳明被“考”焦了,对新婚的期待与热望,却是一点点消退下去。到最后,他满眼里只有一片晃动的肥头大耳,红唇白牙,只有一片越来越分辨不清是恭维还是嘲讽的声音,蜂鸣一样在耳边上窜来绕去。

婚礼变成一场酷刑,王阳明恨不得那会儿来个隐身术,从人群中隐遁而去。

总算,岳父大人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他也介绍得累了,王阳明找个机会赶紧退席,溜出诸府大门,信步走到了南昌街上。

南昌,作为江西一省的首府,自是繁华富丽之乡、人文荟萃之地。这天碧空如洗,秋风飒然,虽然已是入秋时节,南昌街头却仍是绿意葱茏。街道两边更是店铺林立,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离开觥筹交错的诸府,郁积王阳明心中的那股浊闷之气慢慢散去,他漫无目的地沿街向前走,不知不觉就离开了诸家大院所在的街巷,来到南昌城的广润门附近。

广润门是南昌城的西南门,自古就是一处繁华之地,城外章江上的南浦亭,更是因为唐朝诗人王勃的《滕王阁》,“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而闻名海内。这广润门附近有一座道观,王阳明不知不觉就来到这座道观面前。王阳明收住脚步,抬头去看时,却见道观门额上题着“铁柱宫”三个大字。

铁柱宫,原是供奉净明道祖师许逊的宫观。许逊为后汉三国东吴人,曾在晋朝司马氏朝为官,后弃官归隐,在南昌创立了道家净明一派。道观内有一根巨大的铁柱,据传即为当年仙人许逊所立,用来镇服蛟龙,故此观名铁柱宫。王阳明对此道观也略有耳闻,今天信步走到观前了,他干脆推开观门,大踏步进入观里去了。

这铁柱宫,曾经是南昌城里香火最为鼎盛的道观,近几年内因江西境内水旱灾害频发,百姓生活穷困不堪,道观里的香火也渐渐淡下去了。王阳明进入道观大门,却见整座道观里冷冷清清没几个人,香客很少,道士也不多。院中水池里那根锈迹斑斑的铁柱是不是当年许仙人立下的那一根镇蛟铁柱,也不得而知。王阳明在观里前前后后转了一下,目之所及也不过几个懒洋洋的小道士与几个年迈力衰的老年香客,初入观时的兴致早已索然,遂转身待向观外走。才转身,对面墙上一席字却是扑面而来,青墙白字,煞是分明,王阳明不由停住脚步,靠前一步,细细看起来,只见上面写道:

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做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不惜元气,医药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王阳明一字一字看下来,眼前忽然有云开月朗之感,浑身上下,从里到外透出一种说不出的通透与舒坦。那些话,字字如洗,晶莹如玉,颗颗都落到人的心坎儿上。从打立下圣人之志,关于儒家道家甚至佛家的书,王阳明都已读过不少,可眼下这篇文字,王阳明知道它们与以往他读的那些书都不同。此时,对道家流派及其教义,王阳明虽然还不甚深懂,但他仅凭自己的直觉,就觉得这是真正的道家功夫,参悟透了,可以真正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事实上,这净明道与道教其他流派真有不同,它其实是儒释道三教归一,同理相参,尤重忠孝人伦,所以又称“净明忠孝道”。墙上这几句,是当年许逊仙师留下来的,也是净明道教的修身行止的法诀。王阳明又从头至尾反复认真读了几遍,这才转身向别处走去。别看这道观看上去平平常常香火惨淡,还是颇有看头的。

王阳明来到一处静室门外,打眼往里一瞧,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道士正盘腿静坐在观中榻上。此道士大约五六十岁年纪,面色红润,以眼观鼻,以鼻观心,满面祥和与怡然。王阳明不由得就迈步进去,与老道士攀谈起来。

老道士看眼前这位清逸俊朗的年轻人,虽然年纪轻轻却是满脸憔悴之色,便欲打算与王阳明好好谈谈养生术。王阳明也正有此意,老道士那一派仙风道骨早已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这一老一少,偶然邂逅的人,便在观中相向盘腿而坐,倾心交谈起来。

老道士果真道行不浅,从老子谈到庄子,又从庄子谈到道家的导引之术,直听得王阳明连晨昏日月星辰都忘了。老道士说:“养生之诀,无过一静。老子清净,庄生逍遥。惟清净而后能逍遥也。”老道士的话,直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都落到王阳明的心里去了。自从格竹失败成圣之志受挫,又落下一身咳嗽的毛病,王阳明就在一直苦苦地追寻探索,找一条新的适合自己的修行成圣之路,却是越找越迷茫,越走越觉得内心里一片乱麻,原来是他的心在作怪。心不清静,何以逍遥,何以养生?

其实,在此之前,关于道家的书,王阳明也读过不少了。道教在汉初被称为黄老之说,是老子、庄子等人的思想宗教化后而成,它以老子的自然无为之说为根本,又杂糅神仙之学,以追求长生不老为目的,其间又吸收了阴阳五行说,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眼下的王阳明却顾不得许多,如果道教能助他达成做圣人的理想,又能调养好他的身体,何乐而不为呢?如此一想,早把自己新婚大事给忘了,竟然在观中盘腿坐定,也学着老道士的样子,以眼观鼻,以鼻观心,调整气息入定,学起打坐来了。王阳明原本就有慧心慧根,经老道士这番指点,很快,他便进入入定状态,如一棵古松枯木,渐渐把身外的世界全都抛开……

王阳明与老道士在铁柱宫里相对而坐,彻夜交谈,又跟着老道士练习打坐,已经完全把新婚大礼这码子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他更不知道此时的诸府上下,已经乱成一锅粥。尤其是诸养和,当他大半夜听到家人来报,说新郎官竟然在洞房花烛夜莫名失踪时,真是又急又气,脸都成了猪肝色。爱女千金的新婚大喜日,新郎官不见了,这话要传出去,他诸家的脸可就丢尽了。一肚子气与急,在没找到王阳明之前也不便发作出来,只能派人到处去找。南昌城那么大,又没有半点蛛丝马迹,要找个人还真不容易,眼看着东方渐露鱼肚白,被派出去的人都纷纷哭丧着脸回来了:没找到。是啊,此刻的王阳明,还在铁柱宫里静坐呢。谁会想到一个新郎官会在新婚之日跑到道观里去!

可南昌城再大,搁不住找人的决心大。第二天大清早,见家人气喘吁吁跑进观来,王阳明也从那一片清虚的世界里醒过来了。老道士才知道眼前这个与自己静坐对谈了一夜的年轻人还是位新郎官,赶紧劝他速速回家。王阳明竟然还有些恋恋不舍,问老道士何时再能相见,老道士说:“若得有缘,二十年后再见于海上。”

王阳明这才跟着家人回到诸府来。

前一天他莫名其妙地丢了,这会子又优哉游哉地回来了。看到岳父诸养和涨紫的脸,王阳明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了,赶紧乖乖给岳父大人道歉,低头准备受训。诸养和原本先是把肺都要气炸了,后来久找不到又要急炸了,要是把个大活人在南昌城弄丢了,不光对女儿没法交代,对好朋友王华也交代不了。现在一眼看到王阳明,其实是喜大于气了,他象征性地说了王阳明两句,就让他赶紧回屋了。

屋里,还有一个在悄悄抹眼泪呢。

2 南昌诸家 苦练书法

新婚之日,王阳明跑到铁柱宫跟老道士学什么导引术、养生术去了,把诸家上下老小都急了个够呛,好在是虚惊一场,王阳明最终又好端端地回来了。诸养和算是大人大量,此事掀过去不提了。那位诸小姐——现在的王夫人却没有那么好打发,洞房花烛夜被新郎官莫名冷落了一个晚上,那委屈可不是王阳明三两句好话就能打消的。她不哭也不闹,只每天冷着一张脸把王阳明关在门外,就足够了。

王阳明深知自己有错在先,哪里还敢有半点怨言,让睡书房就睡书房。书房里刚好有数箱纸,有笔有墨,也清静,倒是练习书法的好机会。在那一段时间里,王阳明日也练,夜也练,书法渐入佳境。

练过书法的人都知道,书法练习过程中,特别要注重静思熟虑、去欲脱俗等心法运用。随着其书法技艺的不断长进,王阳明也渐渐掌握了此等心法,由最初只一意模仿古帖字形,到后来渐能拟形于心,举笔落纸,王阳明的字写得越来越流畅清丽,率性自然。谈及书风,有“晋书重韵,唐书重法,宋书重意”之说,在某些方家看来,王阳明的书法则在重情,重情其实可谓是重心而轻技巧。

王阳明曾如此评价自己的书法:

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

程颢是象山心学之源,也是极受王阳明推崇的宋代大儒,程颢的弟弟程颐则是宋代理学之源,王阳明受程颢心学影响颇深,在后来与友人的通信中,他常常引用程颢之语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在程颢看来,练习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心法,这种心法才是做学问的根本。他曾说:“某写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王阳明在读到这一句时,曾不无感慨地说:“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在王阳明看来,“敬”是一种心的修行,是一种心法,修好此等心法,根本不必刻意去求字好字坏,字自然就会练好了。王阳明后来倡导知行合一的心学,常拿自己年轻练习书法的经历为弟子们讲解,以阐明自己的主旨。由此可见,那颗心学的种子自王阳明年轻时代就已在他的心底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