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
6002100000006

第6章 教师自身素质提高问题(4)

2.从其他行业“借鉴”。比如“承包”“罚款”之类。这就离谱了,有的简直属于“非教育行为”。

3.教师灵机一动想出来的点子。例如有个学生不爱说话,教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告诉他,每说一句话,加2分,说够10分,就可以回家。这招挺灵,我怀疑这就是教师灵机一动想出来的,不是一种研究成果。

总之,没有研究作支撑的教育方法给人一种一般化和陈旧的感觉,没有特色,缺乏新意,缺乏逻辑性。

教师自己可能也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就常常在文章中“与时俱进”地加一些“理论”。比如本文作者,就说了不少关于“多元智能”的话,为节约篇幅,我删去了。然而作者论述完多元智能之后紧接着采取的措施就是撤销了叶×的劳动委员职务,莫非叶×的智能类型不适合劳动?说不通。理论和实践两张皮,油水分离。

那为什么这种缺乏研究支撑的教育方式也能够把某些“差生”(例如叶×)转变过来呢?

这是因为此类办法虽然并非对症下药,但是毕竟有一些道理,碰到某些“差生”,就可能管事。凡感冒都喝感冒冲剂,总会治好某些病人的。治好了我就写文章宣扬,治不好我就不提了,不少老师就是这么办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了很多优秀教师的经验却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的缘故。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也是撞的,你拿过来,就不一定撞得上了。另外,他班集体搞得好,对“差生”的带动作用很大(学生都有从众心理),你的班集体没有人家搞得好,用人家的办法就不灵。再有,有的教师还有一些“绝活”,能把“差生”治住,而这些“绝活”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只能做不能说。你按照他公开讲的经验做,当然没有他那样的效果。

转变“差生”的文章,我看了至少近二十年了,其中的大多数,竟然二十年如一日,还是那个水平,变化的只是包装。二十年差不多一代人了。我觉得很可怕,所以说了上面的话。我希望班主任都走科研的路,能走多远走多远,否则教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多大进步,而且越活越累。

2004.9.3

案例8

一本书引发的较量

田老师上英语课时,看见黄某拿着一本课外书津津有味地看。他走到黄某身边,黄某没有发现。田老师说:“把书给我好吗?”黄某吃了一惊,条件反射地把书扔进自己的抽屉里,埋着头不动了。

田老师又轻声地重复着说:“请把书拿出来。”老师连说几遍,黄某无动于衷。

“那老师就自己拿了!”田老师伸手去拿,黄某忙用手轻轻挡在抽屉边,不让靠近。

“那我就请班主任刘老师来拿吧。”黄某依旧不动声色。

老师有些紧张了,没想到借助班主任的威力也产生不了效果。于是,田老师说:“好吧,我现在就打电话给你爸爸,请他来拿这本书。”黄某默不作声。

老师心想:“倘若真的给家长打电话,他依旧不把书给我,我该如何收场?我的威信靠什么来支撑?更何况,我根本就不知道他爸爸的电话。”不过,他还是本能地边想边慢慢从包里摸出手机,而就在他快要按键的一瞬间,黄某迅速从抽屉里扔出一本书来。

“对不起,刚才你看的不是这本书。”老师说。随后就开始假装拨打电话,一个键一个键地按着号码,但脑子里却是一片忙乱:“他会把书拿给我吗?”

兴许是看老师动真格的了,黄某流着泪很不情愿地拿出了刚才看的那本美国的畅销书《奥兹国的巫师》。这时,老师才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根据田伶俐老师的帖子整理)

点评

从“一本书引发的较量”看教师的思维方式

讨论这类案例,一般网友都希望谈“你觉得应该怎么办”。愚以为,那样讨论虽然也有用处,但充其量只能停留在操作层面,深入不下去的。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怎么办”,而在于“怎么想”。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支配他行动的,是他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思维模式),一个人是决不会违背自己的思维模式的。

为什么这位老师如此与学生较劲?因为他的教育理念是管理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因为他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单向的。这样的思想必然使他投入这样的“战斗”。

学生上课看课外书,这很常见,原因相当复杂,作用也相当复杂,包含着丰富的教育信息,而这件事到了田老师那里,就简化到了不能再简化的程度(这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模式),只剩下了最外表的现象——违反纪律。

看问题如此简单,这就注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很难灵活。

我们退一步说,就算这件事只剩下了“违反纪律”一个含义,解决起来也仍然可以有多种方法的。田老师却认定了只有一种办法——没收。没收对“这个”学生的教育作用会如何?(事实上,没收对有些学生合适,对另一些学生可能就不合适。)老师连想都不想。

教师实际上是非常机械地按照“自我”的习惯思路来执行“管理”。

然而学生不交,这样一来,教师的想法就出现了转折,他的思路重点立刻从“维持纪律”转变成了“维护个人威信”(其实就是“自我”的面子),于是这位老师在教学时间,竟然置多数学生于不顾,旁若无人地与一个学生“单练”起来了。这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吵架”了。

田老师是怎样“制服”这个学生的呢?其实也是最简单不过的老套子:找班主任,告家长。(这也是教师常见的思维模式。)

最后学生把书拿出来了,田老师感觉自己“胜利”了,愚以为基本上是失败了。不但在教育学生这件事上没有多大成绩(顶多把学生吓得下次不敢在你的课上看课外书了,这算什么教育成绩?学生的素质又有何提高?),而且个人威信也没保住——遇事用家长和班主任当“王牌”,是最降低科任教师威信的,学生能明白: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只好“狐假虎威”。

像这样的事情,教师提醒一下,学生把课外书收起来就行了,教师应该照顾大多数学生,继续讲课。但是课下要找他谈谈,像朋友一样跟他分享读课外书的快乐(只要是好书),同时提醒他学会自我控制,不要在课上看。

本来很简单的一件小事,教师剑拔弩张,硬往学生枪口上撞,弄成一场大战,教室硝烟弥漫,值得吗?

我把这叫作“举轻若重”,这种事多极了。

这样搞,教师工作没法不累。对工作负责任,不是这么个“负”法。

我们常会见到有些老师在一点小事上跟学生没完没了(甚至谁不这样就说谁“不负责任”),对大事却很麻木,这实在是应该扭转的风气。

为什么那个学生死也不肯交课外书?我怀疑他是跟人家借的,限期归还,老师没收了,他没法交代。这种情况,老师若不没收,反而可能使他在今后的课堂上更守纪律。

通情达理的老师才能熏陶出通情达理的学生。

老师死心眼,学生就难免“一根筋”。师生打得“激情燃烧”,局外人从思维方式角度看,师生“彼此彼此”。

2005.1.10

案例9

四部随身听引发的较量

自习课上,有四个学生耳朵里塞着耳机。学校规定不许将随身听带进教室,班级也重申,只要发现在班级里听随身听的,一律将其没收,直到假期归还。我没有吱声。终于其中的三位学生看到我站在窗外,但只做了个小动作掩饰,仍然陶醉其中。我暗想真是太大胆了,不处理怎么行?

我走进教室,说:“请四位同学将随身听交给我。”

没人动,大家都在张望,陆和赵相互看了一眼,但没交出来。

“不用我点名是哪四位吧?两位男生两位女生。”

终于,陆和赵慢吞吞地交了随身听。

另外两位女生还是没有动静,我压住心中的气,仍然平静地说:“请小蒋和小玲将随身听交上来。”

教室静得连空气似乎都凝固了,大家都在注视着她们。她们没有动,但显得有些不安,红着脸埋下了头。

“行,不交可以。明天如果我在班里,你们就不用在了。”

我的语气出乎意料的平和,但这种严厉的语句自我当班主任以来还没有过。我不顾教室里的骚动,拿着男生上交的“战利品”回到了办公室。

第二天清晨走进教室,小蒋和小玲看到我就低下头。

我问:“平时你们表现不错,昨天晚上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你们说怎么处理这件事?”

两人都一声不吭。

“两位男生都很自觉地交上来了,你们怎么就是不肯交呢?”

“随身听是别人的。”她们低声说。

原来如此。

其实我能够理解她们,学习累了听听音乐放松点,调节一下情绪是可以的,但是晚自习不应该听,会影响自己也影响他人,况且这作为纪律强调过很多次。

我问她们“是不是觉得我们就是不交,看你孙老师能拿我们怎么着?”时,她们摇摇头说没有这想法。

我提了两条处理建议:

一是现在交出随身听;

二是与家长联系,家长同意自习课听随身听,那么就让家长领回去在家听;家长不同意,那还是得交出随身听。

中午,两部随身听出现在了我的办公桌上。

这件事看起来处理得似乎还比较成功,但我没能在处理问题之前仔细思考,留下了很大的缺憾——我竟然威胁学生。

我提出的两条处理建议,似乎给了学生莫大的“民主”,但实质就是“专政”——两个选择只有一种结果,有哪位家长同意孩子上课听收音机呢?我没和学生平等地交流,而是动用了最让学生反感也最显得老师无能的一招。不仅用请家长来威胁,而且用了更不应该有的语言威胁,说了一些让学生畏惧的话,让他们在“师道尊严”的压力下屈服,这不仅使得学生反感,同时也定会大大削减教师的威信。(宸穸)

点评

两个“较量”的比较

同样是在课上没收学生东西,我们把“一本书引发的较量”和“四部随身听引发的较量”比较一下,可能有启发。

很明显,就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来说,孙老师比田老师高一筹。

田老师处理学生看课外书事件时,差不多是完全的教师中心,几乎毫不考虑学生的感觉;而孙老师则说“其实我能够理解她们,学习累了听听音乐放松点,调节一下情绪是可以的”。孙老师能换位思考,作为教师,这是很重要的思维品质。不换位思考,“理解”就是空谈。

田老师在和学生发生冲突的时候,只是一股劲往前冲,看不出有灵活机动的“敌进我退”意识,这是很冒险的。万一碰到硬钉子,如何下台?难怪田老师自己也捏一把汗。孙老师就不然,四部随身听收上来两部,另外两部学生死活不交,这是很尴尬的局面。孙老师看情况不对,说了一句:“行,不交可以。明天如果我在班里,你们就不用在了。”这是明智的撤退。

田老师遇到学生不听指挥的时候,几乎毫不犹豫地就搬援兵(家长和班主任),恕我直言,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而孙老师虽然也动用了家长这张“王牌”,却相对比较谨慎。

更可贵的是,孙老师有研究意识。他有两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两位男生都很自觉地交上来了,你们怎么就是不肯交呢?”“是不是觉得我们就是不交,看你孙老师能拿我们怎么着?”这两个问题一提出,立刻就把问题深化了。说明孙老师不是主观主义者,在他脑子里,事情有多种可能,而不是只有一种可能(成心跟我过不去)。这属于发散思维,不是线性思维。在思维方式上,田老师稍逊。

最可贵的是,孙老师能反思自我。孙老师对这件事的处理,应该说也算成功,但是孙老师却对自己很不满,甚至说自己“威胁”了学生,反观田老师,事情处理得不算成功,只是用外力把学生压住了,却自认为是胜利,反思精神也略逊一筹。

那么孙老师的工作是不是就无懈可击呢?愚以为也不是。

我要是遇到此种情况,就不会当众让学生交出随身听,这太冒险了。我当场只会要求他们先收起来,课下再找他们谈。既然宣布过要没收,那还是要收的,我可以答应他们第二天就还,但要他们以今后不在教室听为交换条件,估计不会有多大障碍。然后我就拿着这四部随身听到教室向同学展示一下。此事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但是事情并没有完。平时表现不错的学生,竟然冒老师之大不韪,上课听音乐,而且竟敢瞪眼不交,说明他们的心态已经很压抑,“豁出去”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愚以为,班主任应该及时找同学询问,了解下情况,想办法在百忙之中组织点学生喜欢的活动,让他们发泄一下。否则不但影响高考成绩,弄不好还要出事情。

2005.1.11

案例10

拔草要拔根

我爱种花,暇时就给花拔草。拔草也有门径,我拔草有时粗心,有的只掐茎叶而留着根,两三天后,“花盆领地”又被占据了,而那些用心思连根拔的,就不再生了。

由此我感触不浅:我们这些有“园丁”美称的教书匠,教育学生时不也要避免“只掐茎叶而留着根”之弊吗?

刚执教鞭,遇一顽皮学生,吵架乃其乐事,每当此时,我就来个公式化的方案——先问为啥吵架,再问“你这样做对吗?”当学生承认“我错了”就了事。当时,我以为这是“最佳方法”。再犯,我也就对他不客气啦——先绷紧着脸,继而暴跳如雷,和学生对着干,直至学生辍学。我虽有点遗憾,但总觉得是仁至义尽,也就心安理得了。

一年后,我碰到这么一个学生:他原来是一个较好的学生,但近来情绪异常,变得性情暴躁,对谁都敢顶几句,上课没精打采。有一天,他竟与一个学生打架,我本想再来个“公式化”,可又觉得有点不踏实。想了想,终于决定改变方法。

放学后,在宿舍里,我让他坐下,给他倒了杯水。他呢?只冷冷地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