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
6002100000007

第7章 教师自身素质提高问题(5)

“我发现你近来心情很不好,能告诉老师是什么原因吗?”

他慢慢地低下头,也许是猝不及防吧。

“唉!过去我心情不好时,也要找个人没头没绪地发泄。后来知道错了,不这么干了。因此,我寻思你近来可能也这样吧。”

这时,只见他略微抬起头,张了张嘴,又低下头,眼眶却红了。当我再给端水时,他感动了,猛地攥住我的手,呜咽着:“老师,我闷,我……太闷啦!”接着,他终于道出了事情原委。

原来,近段时间,他的爸爸每晚在家里打麻将至深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他几次劝爸爸,都遭臭骂……

噢,终于“扒土见根”啦!是拔根的时候了。我安慰了他几句,立即到他爸爸的单位去,跟他爸爸谈了好半天,终于使其醒悟过来,表示不再打麻将影响孩子学习了。“根”也就这样拔掉啦。当然,那学生又变成了好学生。

可这时,我忽想起一年前的那件事,心却隐隐作痛,内疚至极!要是我早运用此法,也许那学生就不至辍学了,依然是一朵茁壮成长的花朵。(刘荣海)

点评

认错型教育与研究型教育

刘老师这篇文章很有启发性。

刘老师原来用的方法是“只掐草,不拔根”,是认错型的教育;后来用寻根溯源的方法,是研究型的教育。

认错型教育其实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注重的是教师的自我感觉:你认错了,我就消气了,即使你不改,我也“仁至义尽”了。

研究型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因为它注重的是对方的感觉,注重的是沟通和理解。

请注意后来刘老师的问法:“我发现你近来心情很不好,能告诉老师是什么原因吗?”

要是按原来“只掐草,不拔根”的认错型教育的思路,刘老师的问法本来应该是这样的:“我发现你近来不守纪律,能告诉老师是什么原因吗?”

前者是有沟通色彩的询问,后者是有审问色彩的批评。显然不同。

研究型的教育才是科学的。因为认错型教育实际上暗含着两个基本假设:一个是,学生犯错,都是不知而犯;另一个是,只要承认了错误,就能改正。这两个假设都经不起科学论证。

刘老师从认错型教育转轨到研究型教育,很值得祝贺。

再问,为什么刘老师能实现这个转轨而有些老师就不能呢?

请听刘老师自己在转弯的关键点是怎么想的:“我本想再来个‘公式化’,可又觉得有点不踏实。想了想,终于决定改变方法。”

刘老师有反思精神,不盲目自信,喜欢动脑筋,不封闭自我,不怨天尤人,想改变自我……

这些优点是刘老师思想转轨的基础。

2005.1.16

案例11

我不知道如何帮她

这个女孩上初三,离中考只剩一个学期了,而从学习成绩上讲,她几乎不可能考得上高中。

在这学期,她现在的班主任(和我关系不错)不止一次告诉我,她现在的学习状态,不见好转。甚至有一段时间,她父母发现家里的电话费猛然增多了,一查才知道是晚上等父母睡了后她一直与一位男生通话。父母初时不信,因为她一回到家就在认真地学习。

班主任大伤脑筋,也不止一次地跟她交流,她反而连班主任也不信任了。由于之前父母着急,有过“逼迫”她学习的情形,所以她也不理解父母。

她属于那种比较单纯的女孩。可以感觉到她和我聊天时很开心,而且她喜欢和我聊,没事就想找点话题。但只要一说到学习,她就把头一扭,嘴里一个劲地说:“我知道,我知道要努力,我知道要注意方法……”

她和同学中的好朋友在一起,话特别多。她有敏捷的思维和很好的口才,我曾经重视过,让她代表班级参加学校辩论赛,她还得到了单场最佳辩手。可学习上老师都说她反应慢。她上课时总的来说比较认真,笔记认真而规范,当然在我的课上尤其突出,可即使这样,期末(我教历史)仍然不及格,更别说其他科了。

从目前的情形看,她还能信得过的大人中,也就是我了。而我却不知道怎么帮她。(517jy)

点评

学会思考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很多的,就好像出现同样的发烧症状,病因却很不一样。如果517jy老师不能告诉我这个孩子的成长史和他的家庭教育情况,我很难判断病因,也就没有办法拿出对策。

所以我到这个网站来参与讨论,给自己确定的任务并不是单纯的“开药方”,而是和老师们一起学会思考,学会在翔实材料的基础上思考,学会有逻辑地思考,学会科学地思考。

我常常给中小学教师讲课,发现多数人的思维方式有两个明显而巨大的缺点:

一个是“感性色彩”。就是说,他们所说的,记住的,往往都是自己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一些材料,很少进行横向的扩展性询问,更没有纵向的历史性的追寻。这就使他们的发言往往带有闲聊天式的“见闻”性质。

第二个是缺乏逻辑性。只问“怎么办”,不问“为什么”。既然不问“为什么”,就不需要找理由,不需要找理由的地方当然也就不需要逻辑。因为所谓逻辑,无非就是提供理由,也就是“讲理”。所以严格地说,我们很多教师的发言都是“不讲理”的,经不起追问和反驳。我和许多老师对话,一追问,一反驳,他们立刻就愣住了,这说明他们很少体验追问和反驳,说明他们很少在头脑中追问和反驳自己,没有此种思维习惯。而追问和反驳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由于以上两个思维缺陷,我们就会发现许多中小学教师的发言十分缺乏研究精神和研究色彩,话语总是浮在事物表面,深入不下去。有些发言之所以能够给人较深的印象,不过是因为语言比较花哨,比较煽情而已。如果你问他:“我用您的招数,在我的学生身上为什么不灵?”他就没词了。他们一般都没有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的习惯。他们只是自己灵机一动想出一招,或从什么地方学来一招,然后就在班里用,恰好有效果(其实他自己也常常没整明白为什么会有效果),就以为这是科学了。然而科学根本就不是从自我出发的,科学是从客观对象出发的。

我昨天接待了一对母子。孩子18岁了,在某重点中学上高三,学习成绩倒数第一,面临高考,不努力学习,有时间就上网玩游戏,还特别迷恋万智牌(一种在大学生和白领中流行的牌)。家长快急疯了,来找我们求救。

我们询问他的最早记忆。他说他的最早记忆是大约三岁的时候,他记得屋子里的摆设、床、栏杆。

母亲又告诉我们,孩子在幼儿时期拼图能力惊人,甚至可以超过大人。

孩子现在打万智牌水平极佳,全市无敌手,正准备参加全国比赛。

孩子又告诉我们,他将来的职业理想是去电影学院搞动漫设计。

他数学成绩很不好,题目常常做得完全没有逻辑性,偶尔却能得出答案。

于是我的助手孙老师就非常聪明地问这个孩子:“你做数学题的时候是不是也像拼图一样,把你以为相关的数字拼到一起,就觉得自己做出来了?”

他说是。

我们把这个孩子的早期记忆、幼儿拼图、万智牌(这种牌像扑克一样,一张一张的),还有他的职业理想(动画)串联在一起,就会发现,这很可能是一个天生的空间智能发达而其他智能较弱的孩子——一个偏才。

于是我们解决问题的路子就比较明晰了。

在人生总体设计上,我们要帮他找到学历教育和特长发展的结合点,而不是像他家长那样,拼命压制他的特长。

在学习辅导上(比如数学),我们得想办法找到这样一位老师,他能把数学的概念、公式,尽量用空间图画的方式表达出来,以适应这孩子的思维方式。我们正在寻找这样的数学教师。这并不容易,因为能够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变换教学方法的教师极少,一般教师都是要求学生跟着自己已经凝固多年的教学方法走,跟不上就说学生笨。

上述例子说明,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是什么“材”,才谈得到“因材施教”。孔夫子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因材施教”的正确口号,他并没有告诉我们辨材的科学方法。这一课,我们要补上。否则我们只能永远在那里说一些“正确的空话”。

因此目前的教师培训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老师们学会思考。具体的操作办法并不是最重要的。

但是我们不能空洞地谈“如何思考”。经验告诉我们,结合具体案例研究思想方法是最好的。这就是我搞个案点评的目的。

2005.1.29

案例12

班主任应该多一双眼睛

一个男生对着教室的门踢了一脚,刚好被他的班主任看到。班主任把这个男生叫到办公室,板起脸孔将他教训了一顿,责令其写检讨书。男生没有办法,只得写好,恭恭敬敬地交给班主任,班主任就没再为难他。他走出办公室,在教室门口,像要发泄心中恶气一般,对着大门就是一记猛拳,响声比刚才那一脚踢的还大。门开之后,他高昂着头颅,夸张地嚼着口香糖,趾高气扬地走向座位。

这一切,都被我看在了眼里。在我来看,这个班主任对此男生的教育并没有成功,甚至有可能还起到了反作用,可是班主任却觉得学生已经写了检讨,也作了保证,以后这样的事情大概不会发生了,自己的教育达到了目的。但他没有想到学生根本就没有听进去,谁也说不准,学生背着他又会做什么,也许还会故意毁坏其他的东西。

我为什么能得出这么一个跟班主任完全相反的结论呢?因为多了一双眼睛,我不但看到了男生在班主任面前的恭顺,还看到了男生离开办公室后的反应。我觉得,我们做班主任的,都应该多这么一双眼睛。(浪子无忧)

点评

人为什么喜欢骗自己?

浪子无忧老师这篇文章很精彩。

这位班主任的教育其实是失败的,但是他的自我感觉却正相反——成功了。实际上他自己骗了自己,而且浪费了不少精力和感情,做了无用功。这种事情在学校多极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教师只看见了学生“在我面前”的表现,没有看见学生的真实表现。浪子无忧老师因此建议教师多长一双眼睛,学会从另外的角度看学生、看自己。我觉得这很有道理。

我想进一步提问的是:为什么许多老师只有一双眼睛而长不出另一双眼睛呢?

可能他们误把学生的保证与学生的行动等同起来了。

很多教师都以为,学生只要作了保证,行动就会跟上来。其实这在很多情况下都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言和行果真能如此一致,教育就是太简单的事情了。

那么,学生做不到的事情,他为什么要作出承诺呢?这至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被迫的。许多老师其实是逼着学生写检讨作保证的,这种老师似乎爱听谎话,学生没奈何,只好投其所好,求得过关。第二种情况是学生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他承诺了自己实际上做不到的事情。这不属于欺骗,是自我认识水平问题。学生是未成年人,缺乏自知之明是很普通、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当老师的,就一定有自知之明吗?我们不也常常保证完成任务最后却没完成吗?这不算说谎。

恕我直言,在很多情况下,与其说学生喜欢骗老师,不如说老师喜欢自己骗自己。他只是“觉得学生已经写了检讨,也作了保证,以后这样的事情大概不会发生了,自己的教育达到了目的”。就这样,把自己骗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教师为什么会喜欢骗自己呢?莫非这种欺骗能给他带来好处?

是的。这种自我欺骗最直接的好处是缓解教师本人的焦虑。学生犯错,教师很生气;学生承认了,教师的气就消了一半;学生又保证今后不再犯,教师甚至可能高兴起来了,看到了光明的未来……

所以再恕我直言,让学生承认错误、写检讨、作保证,与其说是一种教育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师的自我安慰方法,我把它称为“心理止痛片”。

所以真正的优秀教师是很少搞写检查、作保证这一套的。一位外国教育家甚至说,没有必要让孩子认错,关键是帮助他改正。这话有道理。我们许多老师都以为学生只有先承认了错误才能改正错误,这个推理是经不起推敲的,事实上我们的许多错误都不必向别人承认,自己就逐渐改正了。

所以真正的优秀教师总是更重视学生“不在我眼前”的表现,因为他知道,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让我满意”,而是使学生得到真实的提高。因为他懂得,教师个人的教育目标与真正的教育目的并不总是重合的,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误把自己的目标看成客观教育的目标,那是一种自我中心。

真正的优秀教师是一些最不愿欺骗自己的人。

2005.3.20

案例13

学生在家号啕大哭……

李×妈妈打电话来向我求救,说李×一到家就把自己关进屋里听英语,听着听着,就把东西摔在地下,号啕大哭起来。她不知怎么回事,怎么说都没用,只好向我求救。

我心里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今天的班会触动了许多学生的心,难过的是许多时候我心有余而力不足。李×的数学成绩一向不错,可英语由于没基础,学得很辛苦,时间用上了,效果却不好。我在电话中告诉他:“男孩子不许掉眼泪!男孩子要学会勇敢面对!男孩子要学会为父母分忧!哭解决不了问题!要多动脑筋,像学数学一样摸着门道,就会轻松起来。老师相信你会走出低谷!”

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随着长期不见效果而慢慢减退。今天班会上我告诉他们哥伦布每天都在航海日记上写:继续前进!我真的希望我的每个学生也在自己的信念上写上:继续前进!(晴qk空)

点评

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给了他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