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主任工作艺术六讲
6002400000002

第2章 认识篇——认识引领行动,态度决定一切(1)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官,却又是世界上最苦的官;也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清贫的官,但又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官;还有人说,做老师却没有做过班主任,那将是终身的遗憾。

对班主任及班主任工作的看法,可谓林林总总,褒贬不一。成功者认为,班主任工作是一种享受;失败者认为,他死也不做班主任。领导认为,做班主任是一种锻炼;老师认为,班主任工作吃力不讨好。有的学生说,多亏了班主任,我才获得了新生;有的学生说,遇到这个班主任,是我一生的不幸。有的家长说,班主任比父母还负责,遇上这样的班主任,是我们家的幸福;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就毁在这个班主任的手上……

我以为,这些观点都说明一点:班主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其成效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的发展,乃至国家、民族的兴衰。

但怎样做好班主任,如何治理好班级,怎样才能使班级健康成长,如何做才不辱班主任的使命,怎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如何才能让班级教育高效起来等等问题,是每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必须思考的问题。

洋思中学是一所全国典型名校。它为什么能在近二十年中始终处于领先位置,并且永葆发展的强劲势头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班主任高效治班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洋思中学每年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近十万人,他们中的很多老师是来学习、借鉴洋思中学班主任的治班经验的。如今,《中国教育报》专门在洋思建立了“影子培训”机构,请洋思中学对参观学习者进行包括班级管理在内的全面培训,收到了广泛好评。

那么,洋思中学是如何实施高效治班的呢?是如何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呢?又是如何促进班主任成长与发展的呢?下面我将以洋思中学治班策略为主线,同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关于教育

班主任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对学生的管理,自然与班主任最贴近的概念是“教育”。但是对究竟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对象是谁、教育的方式是什么、教育的作用有多大等问题,班主任应该有哪些认识?再如班级管理中必须涉及两种人——班主任和学生,班主任究竟是干什么的?其作用究竟有哪些?又该怎样定位学生?如何认识学生?还有,班主任和学生都生活在班级之中,那么,班级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概念?要达到什么目标?有的人甚至做了二三十年班主任了,就这些问题,你问他,他可能会笼统地讲,你让他具体讲,他却支支吾吾,不知所云。只有给这些问题一个科学的解释,班主任才能搞好班级管理。

一、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

“什么是教育”或“教育是什么”,古今中外的学者见仁见智,但结合我长期的教育实践,我以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发展——发展人的各种自然禀赋,把人引向崇高、和谐、更高层次的境界。

1.发展的内涵

“发展”是教育的主旋律,这应该成为每一个班主任的座右铭。

(1)发展,就是顺乎天性,自由生长。

教育应该让学生独立自由生长。我们最终培养的应该是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具有独立思想的人。我们要培养有自我见解的人,有时其见解可能与时代不合拍,但却反映了他们独立的思想与精神。因此,我认为任何教育必须顺应学生的天性,挖掘其潜质,保持其好奇心,培养其兴趣,发掘其长处、优势,帮助其提升思想境界、建立健全人格,使其自由生长。

(2)发展,就是追逐梦想,不懈奋斗。

教育应该让学生富有梦想。没有梦想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习近平做了总书记后,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我们的教育也要让所有学生有梦。梦就是未来,就是希望,就是追求。而这种梦实现的过程,就是付出与努力的过程,就是实干、巧干的过程,更是不断更正、不断完善的过程。当然,我们所讲的这个梦一定要正,我们的“教育梦”绝不能让学生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气,坚决杜绝学生中出现“我爸是李刚”的荒唐说辞。我们的教育梦应该培育一颗颗健康向上的心灵,使学生坚守正确的人生取向、价值追求,又让他们拥有丰富的人生智慧,以便他们能恰到好处地处理各种事务,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3)发展,就是增强信心,幸福快乐。

上幼儿园时,孩子本没多大差别,可慢慢地他们就有了明显差别,差别的标准是什么?就是能与不能,会与不会,行与不行,从成绩到名次,这种标准让学生有了失败感,有了痛苦,严重打击了他们发展的信心。试问,缺少信心的人还会有好的发展吗?教育应该是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有意思、有意义的,能提升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快乐的;教育应该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基的;教育应该使学生成为不自私、有合作精神、能够关心并帮助别人、使自己和别人都幸福的人。

发展的内涵是丰富的,多样的,不仅有身体的发展(这是连动植物都能做到的),更有通过后天的努力所取得的发展,如知识的发展、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发展、心灵的发展、思想的发展等。在众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却是人的心灵和思想的发展。心灵和思想发展的核心是三个字“真善美”——真人、善行、美心。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发展的目的。所以,谈及发展,我们绝对不能把它仅仅理解为分数、名次、成绩、名牌大学、有工作做、会技巧、可升迁——这些都是狭隘的发展,这些只是发展的表象,没有触及发展的实质。

2.发展的方式

发展是通过多种相互影响的教育来获得的,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其中最关键的是自我教育。

(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时。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中学后,他们接受着学校教育,但同时也在接受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由于家庭教育是发生在家人之间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常常会出现过度保护、过分宠爱、过分专制、拔苗助长、忽略优点等问题,这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将接受系统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决定着个体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当今,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流,它是一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包括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3)社会教育。广义的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外的,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一切教育活动。社会教育尽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辅助和补偿的地位,但却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一种活的教育,它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学校教育可比。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增长学生的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4)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即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最终实现自己教育自己。

显然,在四种教育之中,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最大作用就是帮助孩子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为其发展奠定基础。因为一旦到了社会上,走上工作岗位后,除了必要的社会教育(诸如社会培训),其余都将是完全的自我教育——为了自我的发展而进行的教育。俗话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人生不息,自我教育贯穿一个人成长的始终,一个人最终发展得如何,取决于其自我教育能力如何。教育的根本就是让受教育者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如果没有自我教育,这一目标是不能实现的。

二、学生:教育的对象

世界是“人”的世界,社会是“人”的社会,同样,教育是“人”的教育,少了“人”,教育还能是教育吗?

教育至高无上的目的应当是为学生的发展、学生潜能的激活及创造力的激发打下坚实而有效的基础,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其中“人”应该是教育的核心词,教育的意义最终要落实在“人”身上。

1.“以生为本”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位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的核心教育理念,其内涵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点上,一切教育的手段、方法、方式、策略都必须服从及服务于学生这个中心。只有学生发展了,只有学生进步了,只有学生成长了,只有学生成为了爱祖国、爱人民、弘扬民族精神、以赤诚之心报国、为民族社会进步作贡献的人,成为了有高雅气质、高尚道德、诚实守信、自律自信、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立自强的文明人,成为了努力不息、崇尚科学、努力学习、有创新精神、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批判反思和探究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教育的意义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教育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

在教育中,把学生放在首位,凡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事多做、全做,凡是对学生发展不利的事少做、不做;牢固树立为了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的思想,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帮助;运用一切激励手段挖掘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主动发挥作用;不断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责任感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并大胆创新。

2.以“每一个”学生为本

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影响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但在实际教育中,“有教无类”却成了教育的理想与标签——我们实施的都是所谓的精英教育、淘汰教育、少数人的教育,而不是大众教育、发展教育、所有人的教育,“为了一切学生”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实际上就是要做到“有教无类”,就是要让我们的教育以所有学生的成长、发展、快乐、幸福为教育的根本,实施无分别、无差别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地享有教育的权利,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发展,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成为“边缘人”“局外人”“多余人”,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去信心,失去动力,失去发展的机会。“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绝不能给学生贴上不同的标签以分出好、中、差,绝不能时时、处处、事事以培养少数优秀生为本。

所以,我们的教育不能功利化,不能自私化,不能为我化。“每一个”应是实施“以人为本”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只有做到教育面向“每一个”,关注“每一个”,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有教师说,我们的教育也关注到“每一个”了,但我认为很多时候,教师的关注并非真正为了学生的成长,而是另有目的。例如:关注纪律散漫的学生,目的是防止他们给班级、教师、家长惹麻烦;关注有严重的成长偏差的学生,目的是防止他们出问题,防止他们伤害班级,给班主任带来麻烦;关注有特长的学生,目的是让他们在班级活动中给班级和老师带来荣誉;关注学习优异的学生,目的是从他们身上体现教师的优异教学成绩,并以此获得教学中的某种奖励;关注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目的是避免他们给班级平均分拖后腿,以防及格率不高,遭家长骂,校长说。

请问,这样的教育真的是为了“每一个”吗?否。这样的教育是为了自己,这样的教育并没有发自内心,这样的教育层次不高,内涵不深,品位太低。关注“每一个”,就必须做到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受到教育。不管学生是什么类型,不管学生是什么基础,不管学生来自何方,教师必须无条件地对其进行教育,且是无差别的教育,必须对“每一个”负责。

但在实施中,大多班主任表面上做到了一视同仁,但事实上却是有差别的。比如:为了树立先进,便精心地辅导、关心优秀学生,有时甚至护着他们;为了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杜绝不及格学生,于是倾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后进生”身上,力图使每一个“后进生”都能进步。而对于班级中那一部分默默无闻、不轻易露水的中等生,班主任却很少给他们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他们就像高原上看似烧开的水,其实永远也没烧开。这实际上是对中等生的忽视,这是导致中等生变成“差生”的原因。中等生与尖子生之间,中等生与“差生”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这种“抓两头,忽视中间”的做法,显然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必须从源头杜绝学生差下去。

“以人为本”,就是给每一个学生以爱,给每一个学生以关注,给每一个学生以温暖。在优秀的班主任的眼里是没有“差生”也没有中等生的,学生都是尖子生。这样一来,他们就会重视每一个学生,就会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就会欣赏每一个学生。如此,“每一个”都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教育也将获得每一个学生的信任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