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爱:教育的方式
教育的全部是“爱”,教育的真谛是“爱”,爱是教育的最好方式。
1.爱是教育的真谛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经常问自己:“我爱学生吗?”“我会爱学生吗?”“学生感受到我的爱了吗?”一个班主任不仅要有爱,还应该会爱,让学生感受到爱。一个有爱心的班主任,他会从学生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里,读懂学生的内在需求,并且伸出热情的双手去帮助学生;会从学生似举非举的小手中,读出学生的忐忑不安和缺乏自信,从而鼓励学生举手;会从学生含泪的双目中,读懂学生的内疚和后悔,从而给学生以鼓舞和力量……一个有爱心的班主任会给学生无穷无尽的爱。
而一个缺少爱心的班主任是不可能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他们对学生冷漠、仇视、痛恨。学生出现问题了,他们不是循循善诱,不是热情相助,不是充满期待,而是抛弃、放弃、遗弃,甚至对学生使用暴力等,不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对待。试想,这种没有爱的教育,能使学生成长和发展吗?
2.爱是需要能力的
有一句关于爱的名言很有道理:“爱是需要能力的。”言外之意,你不仅要有爱的思想理念,还要有爱的行动与策略,而这种爱的行动与策略,必须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的,同时还必须能让学生接受,这就是一种爱的能力。
有的班主任,从语言、行为来看很爱学生,甚至因为爱学生而忽视了家庭。自己身心疲惫,却没有换来学生的爱——学生不喜欢他,甚至还很讨厌他,乃至“公车上书”要求换人。什么原因?难道仅仅是因为学生不懂事?难道仅仅是因为学生太无知、太幼稚?否,我以为根本原因还是班主任爱的能力不够。
如果作为班主任的你有了爱的能力,那你就有能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果作为班主任的你有爱的能力,那你就有办法让你的学生获得快乐;如果作为班主任的你有爱的能力,那你就能带着你的学生为了梦想不懈追求。而如果你只有爱心,却无能力、无方法去爱,那你的爱就会浮于表面,不能深入,不能持久,就失去了动力,就没有了力量——爱人的能力,爱学生的能力。不光要让自己变得可爱、充实、伟大,而且要让你爱的学生变得更加爱你。
爱的能力不是天生的,为了让你的“爱”有能力,你需要不断地学习——学习什么是爱,怎样获得爱,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爱。用自己的慧眼辨别出什么是真爱、大爱、博爱、恒爱、全爱,什么是假爱、错爱、溺爱、秀爱、偏爱,什么是做出来的爱,什么是秀出来的爱。通过学习,增强爱的本领,提高爱的水平,实施爱的策略,达到爱的效果。
3.爱的方式是多样的
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爱绝不仅仅是衣食住行的满足,爱也不仅仅是平时的嘘寒问暖,爱更不是教育中的要求、禁止、命令。
(1)相信是爱。爱一个人,首先要相信他。相信其不差,相信其能变好,相信其有潜能。相信能给学生无穷的信心,没有相信就没有教育。相信学生就要赏识学生,对学生的一举一动都赏识,特别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举动。就是一个所谓的“差生”,班主任都应该想方设法地去寻找其优点来赏识——没有哪一个学生没有优点。只要有优点,哪怕一点,这个学生就有救。
(2)熏染是爱。在我们的教育中,很多的爱是无痕的、无形的、无声的,是不能让人知晓和识破的,这就是教育中的熏染的爱。这种熏染的爱表现在精心设计的班级教育环境中,表现在平常的言谈举止中,表现在充满期待的眼神中,表现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表现在有意无意的沟通中,表现在发现、处理问题中,表现在课堂教学时的引导、激励、启迪中。这种熏染的爱,无所不在。
(3)严格是爱。对不同的学生必须施以不同的教育,当然就必须用不同的爱的方式来对待。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用“循循善诱”来爱的,对于特别调皮、累教不改的学生完全可以用“严格”来对待。这种严,有时就是“批评”“处罚”甚至是“打击”,但此“严”必须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法”。“严”了,学生反而乐意接受、改变。借助“严格”之爱,学生最终得到发展。
(4)放手是爱。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光有班主任老师的严格要求是不够的,在严格要求的同时还应该给他们另一种爱——放手,即解放他们的时间、空间、双手、大脑,让他们在放手的爱中、在“不管不问”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砥砺”“自我发现”“自我成长”“自我发展”。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必须智而有爱;智却不爱,充其量只是有小聪明。一名优秀班主任首先是一名有爱心的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
四、慢:教育的规律
台湾作家张文亮在《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一文中写道: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作为一名班主任,有时候不也正是在牵着一群“蜗牛”,让他们一起奔跑吗?有时,我们为了让他们跑得快一点、多一点,在他们已经尽力了却仍然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时,我们就恨铁不成钢,抱怨、催促、训斥、嗤之以鼻、怒其不争。
我们的学生不正是“人家已经尽力了嘛”的蜗牛吗?他们就是这个速度,你要求再多,他们还是这个速度,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常常为了所谓的“多快好省”,为了所谓的“更高更快”,而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最后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学者张文质先生说过:“教育是慢的艺术,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
1.真教育就是慢的教育
俗话说,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告诉我们,“树人”的教育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慢慢来,急不得。“慢”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慢”是真教育的规律。遵从真教育“慢”的规律,是搞好教育的关键,任何人都不能违背。如果违背,那便如《拔苗助长》中的主人公一样,最终获得的只是枯萎的秧苗。
现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很时尚,很流行,但它其实正像一种慢性毒药,在一步步地毒害着孩子,最终会让孩子输掉自己。
教育是一个“慢活”,是生命之花悄然绽放的过程。教育之慢,正是“润物细无声”,正是生命的沉潜,正是生命的慢慢嬗变。
但是,我们并不反对“快”,只是任何“快”都是建立在“慢”的基础之上的。在打基础之时,在新的教育产生之时,我们必须遵循“慢”这一规律,一步一步地往前,待到有一定的量之时,学生自然就行走得快了。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学生的基础打不牢,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所以,我们讲的“慢”,未必就是真慢、永远慢,而是暂时的慢,它是为快奠定基础的,它依从规律,循序渐进地来发展。
教育是农业,农作物生长需要积淀,教育同样需要积淀,而积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过程。瓜熟了,蒂才落;水到了,渠才成。尽管我们所做的学校教育、班主任工作只是一个阶段的,但都是为人的长期发展服务的,也需要有积淀——知识的积淀,为人处世的积淀,思想的积淀。要积淀就要有时间,就要慢而求稳,慢而求实,慢而求效,不能急功近利。习惯的养成、行为的养成、思想的养成、素质的养成等这些对人的一生都有用的东西,不能忽视,不能欠缺,不能急功近利,所以我们不能只是教给学生一点书本知识,我们要有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方面才能。
2.学生的成长需要慢
钱学森先生留给我们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作为身处教学一线的班主任,我们也在不断地思考:是因为学生不够认真吗?是因为教学效率不高吗?是因为教的内容不多吗?是因为教师和学生不够吃苦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为什么学生每天刻苦学习十几个小时却没有更多的创造精神?因为我们搞的是快教育,它不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不能让学生享受到生命的质量。
著名作家戈登·德莱顿和珍妮特·沃斯在《学习的革命》中写道:“世界上最好的系统是引向成功的。目前大多数的教育体制是引向失败的。它们的规划并不把每一个人引向失败,但是它们把很大比例的学生引向了失败。在某些情况下高达50%。”此段话可谓一语中的——我们的教育不是把学生引向成功而是引向失败,学生在“快”中根本得不到快乐。
确实,学生成长是不易的,必须一步一步来,任何超越都将导致学生的挫折和失败,各个阶段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马虎。
学生的成长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不生事阶段——学生进校后,自然对老师和学校产生畏惧感、好奇心,努力不出事。这是学生成长的自发阶段。
受肯定阶段——学生在不惹事、不生事之时,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同学们的肯定,产生一种保持状态。这是学生成长的自觉阶段。
守规矩阶段——学生知道了作为学生应该怎么做,就把班级、学校的规章制度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是学生成长的自知阶段。
助他人阶段——学生不仅自己能够做到守规矩,求上进,能奋发,而且能帮助他人发展、提升。这是学生成长的自进阶段。
无人管阶段——学生内心已经有了一种思想的境界,达到了一种处处、事事、时时不需要任何人管而能成长的地步。这是学生成长的自为阶段。
由上面分析可知,从自发到自为,学生的成长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一种曲折上升的过程。如果无视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实现快速跨越,那将打破学生成长的规律,阻碍学生的有序发展,对学生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
再者,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也决定着教育不能快,只能慢,如果强加,采用什么说教式、填鸭式、题海战术式,大搞所谓的兴趣班、培训班、拔尖班,这些所谓的加速器,都不符合“循序渐进”的思想,“快教育”最终必将成为葬送孩子快乐童年、未来发展的牢笼。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实施慢教育。
3.多种因素决定着慢
(1)个体素质特点决定慢。
我们知道,学生存在着各种差异,如性格的差异、兴趣的差异、能力的差异、家庭的差异、智力的差异、习惯的差异、品德的差异,等等。但正是因为存在这种种差异,才有了一个个千差万别的鲜活的个体,而这种差异就决定了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当我们用同一个要求,同一把尺子来对待学生时,也必然造成学生的不适应、不接受,而这样也会导致学生差距越来越大,最后使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怎么办?实施“慢教”,实施个性化教育,即面向个性,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他进一步阐述道:“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是独一无二的。……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教育的悲剧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却只针对一个学生实施实际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这才是教育的成功,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慢,不慢不行。
(2)学习内容特点决定慢。
学生每天学习的内容很多,要全盘掌握,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但是,科任老师却只教一门功课,有的顶多教两门或者三门。他们可以认真钻研教材,只需拿着精心准备好的教案来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相关知识。而学生呢?他们一天要学七八门功课,在时间、精力、智力有限的情况下,终于不堪重负,一个个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好多好学生就是这样差下来的。怎么办?让学科教学慢下来,不必教这么多、这么深、这么广,从基础入手,把基础打牢靠了,再加速,再提速,这样学生的发展才会稳实。
(3)知识掌握特点决定慢。
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学习上只有不断地温故,才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长进。有时在课堂上,老师问学生“掌握了吗?”,很多学生举手了,似乎真的掌握了,其实不然。因为一是刚学,知识还在印象之中;二是学生学的只是表面的东西,并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学生的学习实际上还处于“困顿”阶段。怎么处理这一问题?依从掌握知识的规律,反复教,反复学,在反复中巩固,在反复中提升,在反复中不断进步。而反复的过程,就是“慢”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