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主任工作艺术六讲
6002400000005

第5章 认识篇——认识引领行动,态度决定一切(4)

有人说,我怎么可能不了解我的学生呢?我太清楚他们了。某某怎样,某某怎样,如数家珍。但我说的是所有的学生,是他们的共性,是他们作为学生的特性,不是一个,而是一类,是一批,是所有,不管他是幼儿,还是小学生、中学生,乃至大学生。

一、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

1.正在成长是学生的特点

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我们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开展的,这也正是“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的一个立论基础。对学生而言,发展与成长是同义词。著名哲学家尼采认为,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其中就蕴含着不能用现实的一切来看学生,不能用不变的眼光来看学生,学生尚未定型,学生还有很多变化,换句话说,“正在成长”就是学生的本质。

学生——正在成长中的人,这一富有哲理和结论性的话,预示着学生的发展有很多的可能性。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人、发现人、开发人的过程。我们不能只看到现实性,看不到其可能性。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学生既然是成长发展中的人,那就不一定成熟,不一定完善,不一定合规矩,不一定合要求,就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必然存在不合乎成人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的方面,而这正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也正是教育的伟大之处——能够让学生从不能变得可能。

2.正确理解“正在成长”

(1)“正在成长中的人”的学生观,要求我们正确对待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各种缺点,把“有缺点是学生的常态”“没有缺点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作为学生观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都是有问题的,但这些问题为学生改变、改进、成长、发展提供了可能,所以,当学生叛逆了、打架了、骂人了、反抗了、对立了、不听话了,你就不能将其看成是“洪水猛兽”,因为这些是正常现象,是学生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学生叛逆了,说明学生自我意识已经觉醒;有偶像了,说明学生有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我们不能只看到坏事。再如打架、骂人,这确实不是什么好事,但你想一想学生是什么时候打的,打的谁,为什么打时,你可能会得出另一种结论。所以,学生存在的所谓“缺点”,可能经过一番分析后,却变成了优点,变成了好事。我们教育所要做的就是洞察,就是顺从,就是引导,就是“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千万不能总用老方法要求学生,让学生总是生活在过去的要求里,如果这样,学生将永远长不大,那就是教育的悲哀了。

(2)“正在成长中的人”的学生观,要求我们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是天使。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后,就一直在寻找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这缝补翅膀的人就是我们。作为班主任,如果我们不嘲笑他们的青涩、荒唐、鲁莽,能够给他们一种鼓励,一种包容,一种耐心,怀着一颗真诚的竭尽所能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心,那么他们就会在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缝上翅膀重新成为天使。

(3)“正在成长中的人”的学生观,不是要做班主任的对学生听之任之,相反,发现他们、顺从他们、引导他们有序有效发展应该成为班主任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不仅是呵护、包容、放手,有时还要严格,在他们经历风雨后引导他们奋斗、努力,克服自身问题,从而更好地长大。

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说:“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大生意。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冰心也在《成功的花》中讲:“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学生的成长也是如此,自然是需要教师用心发现并进行科学的引导、教育的。

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1.世上没有相同的两个学生

哲语讲:“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更何况,在他们接受了后天的教育之后,更会有诸多的差别,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部独特的书。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以上的智力——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生存智慧等,只是这些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多元智力理论也充分证实了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只是他们的表现不同罢了。

为什么人是独特的?这是由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生理的种种原因造成的,这些原因致使每个学生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在认知、情感体验、身体素质、行为习惯、见识积累、兴趣特长、思维发展、生长环境、心理承受、家庭教育等等方面均有差异。

2.尊重独特,因材施教

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的确,学生的独特性,如同商品的品牌一样,是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标志。因为学生具有独特性,他们都是独立存在的,理应只属于他们自己,不属于父母,也不属于班主任。这样,我们就绝对不能用命令、要求、禁止、必须等词规范教育学生。

(1)不歧视学生。

要尊重独特,必须从不歧视独特、不贬低学生开始。尊重大自然的杰作,尊重每一个生命,这是对一个人生命权最起码的尊重。更何况,有的学生只是集体中的极个别,有的甚至可能是因为我们所用的标尺是错误的,硬是把他们拉入了“问题学生”的行列之中,这是我们自己量错了。我们对学生的尊重必须是发自内心的。

(2)一视同仁。

在一个班级中,50个学生50张面孔,各有各的个性特点,各有各的性格品质,各有各的家庭背景,各有各的长相面貌,各有各的拿手绝技。但有很多老师总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主观认定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差的。显然,这不是尊重每一个,这不是一视同仁。一视同仁就是要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珍视学生个体表现特点,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因材施教。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首倡者,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朱熹在他的《论语集注》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可见,古人育人,已注重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在当今,更应该根据学生的独特性做到因材施教,即不去抱怨任何一个学生,不用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模式、统一的作业、统一的考试对待每一个学生,更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子”铸造标准化的学生。面对那些平时成绩平平、上课溜号、不写作业的学生的时候,不应只是唉声叹气,而应自觉地把握这种学生间的差异,依不同学生的个性而教,顺性而教,依性而导,把独特、差异看作一种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和开发,直至转化为财富。

3.因材施教的注意点

(1)共性教育不可少。

独特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因材施教,这是一条总的原则,必须切实得到贯彻。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共性教育:做人的教育——真善美为根的教育,公民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永不懈怠的教育——这是学生的立身之根本。只有将共性的普适性教育与遵从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同中有异,我们的学生才能既有明显的共性,又有明显的个性。

(2)多元评价。

因材施教是一种教育原则,也是一种教育策略,还是一种教育手段。为了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还必须做好与之配套的工作——多元评价,因学生特点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在不同的评价中得到最精准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的优势、特点、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弱势、缺点、待改进之处,从而有策略地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更好地扬长避短,使自己得到最佳的生长。

(3)因材施教有时需要模糊。

因材施教确实对所有学生的成长有意义和价值,但如何评价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老师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做了精细的工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最终发现了解得越多、越细,似乎越难实施,效果越是不明显。确实,因材施教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一个班50多个人,怎么可能对每一个都了如指掌?但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必要达到“至”的地步,我们应该实施模糊教育、模糊评价策略,当然特殊情况除外,这样,我们在因材施教时,就会得心应手,自然而然。

三、学生都是可教的

洋思中学以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为自己的办学理念,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们不断地践行着这一理念。但很多人对这句话持怀疑态度:怎么可能把每个学生都教好呢?但我以为,这句话是正确的,是有理论根据的。

1.理论依据

(1)人的本性决定的。

“人之初,性本善”,言外之意,一个人出生之时是善良的,是没有坏心的,是处于一种原始状况的,在他的眼里一切都是新的,美的,好的,善的。这个“本善”之“性”决定着每一个人都是可教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说明人由小而产生的“本善”之性是不容易改变的。既然人的本性是善的,那么,其必然是向善的、向师的、向上的,这为一个人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人的潜能决定的。

根据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们生来就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隐秘地潜藏在人体内,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潜能。有的人能够把这种潜能充分地挖掘并予以无穷的放大,于是,这种人就成了人们所说的天才。其实,天才并非我们平常所认为的只是少数。人人都具有一种潜能,只要充分利用这种潜在的能力,任何人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都能成为天才。所以说,天赋差异有限,生命潜能无限。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来到一个学校,对其中的一个班级说,这个班级的同学都很聪明,很有发展潜力,其实这个班级和其他的班级没什么两样。但是,几个月后,奇迹发生了,老师们惊奇地发现,这个班级的同学成绩跟其他班级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他们都很看重自己。究其原因,是因为同学们听了罗森塔尔的话后,自信心大大提高了,自身发展的潜能得到激发。

罗森塔尔效应实际上采用的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之下,学生都会越来越觉得真有那么一回事,就鼓起了自信心和做事的热情,于是就会通过各种策略与方法,挖掘自己的潜能,并努力地实现自己。

从潜能多样性角度看,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都是不简单的。或者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准天才。所以,在教育的问题上,首先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是一个天才,然后再根据天才的要求去科学地教育他。

2.学生“差”不是因为学生不可教

那么,有人说,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所谓的“不可教”的孩子呢?我以为,这不是孩子的错,这不是因为孩子不可教,而是由后天和其他因素造成的。

(1)后天教育造成。

陶行知曾讲过:“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是好教育,教人变坏是坏教育,教人不变或不教人变不是教育。”我们现在的诸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存在着种种的问题,前文已经对此作了分析,不再赘述。我只想说,孩子是好的,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这儿的教育当然是广义的教育。

(2)后天环境造成。

人是环境的产物。当他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纯洁的环境时,他不纯洁都不可能,当他所处的环境是一个肮脏的环境时,他不肮脏也不可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形容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家长天天打麻将,天天争吵,从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将来会如何看待家庭、社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第一任老师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性善”的孩子的变化。

(3)后天评价造成。

“可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绝对的概念是指孩子成为父母、老师、社会所期望的那种人——高中要上重点高中,大学要上清华、北大,做人要做**、刘翔,成事要像钱学森、毛泽东,立言要像季羡林、莫言,做官要做习近平、李克强……有人说,我的目标没有这么高,确实,我列举的目标自然都是高的,可很多家庭不是都希望孩子的目标越高越好吗?目标高了,才有成就感;目标高了,父母都有脸面;目标高了,家庭才会出众。可哪里会一切如父母所愿呢?谁说倒数第一就是差?谁说扫马路就是差?谁说到三十岁找对象就是差?评价标准错了,孩子肯定是教不好的。如果用上面这些标准来评价我们的平常之人,那有几个人能教得好?最终绝大多数是教不好的——毕竟所谓的精英只是少数啊。事实上,有些所谓的精英,实践证明也并非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