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主任工作艺术六讲
6002400000006

第6章 认识篇——认识引领行动,态度决定一切(5)

3.教好学生是要有策略的

学生可教,为教好学生提供了无穷的可能性,而最终是不是能够教好则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后天的教育顺从“善”的天性,顺从学生的“潜能”,则必然可以教好。同时,教育学生也是有法可循的。

(1)教育学生从相信学生开始。

陶行知认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我也一直坚信,“没有相信就没有教育”“教育好学生必须从相信学生开始”。我们要相信孩子都是天使,孩子富有潜能,相信孩子能够教好,这是对自身的一种信任,没有自信,怎么可能努力去教好?

相信孩子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老师的信任在无形中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不辜负期望,学生会发奋图强、刻苦学习,因此而取得优异的成绩也就不难理解了。受到激励的孩子会具有积极的人格特征,会更容易取得成功,而得不到鼓励的孩子会产生消极的人格特征,会更容易成为失败者。

(2)了解学生,是可教的基础。

很多的教育总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思考,而没有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思考,都是要求、必须、一定、禁止、不许之类的教育言语。这不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这纯属“逼迫教学”“经验教育”。真正的教,应该从了解学生开始,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对病情根本不了解,或者是一知半解的医生如何给病人开药方,如何给病人做手术。所以,了解很重要,这种了解既是抽象的,普遍的,指向人这个群体的;也是具体的,特殊的,指向具体的某一个人的。所以,在医治病人的过程中,才需要医生进行“望闻问切”,需要仔细地询问,必要时,要通过各种检查手段诊断他所面对的每一个病人,把握住每一个病人的具体症状,最终找到医疗方案,拿出措施,开出药方。这就是所谓的“对症下药”,这是每一个医生必须做的,也是作为医生的基本功。老师不是与医生一样吗?他们要了解学生,把握学生成长中各个阶段的特点,洞悉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际,在全盘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教育。

医生只有了解病情,检查到位,做到心中有数,拥有必须和必要的医学知识,才有资格做医生。同样,老师只有真正全面了解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拥有必须和必要的教育知识,才有资格做老师,做班主任。

(3)对症下药,是可教的关键。

了解了学生,只是教育的开始,要教好学生,还必须开对药方。

陶行知以生活教育为教育思想,让学生进行教育实践,在实践中实现教育的升华;魏书生利用科学和民主把班级学生调教得有条不紊,即便长期外出,学生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获得长足发展;李镇西利用平民思想,实施幸福教育,让他的学生一个个度过幸福的中学生活……这些教育大家师德高尚,思想前瞻,教法先进,他们都能做到对症下药。请问,在他们的教育下,有几个学生会教不好?会没有进步?但与之相对的却是一少部分老师师德一般,乃至低下;思想一般,乃至落后;教法一般,乃至老套。试问,这些老师又怎么能够对症下药,又快又好地医治好学生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疑难杂症呢?——老师、师德、教法很是关键啊!

4.人文教育自卑生

如果有些学生长期无成功体验以致很自卑,怎么办?

(1)找简单的活儿让他干,让他体验成功,说明他不笨,不差。

(2)现身说法,讲老师自己的事情,有时可以编故事,让学生确信,老师现在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不相信自己差,差是错误的表述。

(3)引导学生回顾过去,说明自己过去本就聪明,能干,现在之所以差,是因为坚持不够,是因为缺少毅力,是因为自信不够,努力使学生找回自信。

(4)突破一点,全面展开。让学生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从而推及其他,泛化体验,最终由此及彼。

(5)重新评价,表扬激励。本来是差的,但经重要人物——名师指点后,还是原来的差的人,差的事,差的试卷,但变好了,这种好是重新评价的结果。这样,学生在重新评价中获得了新生,就会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的殷殷期盼和高度重视,学生一定会体验到甜处,这将激发他们潜在的成功欲望,而有了这个欲望,学生的潜能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不管其最终是不是能实现他的理想,进步、发展、提升是必然的。

四、学生不小

学生,在很多老师眼里,是渺小的,是不懂事的,是不堪一击的,是不值一提的,是微不足道的。于是他们对学生持冷漠、歧视、鄙薄的态度,甚至恶打、谩骂、侮辱。我以为,这是典型的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不是一个老师的行为,这是一种恶徒的行为。假如,这些学生是大人物、是与之平等的同龄人、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他们还会这么做吗?绝对不会。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太“小”了。学生的“小”,衬托出所谓的老师的“大”,而为了维护“大”字,他们采取了以上一些非“人道”的教育之法。

1.学生很“小”

学生确实“小”。身体小,除了大学生,除了中小学中一些个子高大的男生,大部分确实个头小,身材小,力量小,这是由其生理特征、生长规律决定的,谁也无能为力;知识“小”,因为他们还在成长中,还处于不断地学习状态之中,还在读小学、初中、高中,知识自然不健全,特别是社会知识更是缺乏;能力“小”,他们个人能力还不强大,还没有成为真正的自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塑性还很强……他们“小”的地方确实太多了。

2.学生不“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小孩不小歌》中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你比小孩还要小。”陶行知先生一语道破了学生的真谛——学生不“小”。

(1)品质不小。

与成人相比,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成熟。不成熟的背后就是不能像成人那样看清社会,认清世道。我们的学生非常单纯、天真、诚恳,他们爱就是爱,恨就是恨,不高兴就是不高兴,想说就说,想干就干,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做作,没有一点欺诈,这不正是我们老师、我们班主任、我们这个社会所要追求的吗?如此看来,学生还小吗?

(2)志向不小。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为了成长,为了自己的志向,他们充满好奇,他们争强好胜,他们不甘落后,他们充满理想,他们充满想象,不断地追求。尤其那些所谓的“差生”们,他们为了摆脱落后的帽子,更是奋发努力,肯吃苦,肯下功夫,肯向他人请教,肯委曲求全,坚持不懈,目的就是要达到预想目标。这不也是我们成人不能做到的吗?我们很多成人有这种理想与追求吗?有这种不服输的毅力吗?我们很多成人没有自信,不肯努力,得过且过,对别人要求甚多、甚高,对自己要求却很少、很低。如此说来,学生还小吗?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到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孩子们充满着奇思妙想,而我们有这样的想象力吗?学生小吗?

(3)知识不小。

老师成天相处的是一帮学生,不是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知识可能有限,但一帮学生加起来,就不是老师所能比的了。事实上,即使一个学生的知识有时也不是老师能够比的,他虽然看的书没有老师多,但与老师看的不同;他虽然能力没有老师强,但有老师没有的能力,所以,如果老师与他比,还不一定比得过。老师教的是一门功课,可能他在这一门上的知识确实很不错,但别忘了,如果与所教的班级所有学生比,可能就不如他们了。假如老师教的是文科,如语文、历史、政治等,个别的学生的知识甚至有可能超过老师。如此说来,学生的学识还小吗?

“小”与“大”是比较的结果,“小”与“大”是相对的。学生没有框框条条,而老师却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除了教材上的知识,学生的很多知识都超过了老师的预知,而老师除了教材,很多方面都不能与时代接轨;学生之间彼此包容,争斗之后还是好朋友,而老师因为争斗,或许真的就撕破了脸;等等。只有认识到学生不“小”,做老师的、做班主任的才能真的不断“大”起来。

3.向学生学习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说的是人人都有可学习之处,其中包括学生。韩愈在《师说》中也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道出了老师只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而已。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取代老师、学生超越老师的事实举不胜举——“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是也。

(1)摒弃陈旧思想。

“师道尊严”是加在老师身上的枷锁,它让老师装起“大”来——我是老师,你必须听我的;我是老师,我岂能向你学习?这种“大”既害了学生,也害了自己。

只有彻底地摒弃之,才能正确地定位自己,正确认识学生,正确定位师生关系。学生不是一无是处,学生不是盘器,自己也不是什么救世主、全能全知者,要拿出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姿态,与学生和谐相处。

(2)做好自己。

做好自己,才能让学生尊敬。

做好自己,包含的方面很多,在第三讲里,我专门讲这个问题。

在这儿,我重点讲正确与学生相处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主动地与学生打招呼,让学生感受到你的温暖与爱。这样,你就值得学生亲近,千万不可装大、显摆。很多老师从来不主动与学生打招呼,为什么?还是“师道尊严”思想在作祟。假如你主动打招呼了,就会发生另一种情况,学生会很激动,认为老师很看重他。你想一想,假如校长主动与你打招呼,你会怎么想,怎么看?为什么不能换位想一想呢?

当然,自己需要做好的方面太多了,这里我只讲这么一个例子让大家感知做好自己的重要性,这也是向学生学习的一个方面——向学生学习主动与老师打招呼。

(3)教学相长。

摒弃“师道尊严”是向学生学习的前提。只有摒弃了,你才不会“装大”,你才会和学生平等相处,才会真心地向学生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向小孩子学习,不愿意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陶行知是伟大的,他尚且向学生学习,普通平凡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向学生学习呢?

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做到既把学生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又把学生作为我们的学习对象——学习他们的品质,学习他们的追求,学习他们的知识,向他们讨教,跟他们商量,不唯我独尊,不妄自尊大,蹲下身子看学生,想学生,学学生。如此,这样的“师道”就会长久,这样的“尊严”就会被重塑,这不就是“教学相长”吗?这不仅长了学生的尊严,也长了自己的知识,长了自己的威信,长了自己的形象,何乐而不为呢?

五、尊严:学生的第一需要

“你这个笨蛋,真是笨到家了。”“你考这么差,还有什么脸面进班?”“你怎么好意思的,作业老是不做,太丢人了。”“怎么又是你,我们班的脸被你丢尽了。”“你好意思,我还不意思呢,真懒得跟你说。”“跟你讲真是对牛弹琴。”“你看你,个子这么高,身块这么大,成绩却这么低,典型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有本事,你跳楼,吓谁呢!”……

这些话,听过吗?听得太多了,我们身边比比皆是。这样的话每天都重复出现在我们的教室里,我们的办公室里,我们的校园里。有的甚至成了某些老师的语录、口头禅了。

多么可悲的老师!多么可悲的教育!多么可怜的学生!学生来到学校,来到班级,结果在某老师的教育之下,脸面全无,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表面上是学生不好,是学生太差,是学生屡教不改,但是,确实如此吗?否,这是与学生有关系,但说到底是教育没有起任何的作用,甚至是教育使他越来越糟糕。老师的教育没有让学生获得任何自尊,让学生受不了,让学生对立起来了,让学生烦躁起来了,最终走向了教育的反面——我行我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杜威认为:“人类本质里最深刻的驱动力就是渴望具有重要性。”

美国杰出思想家爱墨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约翰·高尔斯华绥说:“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

中国有句俗话:“打人不打脸,伤人不伤心。”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从名家名言到国家法律,无不强调了尊严对于人的重要性。同样,尊严对于学生也是最重要的。

1.何谓尊严

《现代汉语词典》中注解“尊严”:“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

保护学生的尊严,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采取的一系列的,符合学生身份或学生地位的,让学生有尊严地学习、成长、发展的教育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