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乐读经典(中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6009000000005

第5章 古代诗文(4)

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错,遇到该办的事情不要怕困难而犹豫退缩,也不要轻率随便而敷衍了事。容易发生打斗的场所,我们不要靠近逗留;对于邪恶怪僻的事情,不必好奇地去追问。

将要入门之前先问一下:“有人在吗?”将要走进厅堂时,先放大音量要让厅堂里的人知道;假使有人问“你是谁”,回答时要说出自己的名字,如果只说“吾”或是“我”,对方就听不清楚到底是谁。我们要使用别人的物品,必须事前对人讲清楚,如果没有得到允许就拿来用,那就相当于偷窃的行为。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归还,以后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时,就不会有太多的困难。这些平常语言行为的要则,让我们即知即行,掌握自己,使处事更有效率,待人更为和谐,创造一个身心调和的环境。如果我们一时做不到也不必气馁,只要能清楚的辨别方向,认同圣贤的教化,肯用功夫慢慢的琢磨,就算是璞石也能慢慢地呈现出美玉的品质来。

原文: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茍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参考译文:

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可以永远行得通吗?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另外,奸邪巧辩的言语,脏而不雅的词句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

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谈吐说话要稳重而且舒畅,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或者说得字句模糊不清,让人听得不清楚或会错意。遇到别人谈论他人的是非好坏时,如果与己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

看见他人的优点行为,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齐的好念头,虽然目前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赶上。不论大善或小善,都要有思齐的信心和励行的勇气,小善切戒轻忽不做,而行大善的机会来了也要及时把握,尽心尽力而为之。

看见他人犯了罪恶的时候,心里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样的过错,就立刻改掉,如果没有就更加警觉不犯同样的过错。

当道德学问和才艺不如他人时,应该自我督促努力赶上,至于穿的衣服和吃的饮食不如他人时,则不要郁闷、伤心。

听见别人说我的过错就生气,称赞我就高兴,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们在一起。如果听到别人称赞我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没有这些优点,只是空有虚名;当听到别人批评我的过错时,心里却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实的人就越喜欢和我们亲近。

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不小心犯了过错,能勇于改正就会越改越少,渐归于无过,如果故意掩盖过错,那反而又增加一项掩饰的罪过了。

原文: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参考译文:

对于大众有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宝贵、贫贱、种族,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纯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毫无虚假。正是“天同覆,地同载”的大同境界。

泛爱众的仁人君子,他的心中有人我一体的观念,所以肯放下滔滔私心,关怀大众,我们若处处学着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过修养,守住人的品格,并深入学习各项才艺,相信也能做出一番利益大众的事业。

品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人们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论外貌是否出众;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大,人们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只会发表言论。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肯定,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

对富有的人态度不谄媚求荣;对贫穷的人不表现出骄傲自大的样子,不厌恶不嫌弃亲戚老友,也不一味喜爱新人新朋友。至圣先师孔子教导我们,贫穷的人除了不谄媚迎合外,能够在道德上自得其乐更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骄傲的心态妨碍他人,更要爱好礼节,恭敬大众。贫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学习礼节充实各项才能,发挥人我一体的仁心,才能营造一个“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幸福社会。

他人有事,忙得没有空暇,就不要找事搅乱他;对方身心很不安定,我们就不再用闲言碎语干扰他。别人的短处绝对不要揭露出来,别人有秘密不想让人知道,我们就不要说出来。

赞美别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行善,因为对方知道了,就会更加勉励行善;宣扬别人的过恶,就等于自己作恶,如果过分的憎恶,就会招来灾祸。行善能相互劝勉,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过错而不相互规劝,相方都会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和人有财物上的往来,应当分辨清楚不可含糊。或者,财物多应该慷慨多布施;取用别人的财物就应少取一些;有事要托人做或有话要和人说,先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喜欢,如果自己不喜欢就应立刻停止。

他人对我有恩惠,应时时想回报他;不小心和人结了怨仇,应求他人谅解,及早忘掉仇恨,报怨之心停留的时间越短越好,但是报答恩情的心意却要长存不忘,对待家中的侍婢和仆人,本身行为要注重端正庄重不可轻浮随便,若能进一步做到仁慈、宽厚,那就更完美了。权势可以使人服从,虽然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却不以为然。唯有以道理感化对方,才能让人心悦诚服而没有怨言。

虽然现在也很少有人用婢仆,但是上下尊卑的关系仍然处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仁德君子的泛爱众,多为大众着想,共同营造一个相互关怀、相互体谅的温馨社会。

原文:

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参考译文:

同样在世为人,品行高低各不相同;品行一般的俗人多,品行高尚的仁者少。真正品行高尚的人,大家都敬重他;这样的人说话没有忌讳,也不去谄媚讨好别人。能够亲近品行高尚的人,对自己有莫大的好处,道德品质会一天天提高,过错会一天天减少。不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对自己有莫大的坏处;如果品质恶劣的小人接近你,不管什么事都会办坏。

原文:

馀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参考译文:

对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分,却不肯力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对的,如果只重力行,对于学问却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今日普遍流行诋毁圣贤的风气,怀疑古人,藐视伦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近几年来,更被视为呆板落伍,大家虽有心改革社会乱象,也动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导,终因伦常观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会秩序无法整顿起来。孔子曾指出:“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广博的研究各种学问,然后用礼节来约束言行,这样一个具有知识和礼节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于太离谱了。”《弟子规》把礼的内容具体化,只要循着《弟子规》来实践,兼学各种经典和生活知识,就能拥有高远的智慧和实践的勇气,智勇双全的人,必然不会偏离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达目标。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的做到。读书时正在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别段,这段还未读完读通,不要因为没有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东翻西阅,不肯定下心来,按部就班的读完。读书时要有规范,读一本书或一门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有多余,就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读,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一规划好就要赶紧用功。

遇到滞塞难通的地方,更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解,这正是所谓书读千遍,其意自现。有疑问的地方,经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

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周墙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干净,所用的笔和砚台要摆放端正,在砚台上磨墨,如果墨条磨偏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写字若随便不公正,就是心里先有了病,排列经典图书,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读完以后立刻归还原处,即使发生紧急的事也要先收拾整齐以后才能离开。遇到书本有残缺损坏时,应立刻补好保持完整,你爱书,书爱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获,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获。

如果不是传输圣贤道理的书籍,一概摒除一旁不要理它,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我们的聪明智慧,会败坏我们纯正的志向。

不要自以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堕落而放弃自己,圣贤的境界的虽高,但只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人人都可到达。处在蒙昧年幼之时,若采要正正当当的教材,配合优良的环境,来培养学习,就能造就圣贤。

三字经

原文: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参考译文:

天地间最可宝贵的人,初生的时候,都有天生善良的本性。天生的本性在善良方面彼此相近的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由于际遇不同,难免造成所从事的职业彼此差得很远。如果人后天不接受教育不学习的话,人的善良本性就会随着环境而改变,因为人所从事的事情对人有好的或者坏的影响。由于人需要生活在社会上,所以就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并虚心学习以保持善良的本性。所以教育孩子或者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方法手段和目的,贵在使孩子专心致志,以便使孩子天生的善良本性确立成美好的品质。

原文: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参考译文:

从前,在战国时代,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能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一再搬家,最后选择在一所学堂附近定居,以便孟子学习诗书礼仪。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严厉地教训孟子,把织布机上的纱线剪断,告诫孟子他现在的学习和她的纺织一样,是为了生存,为了本分地生活,如果因为贪玩而不学习,就像她把织布机剪断一样,中断了就无法弥补了,就是毁弃了天良。五代时,有个叫窦禹钧(又称窦燕山)的,教育儿子很有自己一套好方法,他的五个儿子在他的教育下,个个都很有成就,名声传扬。

原文: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参考译文:

对于孩子,做父亲的,如果只做到供给他们吃喝,而不让孩子接受诗书礼仪的教育,就是父亲的过错了。同样的道理,在教育孩子诗书礼仪的过程中,如果老师不严格要求学生,督促勉励,就是做老师的怠惰了。要知道做儿子的在孩童时期不学习,是不应该的,不是一件好事。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在年幼的时候不学习,在当时可能还可以勉强,但是等到年纪大了,只能蹉跎岁月,无所作为了。

原文: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参考译文:

玉石不加以仔细雕琢,尚且不能作为有用的器物,同样,虽然人有天生善良的本性,如果不学习诗书礼仪,也就不知道做人应该承担的道义,不能够合乎道义地做事,不足以在社会上立足。做儿子的,在年少的时候,应该通过亲近良师、结交益友,来实践着学到的礼仪规范。

原文: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参考译文: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顺父亲,在寒冬夜用身体温席,然后再请父亲入睡。像黄香这样对父母亲的这份孝心,我们都应该学习并实行。孔融四岁时,就有了谦让的美德,将大的梨子让给兄长吃,自己先拿小的吃。像孔融这样,弟弟对兄长尊敬谦让的品德,应该及早地教育给孩子。

原文: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参考译文:

作为孩子,首先需要用心去学习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礼仪,其次才是用耳目去学习知识,增长见闻。学习知识和增长见闻的前提是,要先学会计数和文字。学习计数,先从一学到十,再从十学到百,从百学到千,从千学到万,知道十进位制。

原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