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曹操:逐鹿天下五十年
6021000000006

第6章 颠覆!智者的兴亡预测

曹操确实很陶醉,江湖间传闻已久的何大侠居然如此看重我,难道我曹孟德将成为日后乱世安天下之人吗?那不等于是汉初的韩信、张良、萧何那种英杰吗?

很久以后,曹操又去拜访曾在光和元年之际担任太尉的乔玄。乔老已经七十多了,可一见曹操,却出人意料地十分激动:

“天下要大乱了啊!”

曹操一听这话,汗毛竖将起来,怎么连乔老太尉见到他也有这样的反应呢?可这时他又不好立时遁走,只好乖乖听乔老讲:

“天下将要大乱啊,只有雄才伟略之士才能平定天下哪!”

曹操一听,这意思难道是要我去投奔什么雄伟之士?好吧,那你老太尉就给我讲讲,哪个雄伟之士比较可靠啊?

“能平定天下的人,就是你啊!”

啊!曹操就似耳边被人敲了一下,刹那间浑身一个激灵抖擞起来,他瞧瞧眼前的乔太尉,乔太尉也瞧着他,眼里满是意味深长之意。

接下来的话,就更不寻常了。他居然说,要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曹操。曹操不禁汗颜,我何德何能啊?

可这乔老还没完,紧跟着又说:

“老夫死后,孟德你若是路过墓地,一定要拿一斗酒、一只鸡来祭奠我。如若不然,马车前进三步之远,老夫就一定要让你腹痛难忍,到时候可不要抱怨哟!”

这算个什么话呢?是嘲讽戏弄在下吗?曹某虽然官小,也不至于被你这般作弄啊。可曹操抬头看看眼前的乔老,老人家确实是认认真真的表情,不是在开玩笑啊!

倘若他说的话确实是真情实意,倘若曹操我真的会成为一代雄才,那又会是何等一番景象呢?

可回去再一想,曹操却又颇为担忧。听方才那些话,不论是江湖游侠何伯求,还是朝堂大佬乔太尉,那话里头可都不是什么好兆头啊!汉室将亡,天下将乱,这怎不令人心惊胆战?

其实,很久之前,曹操就听说过,曾有个与李膺(汉末名士,党锢之祸发生之际被宦官拷打致死)等交游的名人郭泰,朝廷屡次征召他,请他出来为官,他都坚辞不出。有人问他究竟是什么缘故,难道是嫌弃朝廷给的官职太低、薪水太少?郭泰的回答是:

“我夜观天象,昼察人事,上天将要毁灭这一切,以我等微薄之人力,又焉能支撑!”

郭泰虽然对帝国前途表示悲观,却依旧能以积极的态度游走京师,引导心态浮躁的士大夫读书求学,在经典中寻求内心的平静。还有比他更悲观的人,那人叫作徐稚,据说他曾给郭泰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

“大树啊,它马上就要倒下来啦!你这可怜的人啊,仅仅用一根细绳,难道就能把它拴住不倒吗?”

倘若只是几个读书人发发牢骚那也就算了,可是曹操在街头巷尾,分明听到有人在吟诵这样的歌谣:

“这个人,性格刚直啊就像如弓弦,结果呢,悲摧地死在了路边!”

“而那家伙啊,弯弯绕绕就好比是钩子,结果啊,反而是受封做侯爷了呢!”

这倒也罢了,无非是说官场的是非黑白,可另一首可就令人吃惊了:

“老百姓的头发啊,就好像那韭菜,拿刀剪了去啊,马上又长出新茬啰!”

“老百姓的头啊,可不就像那鸡,就算你要砍了它啊,它还得再叫几声才停呢!”

“官啊,也未必一定要怕呢?老百姓呢,也未必一直可以欺负呢!”

这大汉朝的天下,恐怕真的要乱了呢!

公元183年,汉灵帝光和六年,此时大汉帝国的三公,是这么三个人:太尉杨赐、司徒袁隗、司空张济。

就权力而言,太尉杨赐基本上就相当于此时的大汉首相,而袁隗、张济则为副手。

而这位杨赐,也确实非同凡响。他的祖父,便是东汉史上赫赫有名的“关西孔子”杨震,父亲杨秉也官至太尉,且以刚正不阿而闻名天下。

许多年前,当汉灵帝尚且年幼之际,杨赐便被当时的三公推举为讲授《尚书》的教师,为灵帝讲课。所以称他为天子之师,再合适不过。正因为此,灵帝对他颇为信任。

而和许多儒臣一样,杨赐也厌恶当时在内弄权的宦官群体。公元169年,汉灵帝登基的第二年,一条青蛇出现在皇帝宝座之下,天子向老师询问缘故,杨老师毫不客气地回答:

“古人常把熊看作是代表阳的动物,所以梦见熊罴,就会生男孩。而蛇为代表阴的动物,梦见蛇,就会生女孩。”

皇帝纳闷啊:“难道杨老师你说朕的后宫要生个公主吗?”杨老师却又摇头:“非也非也,青蛇出现在宝座附近,这可不是它该来的地方,这其实是在暗示,‘阴物’的权势太大,已然影响到您真龙天子的阳威。”

皇帝依旧纳闷:“老师,你究竟说的是哪个?宫廷虽大,却没有哪个嫔妃能影响朕啊?”

杨老师只好摊牌:“宫廷中的‘阴物’,其实就是宦官啊!”

这下皇帝明白了,可也仅是明白而已。他舍不得动那些宦官,末了只是提拔杨老师做了司空。杨赐费尽心机的谏言,却只能付诸流水。

大约九年后,汉灵帝的宫殿又出现怪异天象,这回是大白天亮出两道或明或暗的彩虹。天子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依旧找来杨老师。杨老师的回答也很直接:这就是老天爷在警告你,你的身边有佞臣!

这回又是在说谁呢?宦官们自然又不乐意,只不过杨赐是皇帝的老师,他们不能动杨赐分毫。多亏了这一点,他依旧没事。

老实说,汉灵帝这天子做得实在糟糕,但对待自己的老师,还是颇有点情分。光和五年(182),杨赐出任帝国首相(太尉),这不能不说是皇帝对老师的一种情分。否则以他多次得罪宦官的经历,早就罢免回乡种田去了。

那么,这杨老师做帝国首相(太尉)尽心与否呢?

答案是肯定的,杨赐用心了。一场大祸乱尚未启动,他便已然明了于心,特别向天子上书报告此事:

“今年春天有一次大赦,按理那些负罪分子应该借此良机改邪归正才是,可实际上呢,有些邪恶之人就是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实在需要警惕啊!”

杨赐这段话里其实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眼下大汉帝国正面临天灾的严峻考验,席卷帝国北疆的瘟疫从春天爆发,一直延续到夏天,又加上严重的大旱,龟裂的泥土、枯死的禾苗、干涸的河渠,百姓的生机,在这罕见的天灾中被扼杀。而这,正是危机爆发的前兆!

杨赐说得是否夸张呢?一场旱灾就能危及帝国的统治?事实上,他的话绝非危言耸听,让大汉百姓吃足苦头的,也不仅仅是旱灾,可怕的是瘟疫借着旱灾之势进一步扩散。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而言,旱灾与瘟疫的双重打击,危害甚大。事实上,每当大旱来临,百姓便不得不离开干涸的家乡,寻找水源。成群结队的避灾难民,因为人口聚集的缘故,令瘟疫传播得极快。于是,因大旱而逃难,因逃难而人口聚集,因人口聚集而瘟疫横行,大汉帝国便不得不陷入可怕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杨赐的“天灾论”,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杨赐的第二层意思,那就是人祸了。大批农民流离失所,瘟疫致使大量人口死亡,富足的大家往往闭户自守,街市上人烟稀少。

天灾人祸之下,一场经济危机在大汉境内爆发。首先是农业因为旱灾而歉收,而后是瘟疫影响之下的商业和手工业随之陷入萧条,最后出现了小户流离、中户破产、大户恐慌的局面,经济危机迅速转化为政治危机,换而言之,变乱发生的概率便迅速提升!

杨赐不是凭空虚构,他其实早已经派出下属刘陶等人到旱灾最为严重的冀州调查,结果发现了对朝廷来说比旱灾、瘟疫更为可怕的威胁,这就是张角的“太平道”。

太平道是什么呢?

其实,这类组织古今都有,古代有红莲教、白莲教,还有武侠小说中渲染为传奇的明教,在汉代,便是太平道。

太平道的源流,据说来自一部叫作《太平经》的经书。而这《太平经》又来自何方呢?许多年前,在汉顺帝时期(125—144),曾有个与诸葛家族同住琅玡的人跑到都城洛阳,献上了这本书,书名叫作《太平清领书》,据说就是后来的《太平经》。

这书又是从何处而来呢?那人说,这是本神书,是从我师父那儿请来的。

好嘛,那你师父又是谁呢?

于吉!

有人这便跳起来了,怎么可能是他!《三国演义》说得分明,直到汉献帝时代,于吉还在吴会一带和孙策犯冲呢,最终被小霸王给杀了,可小霸王据说也因他而死。

的确,这有些可疑。传下《太平清领书》的于吉,是否就是被孙策杀死的于吉呢?是!据说这于神仙在顺帝时代已经五六十岁,从顺帝到献帝,又差不多过了五六十年,孙策所见的于吉,差不多已经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之间,所以这也是孙策老母以及许多部将为他说情的理由之一,你跟一百岁老翁较个什么劲啊!

也就是这个人、这件事,《搜神记》里的记载便玄乎起来,说是孙策让人把于吉五花大绑在地上,如果天落雨,就赦免他,否则就一刀劈了他!结果真的云气上蒸,差不多到中午便落下滂沱大雨,大伙觉得于吉这回一定得救了,就去向老神仙表示庆贺,没想到就此激怒了孙策,立马把老神仙给杀了。大伙都觉得可惜,悄悄地把尸体藏了起来,到了晚上乌云便密布在尸体之上,第二天一大清早去瞧,什么都没有了!

道教历来推崇无为而治。太平道据说也推崇黄老,可是老子无为的思想却与他无关。简而论之,张角的太平道,说的就是人间的所作所为,都有鬼神在天上监视,你做的善事越多,你的寿命就会越长,自然,做的恶事越多,寿命也就相应减短。

这个教义本身并不邪恶,无非是叫人多行善积德、少干坏事而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张角的太平道组织正因如此,才得以扩展到大汉的许多地方,乃至有三十六方的地方组织建设,而张角传教的方式,最主要的就是给人治病,何以会变成激发民变的组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