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3岁时,仍然不会说话,但耳朵对音乐却极为敏感。有一次,母亲在自家的花园里弹钢琴,当她正弹得起劲的时候,突然发觉后面有响动,她回过头去,发现小爱因斯坦正歪着大脑袋,聚精会神地听她弹奏,而且看那样子,分明是已经听得入迷了。她微笑着拍拍爱因斯坦的头:“我可爱的宝贝,看你入神的样子,难道你听懂了吗?”
接下来,每当母亲坐在钢琴前演奏贝多芬等一些著名作曲家的作品时,他都会悄悄地坐在母亲的旁边静静地倾听。小小年纪的他就懂得音乐不仅可以抒发内心的情感,还可以像画笔一样,描绘出蓝蓝的大海和柔和的月光,真是太美妙了。
说起爱因斯坦与音乐的故事,人们都不会忘记一幅著名的漫画:爱因斯坦的脸被画成一把小提琴,琴弦上既有音符,还有那个著名的物理学公式:E=mc2。音乐以它那温柔而深邃的怀抱接纳了爱因斯坦,让他吸吮着人类文化最甘甜的乳汁,给他一个安宁的精神家园,也给了他日后作为一代物理学大师的超凡想象力。1931年,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说:“音乐和物理学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表达未知的东西的企求。它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可是它们互相补充着。至于艺术上和科学上的创造,叔本华认为,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和在这个充满着由我们创造的形象的世界中寻找避难所的愿望,才是它们的最强有力的动机。”
音乐是能连接有创造力的右脑和比较务实的左脑的一项活动。我们倾向于把音乐当作是一个右脑活动,但新的研究表明,两个脑半球都积极地参与音乐体验。胼胝体是连接左右脑半球的白色大神经纤维束。小时候开始接受音乐训练的成年人的胼胝体,明显比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人的大。加强胼胝体的成长,能使两个脑半球之间更好地沟通,使大脑更聪明、效率更高。这会通过使人既能运用诸如创造力、直觉和主观意识等“右脑”的特点,又能利用诸如组织、逻辑、理性和客观意识等“左脑”的特点,来增强大脑的力量。这会增加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或方法,尤其是在面对新情况的时候。
不只是爱因斯坦爱音乐,还有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酷爱音乐。音乐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想象中达到常人无法触及的高度和深度,从而在他们的一生取得辉煌的成就。
音乐是抽象的,它只是一组声音,转瞬即逝;但音乐又是世界上内涵最丰富的东西,因为它留给我们的想象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所以,音乐对宝宝想象能力的培养是任何别的东西都无法比拟的;而宝宝对音乐的想象不是被动的,而是融入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记忆,也激发着他自己的创造力。不信,你看那些喜欢音乐的小宝宝,谁不会哼些自己“发明”的小调呢?
音乐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一项主要的娱乐活动,其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如考古发现的骨笛等原始乐器就是实证。现今,乐器和音乐的种类更是多姿多彩,五花八门,很多人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有的把音乐当成知己,把自己最深的感触向音乐倾诉,有的人把音乐当成毕生理想来追求,坚持不懈;也有的人把音乐当成导师,借助音乐的震撼来激发自己的活力和动力。由此可知,通过分析喜爱音乐的种类也可以窥探到人的某些性格。
当人们欣赏音乐时,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常常会有一种陶醉感。音乐可以使你忘却身边纷扰的世界,进入一个神仙般的世界。难怪现代教育家常常呼吁,要善用美妙的音乐来调节孩子的情绪,塑造他们的性格,从而培养他们的人格。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这一点似乎是不用置疑的,然而他童年时却有着不良的性格。爱因斯坦小时候性格一直很内向,甚至很孤僻,他学习说话很困难,不爱与人交流。直到四五岁还不大会说话,父母甚至认为他是个低能儿。但自从他开始学习音乐以后,命运也就随之改变了。音乐也成了他最大的爱好。音乐改变了他消极的性格,赋予了他全新的生命。最终达到了科学和音乐的最完美的统一。正如爱因斯坦自己所说的一句名言:“我一生中所有的成绩都得益于幼年时对音乐的学习。”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音乐老师马休则用音乐和爱拯救了一群孩子迷失的心灵。影片讲述了一位落魄的作曲家带领一群性格不良的少年成立了一支合唱团,用音乐的力量感化了孩子们受伤的心灵。
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语言和文字都属于第二信号系统,要经过理解、联想、转换等一系列心理过程才能作用于人的心灵,然而只有音乐能直入人心。旋律优美动听、生动活泼、情趣高雅的音乐,能够陶冶孩子的心灵,从而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孩子成长也难免遇到许多烦恼和挫折,心灵就会感到莫名的压抑,这时就需要对孩子的心灵进行安抚,方法有很多,对孩子语言的安抚,身体的触摸等等,这些都有利于缓解孩子心灵的痛苦。安抚孩子的心灵,最重要的还是音乐。因为孩子和你生活十几年,你总跟孩子说这说那,孩子不愿听,很多孩子都说爹妈唠叨,就是这个道理。而音乐脱胎于宗教,虽然它柔和了人类的情感元素,但他仍然饱含着宗教的情感,孩子可以感受到其中包含了人类对自然、宇宙的崇尚,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音乐中流淌着这这种迷人的优美,某种程度上符合“中庸”之道——所谓“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这些音乐如同中国的古琴音乐,都合适用来培养孩子淳朴儒雅的性情。
台湾教育界有句名言——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学坏。根据调查,一般学习音乐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比例很高,而犯罪的比例却非常少。学习音乐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练习,更重要的是音乐本身的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孩子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学习美,感受美,实践美。一个美的环境对于陶冶孩子的心灵和性情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心理学家指出,开朗活泼的性格、坚韧的意志力、自信心、敏锐的气质等是情商中重要的因素。有研究者曾对4岁开始学习钢琴的儿童作一个关于“音乐与智商和个性”课题的考察和随访发现:80%的小朋友在学校的成绩属于良好或优秀,95%的小朋友性格都比较开朗活泼、自信、有比较好的制自力,心智比同龄小朋友成熟,善于和小朋友交往等。由此看来,音乐在培养情商方面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诸文化对人的陶冶来看,甚至可以说音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其它文化所不能代替的。
近年来欧美音乐教育家越来越重视研究美育在教育中独有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的作用。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也说过:“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他们通过音乐教育让孩子在美的享受中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丰富情感,从而逐渐培养他们宽容、开朗、与人为善的性格。正如孔老夫子所主张的——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
总之,音乐教育的作用有很多,不仅仅表现在树立人生观、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审美水平能力、培养孩子全局观念、提高情商等方面,还有许多许多的作用,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杨峻教所说的: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那种认为音乐教育可有可无,或音乐教育仅是技巧教导的错误观点,毫无疑问是应该摈弃的。
让你的孩子沉浸在音乐的浪潮中吧,热爱音乐、学习音乐、参与音乐,为走向成功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