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仲永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但仍有许多父母重蹈覆辙。方仲永确实具有很高的才能,他最后沦为一个庸人,完全是因为缺乏积极有效的精心培养和激发。与此相反,那些被精心培养的孩子却可能做出超凡拔俗的巨大成绩。
因此,家庭音乐教育要讲究科学性,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办法才能让孩子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首先家长做为最了解孩子的人应该知道孩子的特长在哪,因势利导,孩子不喜欢的东西母亲不要把精力放在强压式的逼迫上,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让孩子喜欢上,任何教育最大的成功就在于让学习者喜欢,这是最大的成功。
如果母亲群体不再急功近利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也许中国会短时间内少几个音乐家,当我相信一段时间后我们的孩子会很大多数能听懂交响乐,喜欢古典音乐,喜欢我们国家的民乐精华。家长首先要学会观察孩子的学习情绪,发现问题要积极调整。
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老师及家长就需要调整孩子的学习态度。
1、逃避学习。不愿练琴,上课无成就感,无抱负和期望,无求知上进的愿望。
2、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回课不好不觉得丢面子。
3、注意力分散。学习动力缺乏会使注意涣散、兴趣转移,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
4、厌倦、冷漠的情绪,练习时缺乏激情。
5、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
6、学习无目标无计划。
如果孩子出现上述的一种或几种情况,可采取以下对策:孩子不愿学习说明他兴趣淡了,这时要适当降低学习的难度及每一次学习的时间间隔,音乐的学习之所以让孩子感兴趣是因为他可以愉悦身心,找一些节奏,曲调清新明快的小曲,难度不大,孩子可以朗朗上口,演奏起来得心应手使孩子尝试到成功的滋味,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对那些暂时不喜欢音乐的孩子可以采用兴趣暗示法。
另外,在练习之前,可教孩子首先进行热身运动,摩拳擦掌,面带笑容,对着钢琴,大声说:“钢琴,从今天开始,我要喜欢你啦!”“可爱的音乐,我要对你产生兴趣了我要学好你”,每次练琴之前都大声暗示自己,坚持三个星期,甚至更长一些时间,这些语言就会深入潜意识,一但进入潜意识,你的兴趣就真正建立起来了。很多刚开始对学习音乐没有兴趣的孩子我都试着引导他们这样做,一看到钢琴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甚至厌烦、恐惧,从而关闭了自己的灵性之门,导致练习效率低下,甚至无效。当在摩拳擦掌、面带微笑进行自我暗示时,就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厌烦、恐惧的情绪都被冲散,心灵之门渐渐打开,练习效率随之提高。
缺少自信心的原因很多,比如学习上遇到难点了,家长老师鼓励不够,不当的督促方法损伤了孩子的心,总之要想提高自信心要让孩子有学习的成就感,把孩子以前学习过的曲子再重新拿出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学有所成,鼓励孩子任何学习上的沟沟坎坎在自己的努力下一定会超越过去的,当孩子通过自己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反复强化他这种能战胜困难的意识。
精神不能集中在我看来也是兴趣不浓的一种表现,你可以观察孩子在看他喜欢的电视节目时,他的精神是高度集中的,精神不集中时可适当使用奥尔夫教学法,让孩子手眼脑一起动起来,这样无法顾及其它跟学习无关的事情。
防止学习上的冷漠情绪,可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多带孩子去听音乐会,音乐会的内容只要是健康的,适合孩子的就行,不一定非得是高雅音乐,内容健康的通俗音乐孩子容易上口,接受起来不困难,对于音乐学习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对于孩子的好表现好成绩,父母不要吝啬使用赞美之词。因为称赞对孩子会起很大的鼓励作用。对于孩子的错处不要过于批评,因为过多的批评,会令他情绪低落,而犯更多的错误。表扬为主的方式,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大有帮助。
把欣赏音乐的时间变成每天的习惯。如早晨起床时听《小鸟醒来了》等儿歌,使孩子感到精神振奋;吃饭的时候听轻快、优美的音乐,使孩子增进食欲;游戏的时候听节奏鲜明、欢快的音乐,让孩子愉快地玩耍;临睡前听安静、优美的音乐,使孩子恬静、舒适地入睡。
优秀的曲目应有计划地重复欣赏,妈妈可以告诉孩子音乐中大致表达了一些什么内容,加深孩子的印象,培养孩子感受与记忆音乐的能力。经常聆听优美的音乐,音乐中丰富而柔美的旋律及节奏感,便会自然地融入于右脑中,使这个人在日常的说话、用词、作文、写字、行动举止,甚至表情都会自然地流露出优美的节奏旋律感,因此,有选择、有计划地进行孩子音乐教育、熏陶,对他长大后的气质、社会关系及地位都有很大的影响。
怎样教孩子欣赏音乐
音乐欣赏是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对音乐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正如美国音乐学家默塞尔所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音乐欣赏是提高孩子艺术素养和审美认知、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的实质就是情感的审美,因此,教导孩子音乐欣赏时应始终把握一个“情”字,使孩子在与音乐的对话中,体验情绪,表达情意,表现情感,从而达成陶冶情操的目的。
如何更有效地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达到实现音乐的诸多功能的目标呢?那么就必须通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掌握欣赏音乐的基本方法与基本原则,把音乐欣赏统一在方法与原则的一致中,从而逐渐达到欣赏音乐的目标。
音乐欣赏包含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即从感性(被音乐感动)到理性认识(探究音乐知识)又回到感性认识(更深层次的欣赏)这样三个阶段。这是欣赏音乐的必经之路。音乐有自己的语言,就象舞蹈中的一招一式都有自身的表达含义,音乐里的和弦、乐谱、速度、调性也有其含义。在刚一开始期间音乐能从感官上打动你,让你激动让你欣喜。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审美活动。可如果就此而已,你还是没有真正欣赏音乐。因此,教孩子欣赏音乐也讲究正确的方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教育。
一、先让他们自然的欣赏
为孩子准备的最佳人门方式,以潜移默化的音乐环境最有效,也就是在孩子吃饭、睡前、读书或正在作其他活动时,以小的音量播放音乐,让孩子不自觉的接触了音乐,仅让潜意识默默的吸收,将对孩子有极大的影响。
二、曲目由短至长
在选曲方面,刚开始时,以长度较短的曲目为主,并尝试着以不同的乐器组合来播放,也就是曲目可以有多样变化,譬如在播放时,以钢琴曲、小捉琴曲、管弦乐曲、室内乐曲、大提琴曲、长笛曲等等不同音色的曲目,或曲式来产生变化,让孩子有多方面,多层次的音乐感受。
三、由标题音乐导入
让孩子由具象事物的欣赏,渐渐导入较抽象的纯音乐世界,如由韦瓦第的“四季”协奏曲、妙趣横生的“动物狂欢节”、浦罗柯菲夫的“彼得与狼”等带有叙事情节的音乐导入,自然能让孩子更觉得有趣。
四、体验曲子中的情绪
乐曲常有其内涵的感情,孩子应早期发展对乐曲的感受能力,有专家建议,在欣赏中,可将曲子的情感分为三类:昨日、今日、与明日。昨日的曲子是带有反省、回忆的感觉。一般来说,此类乐曲节拍较为缓慢,旋律以抒情为主,乐器则在低音域表现,也常有旋律向下推移的情形:可以黄色为其代表颜色。音乐中,慢板的乐章或乐段常具有“昨日”的个性。
音乐的“今日”则是含有既不向前推移或向后倒退的个性。也就是一种音乐的呈示,代表“现在”的陈述,如舞曲、歌剧中的咏唱调、或进行曲。可以橘红色来想象其颜色,音乐中,常成为“昨日”与“明日”音乐的桥梁乐句。
音乐的“明日”则有往前冲的个性,让欣赏者想知道音乐将往何处去,一种不安,常常移动的感觉弥漫着全曲。音乐中的快板乐章,则是此类型的代表,以鲜红色为代表。
五、作曲家的生平趣事
让孩子稍微了解作曲家的学习、创作过程、生活小轶事,及当时生活的社会与国家,使孩子能较实在的接触到作曲家的非音乐面,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音乐。此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述所学乐器的有关知识,培养孩子对该乐器的喜爱。因为只有当孩子真正喜欢了那一种乐器,他才会认认真真地去学。
六、跟随节奏打拍子
音乐犹如千军万马,是节奏把它们有序的组织在一起,按着音乐的强弱、长短,使它们有序的进行着,如果没有节奏,音乐就会杂乱无章,不成其为音乐。因此,在音乐里节奏是至关重要的,听音乐时应该熟悉曲子的节奏,看看能否让孩子随着节拍一同动作,也许是轻轻拍手,或坐着用手比画,都能协助孩子融人音乐中。这点很重要。
七、感知音乐的音画性和情感性
丰富的音乐语言是人类理性和情感的最抽象表达。音乐的音画性可以通过旋律和节奏营造氛围,使孩子重现感知过的事物、情景,也可以通过联想,组合成新的意象,使孩子身临其境地张开想像的翅膀,进入美妙的艺术境地。因此,欣赏音乐时鼓励孩子想象音乐中所带有的景象,给他们一张白纸,让他们随着音乐作画。让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音乐氛围,逐步感受乐曲的风格,如活泼欢快或抒情柔和,并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成为真正聆听音乐、感知音乐、欣赏音乐的“艺术家”。
除了欣赏音乐外,还可以经常进行各种各样的家庭音乐活动,让孩子时刻感受声音奇特的魅力。
大自然中的节奏和声响都是孩子们学习音乐的主要方式。对于孩子而言,音乐无所不在,就像家庭里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声响,比如:吸尘器、爆竹和油锅等都是声响的学习来源。敲门声、鸟鸣声、飞机起飞声、雷声和风雨声等,也都是大自然中最活灵活现的背景音乐。对待幼儿的音乐教育,家长没有必要过于刻意。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因势利导,这样的教育最有效果。大部分的孩子从小就能够接触到音乐环境,如妈妈哼唱的童谣、催眠曲等等,都能为其习惯音乐的节奏性与旋律性打下基础。但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还应给孩子塑造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如广泛接触各种发声材质、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随音乐节拍抚拍孩子、用手掌拍打简单的节奏、辨别各类人声的高低,这些都能够给年幼的孩子带来最初的兴趣和启蒙,为其更深层的音乐欣赏埋下伏笔。
游戏是幼小的孩子体验实践和掌握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之一,尤其在音乐教学中,游戏必须是主要内容之一,尤其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在以往的音乐学习活动中,我们习惯用成规约束孩子,孩子在音乐活动中只是单一的模仿,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盲从的陋习,造成了思维的一种惰性,抑制了孩子创造性能力的发展。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最突出、重要的一项原则是即兴性原则,即兴创造不仅仅把即兴表演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而且把它作为整个音乐的起点和基础。孩子们能够积极地参与活动,并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他们尝试音乐创造,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独创力。家庭音乐活动中家长应该注意对待孩子的态度,让孩子能在游戏中学习音乐,让孩子发挥更大的积极性。
音乐是一种流动的艺术。家长每天应抽出一点时间与孩子共同欣赏音乐。音乐是依靠“开发”而来的,“兴趣”是第一老师,音乐本身具有“自娱”的特性,正是这个特点能够吸引孩子参加进来,他们在“玩乐”当中懂了音乐。音乐也是洗涤人们一身疲惫最好的心灵良药,如果能以艺术化的生活作为出发点,你的孩子就可以快乐步入绚丽多彩的音乐艺术殿堂。
在音乐欣赏的审美过程中,内心体验与认知活动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这一发展过程永远是不会停滞不前,孩子对音乐的理解也永远是无止境的。跨入那美妙无穷的宏大的音乐圣殿,让孩子自由尽情的翱翔吧!
一定要成为音乐家吗
现在的音乐教育有两种怪现象,一种是让孩子埋头学习“数理化”,视孩子音乐学习和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为“不务正业”;另一种是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逼着孩子学音乐,一厢情愿地要把孩子培养成专业人才。
“我不给你学了!”客厅里响起一阵震耳的嗡嗡声,10岁的兰兰“啪”地扣上了钢琴盖。她看起来那么愤怒而坚定,与妈妈对视着。兰兰的妈妈是音乐教师,非常重视对兰兰的音乐培养。而小兰兰不负所望,从幼儿园到小学,屡屡在艺术节上获奖。一张张荣誉证书是做母亲的骄傲。随着课业的增多,兰兰的钢琴练习时间逐渐缩短。妈妈想让她考级,于是加紧督促,尤其周末的休息时间,也很少允许兰兰外出玩耍。对此,兰兰极为不满,于是终于出现了刚才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