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专家指出,“父母的角色是推动孩子投入生活,让孩子学会与父母分离。如果不让孩子去亲身体验,孩子永远都不会独立行走。”是的,在人生路上,没有谁能够替代谁的一生,所以,父母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学会在风雨中成长强大、学会忍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遇到什么都先躲到父母的翅膀底下。众所周知,无论是两只脚的禽还是四只脚的兽,放养的都比圈养的好吃、有味道。这个法则放在教育孩子方面同样适应。父母应学会适当“放养”孩子,因为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不能当做父母的私有物来管理。
“放养”最有效的方法便是,适当放手,给孩子成长的自由空间,让他细细观察一切事物,慢慢尝试该做的事情,然后自己决定去做什么、如何去做。毕竟,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家长不可能搀扶孩子一辈子
如今,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龙成凤,这种善意的愿望本无可厚非。可是,父母却把孩子视为了掌中的宝贝,从孩子出生到成家立业,父母总想牵着孩子的手,不想让其受一点苦、流半滴汗,糊口的苦辣酸甜,总想替孩子扛。
很多父母时常把“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挂嘴边,自从孩子出生以后,不管是腰缠万贯的富翁,还是一贫如洗的穷人,都对孩子呵护备至,从吃喝拉撒到大大小小的事务都是父母包办代替。所以,中国的父母或许是最好的父母,中国的孩子也可能是最“幸福”的孩子……
覃爱超已经上高三了,但在家里,这个大姑娘依然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作为独女,覃爱超享受着父母全心全意的爱和呵护,一直以来,做饭是爸爸的拿手活,而妈妈,整个就是覃爱超的贴身保姆,她至今还未洗过一件衣服,更别提做其他家务了。
这是覃爱超一天的生活写真:早上6点,爸妈准时起床,为覃爱超准备早餐,等到他们忙得差不多了,才把睡眼惺忪的女儿拖到盥洗室,并把早已准备好的牙刷牙膏送到女儿手里。女儿刷牙的时候,覃爱超妈妈赶紧为她放好洗脸水。母女忙得差不多时,爸爸也已做好早餐等女儿来吃了。趁覃爱超吃饭时间,妈妈抓紧给她整理书包,然后是帮覃爱超穿袜穿鞋,吃完早饭的覃爱超拿着书包走人即可。每天放学回家,覃爱超妈妈早就已为她准备好了换洗衣服,并放好洗澡水,洗完以后,妈妈赶紧为她收拾浴室,而爸爸则将可口的饭菜摆上桌,等覃爱超穿戴好后全家人才开始吃饭。之后,覃爱超开始了自己唯一的“活儿”——做作业。
覃爱超的家境并不算富裕,爸爸单位效益差,工资微薄,妈妈也只是公司的普通会计,但是,无论是吃喝还是穿戴,覃爱超爸妈总是尽一切所能来满足女儿的要求,就怕一个疏忽,委屈了女儿。
喜欢为孩子包办代替的父母有没有想过,能包办孩子大半生,但能包办孩子一辈子吗?父母是不能陪孩子一辈子的,也无法照顾他们一辈子。该让孩子独立去完成的事情,坚决不能越俎代庖,否则所培养的孩子只会是永远长不大的嫩苗、幼苗,经不起风浪,经不住考验,无法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
比起中国的父母,国外的父母就显得没有一点“人情味”了,只要孩子到了一定年龄,父母就会把他们从身边坚定地推开,让他们自由去闯荡和发展,他们信奉的一句名言是:最早让孩子独立的,就是最好的教育。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脚踏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在瑞士,父母从小就着力培养孩了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由此,那些舍不得放手的父母要抛弃原有的做法,让孩子独立,培养孩子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比如,吃奶的时候,练习孩子自己抱着奶瓶;玩玩具的时候,不要直接递到孩子手中,而是放在孩子可以够得到的地方,让他自己走过去或爬过去取;喂饭的时候,大人和孩子各拿一个小勺子,让孩子有练习自己吃饭的机会;帮孩子穿衣服的时候,让其主动练习伸手配合,不要直接往身上一套了之。孩子只有从细小的事情做起,长大后才会成为一个独立、勇敢自信、有责任感的人。
在美洲辽阔的草原上,生活着一种雕鹰,它有着“飞行之王”的美誉。它飞行的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被它发现的小动物,一般都难逃脱它的捕捉。但谁能想到那壮丽的飞翔后面却蕴含着滴血的悲壮。
当一只幼鹰出生后,没享受几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经受母亲近似残酷的训练。在母鹰的帮助下,幼鹰没多久就能独自飞翔,但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种飞翔只比爬行好一点。幼鹰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训练,否则就不能获得母鹰口中的食物。第二步,母鹰把幼鹰带到高处或悬崖上,把它们摔下去,有的幼鹰因胆怯而被母鹰活活摔死。但母鹰不会因此而停止对它们的训练,母鹰深知,不经过这样的训练,幼鹰就不能翱翔蓝天,即使能,也因为困难不能捕捉到食物而饿死。第三步则充满着残酷和恐怖,那被母鹰推下悬崖而能展翅飞翔的幼鹰将面临着最后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考验:因为它们那正在成长的翅膀会被母鹰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然后被再次从高处推下。有很多幼鹰就是在这时成为悲壮的祭品,但母鹰同样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
有的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地把一些还没来得及被母鹰折断翅膀的幼鹰带回家喂养。可后来猎人发现,那被自己喂养长大的雕鹰至多能飞到房屋那么高便要落下来,那两米多长的翅膀反而成了累赘。
原来,母鹰残忍地折断幼鹰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是决定幼鹰未来能否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关键所在。雕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仍能忍着剧痛不停地展翅飞翔,使翅膀不断地充血,不久便能痊愈,而痊愈后的翅膀则似神话中的凤凰一样死后重生,将长得更加强健有力。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个机会,它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
瞧,没有谁能帮助幼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父母们,请像母鹰一样勇敢地放手吧,孩子总有独自面对社会的一天,你又怎可能搀扶孩子一辈子呢?!
让孩子从心理上断奶越早越好
留着可爱的芭比发型,喜欢穿由大量蕾丝、蝴蝶结、泡泡袖点缀的A字娃娃裙和粉色系的衣服,背包上挂满了各种毛绒玩具,话语里经常出现“漂漂”、“猫猫”一类的词汇,拍照时总会嘟起嘴巴……这样的女生在大学里已不罕见。“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如同《不想长大》里的歌词一般,“装嫩”一族悄然出现在大学校园里。
现象一:
“我大一时就开始用奶瓶了。”雷芳边说边从包里拿出自己的“水杯”。大二女生雷芳念的是法学专业,选择了一门严肃学科的她却有个看似幼稚的爱好——用奶瓶喝水。她的第一个奶瓶是网购的,后来发现学校周围也有卖,五颜六色还有仿真型奶瓶,买的瓶子就越来越多了。
“头次用奶瓶喝水,肯定有些不好意思,当时只觉得新奇。”雷芳记得自己第一次在寝室拿出奶瓶喝水时,同寝室姐妹都觉得好笑,还拿着奶瓶逗了她半天,“现在倒是习惯了,还有人觉得好玩也买了个,有段时间它甚至还成为我们寝室的送礼佳品。”雷芳笑了笑。
“最特别的是,用奶瓶喝水感觉很舒服。”谈到为什么选择用奶瓶来喝水,雷芳的同寝室姐妹李梦说,主要是新奇,感觉既时尚又可爱,而且方便,水又不容易洒出来。
现象二:
“这个东西好好玩哦”、“你这个包包好漂漂噢”,走在大学校园里,时不时会飘来这些很嗲的声音,这些喜欢把叠字和个别英文单词夹杂在一起的话语悄然间成为一种时尚和习惯,一些词汇甚至成了大学生当中的流行语。
艾莎离家来长读大学已经3年了,这个20岁的女生说话习惯有时却如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你家猫猫好好看噢”、“人家还是小孩子嘛”,只闻其声,还以为她是个不到10岁的小女孩。
“也不是刻意去这么说的,以前在家撒撒娇也会这么说,也许是习惯后现在说话就顺口溜了出来。”艾莎说,觉得这样说话很好玩,有时朋友也会跟着调侃两句。让艾莎觉得有趣的事还包括给同学起外号,与别人不同的是,她取的外号都颇有孩子气——“小爸”、“小妈”、“娭毑”……还有一些写不出的童声叠词。提起取外号的事,艾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好玩是一方面,还有就是这样喊有时会让我找回小孩子的感觉。”
面对大学校园里刮起的“装嫩”风,有关专家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有一部分学生“装嫩”确实只是追求时尚、赶时髦,或者纯粹是为了娱乐,这种外表上的“嫩”并没有什么可担忧,这样的“装嫩”可以说很正常;而有一部分学生“装嫩”却体现出了他们心理上的不成熟。专家指出,现在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父母事事都替他们考虑好了。长期下来,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养成了很强的依赖心理,这些孩子身体虽在长,心理却一直没断奶,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还是小孩子,还需要周围人的呵护。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为了逃避现实、逃避压力,一些学生出现了不想长大的心理,他们怀念童年的无忧无虑、潜意识里拒绝长大。可以说,心理上的柔弱和不成熟是这部分大学生“装嫩”的主要原因。
诚然,从医学的角度分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个“断奶”时期,即生理断奶期和心理断奶期。
生理断奶期在孩子一周岁左右的时候,而心理断奶期则一般在孩子长到青春期时。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处于心理断奶期的孩子,感情波动最大,他们向往独立却又难以自立,常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而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但在行动上却常表现得幼稚和偏颇。如此,父母只要把握好度,别让孩子沾染不良习惯就可以让孩子顺利度过心理断奶期。
但是,很多父母在孩子青春期时并不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他们甚至不让孩子有独立的思想,以至于孩子一直处在父母庇护下……
心理不能断奶的孩子,难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承受挫折能力、面对压力能力都很弱。在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就可能对自己、对生活失去信心,或者自暴自弃,或者怨天尤人,如果长期遭受挫折、压力等,又不能调节,那么就可能产生抑郁、烦躁、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有人对某小学学生的自理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家长每天给孩子整理书包的占38%,洗手绢的占66%,洗脚的占52%,穿衣服的占59%,家长不陪读就不做作业的占47%,不会做作业而常由家长代替的占38%,而只有一个学生是独立完成作业的,因为他的父母是文盲。由此可见,孩子心理不断奶,首先要从家长身上找找原因。
其实,有时候,父母完全没必要什么事都去管,应该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做。孩子并不像大人想象的那样脆弱,孩子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是因为父母的溺爱,而剥夺了他们自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