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松绑,自由成长才能成材
6040300000003

第3章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2)

为了让孩子从心理上断奶,美国父母往往让孩子从婴儿时期起就独居一室,等他们长到三四岁时有了想象力和恐惧感以后,也会闹着和父母一起睡。此时的父母不是让孩子和他们一起睡,而是想方设法让孩子独居一室而不害怕。他们所采取的措施包括让带有父母气息的大衬衣陪伴孩子,让孩子的布狗熊陪伴他,或者开一盏小夜灯,让孩子安心入睡。而训练孩子自主进食则从孩子长至六七个月时就开始了。你可以看到小婴儿用双手乃至双脚,像可爱的小考拉一样捧着奶瓶喝水;又或者是坐在婴儿椅中,用勺子甚至手抓吃辅食,弄得满脸都是猪肝泥和玉米糊。美国父母宁可孩子弄脏桌子和地面、把自己的衣裳和脸面糟蹋得像个大花猫也决不去喂孩子,而是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自主进食。在冬天,大部分美国家庭会带着孩子外出滑雪,父母会教孩子依据山坡的走向来判断雪深和滑速;在每一个拐弯点和“迫降点”上判断后面会不会有滑速更快的人“追尾”。一些小滑雪能手还被父母带出去“夜滑”,教他通过观察星空来判断滑道的方向。外出旅行时,父母会让孩子观察山涧的水势,教会他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以安全地徒步通过。上山时,他们不会让孩子坐缆车,而是教孩子看地图选择登山路线,并根据路线来确定自己要不要带保护绳和拐杖、带足够的食物和饮用水。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锻炼,孩子逐渐成为胆大心细的小冒险家。

是的,在解决孩子心理断奶的问题上,需要父母的不断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学会放手,要让孩子独立承担风雨,要让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错误的优秀观限制了孩子发展

在一个教育座谈会上,一位有名的教育专家问了家长一个问题:“在你们的观念中,什么样的孩子是优秀的呢?”

家长们面面相觑,经过讨论,他们一致认定,优秀的孩子怎么说也应该是成绩比较优异的吧!其他,比如比较讨老师欢心、同学羡慕等,总之,让家长感到自豪的,也无非是建立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基础上的。因此,优秀,首先必须是“学习好”、“有特长”。

以上的观点是这些家长的观点,也可能是这个社会的主流观点。在生活中,我们就经常听到一些父母夸奖别人的孩子在班里学习成绩冒尖,钢琴弹得好……说话间,羡慕之情洋溢于表。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像别人的孩子那样“优秀”,父母们请家教,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培训班,其目的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优秀人才”。如此一来,孩子苦不堪言,父母吃力不讨好。这些被强迫接受“教育”的孩子,非但没有像父母们希望的那样成为所谓的“优秀人才”,还变得厌学、不负责任、逃避生活……渐渐地,父母们对自己的孩子失望了,甚至因此对孩子失去了信心。

也正是在这种“学习成绩好就是‘优秀’”的观念的推动下,一个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无论他的人文情怀多么淡薄、心理空间多么狭窄、精神世界多么苍白、动手能力多么差劲、创新意识甚至为零,都会成为其他家长羡慕的对象。而这样的教育使得这些孩子变成了“考试机器”。这些孩子在顺境中或许还平安无事,可要是遇上不顺,遇上挫折、挑战,他们就会崩溃,就可能会走极端。出现这种情况时,就会危害他们自己、亲人以及社会。这难道就是所谓的优秀?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份简历:

朱海洋,浙江省宁波人,生于1984年。上海海洋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01级国贸专业学生,品学兼优,英语尤为突出。

2002年6月、12月分别以96、94分的优异成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口语考试中获B+;

2003年10月托福考试663分(满分677分);

2004年6月GRE考试,数学部分满分800分,作文仅扣1分,总成绩为1370+5;

2004年6月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力挫群雄,夺得一等奖。

此外,他每学期均获奖学金,并曾获得2003年上海海洋大学“侯朝海”奖学金,学习之余,爱好广泛。

2008年秋季留学美国,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攻读农业和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9年1月因求爱不成,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一咖啡厅残忍杀害一同胞女留学生,震惊世界,引起社会关注与讨论。

如果以成绩来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话,那么,在国内学习时期的朱海洋无疑就是家长眼中的“优秀”孩子,但也是因为曾经的“优秀”湮没了孩子的才智,令其最后迷失了自己。这是多么惨痛的代价呀!试问父母,这样的“优秀”你还需要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

其实,真正的“优秀”并不在于孩子在课堂上回答了多少问题、考试中是否名列前三名、是否擅长很多种技能,而在于这个孩子是否有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相对于知识大于一切、成绩才是“硬道理”来说,后者更重要。

总之,父母应该多角度地看待“优秀”这个问题。因为“优秀”从来不拘泥于哪一种方式,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型。每一棵大树都有它们各自的姿态,如果我们非要说哪一种姿态才是“最美”“最佳”的,那显然不合时宜。

因此,如果我们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不能考到班级前三名,也不具备有多项“才艺技能”,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因此就否认了孩子潜在的“优秀”。应该多了解,多观察你的孩子,他在哪一方面有着突出的“潜能”,如果孩子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某种潜能,且拥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身心,那么,父母就不要再去为难他们了。因为,他们同样能够在自己适合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满意的成绩,这样的孩子难道不是“优秀”的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男孩子,高中没毕业就辍学回家,到父亲所在的单位当了一名工人。父母都感到没脸见人,出门就怕谈起孩子。

而这个让他们很没面子的孩子在工厂中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车间里脱颖而出,当了车间主任。再后来,他又建立了自己的工厂,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成了一位小有成就的企业家。

这时,他的父母才认识到,儿子虽然学习不怎么样,但他同样是优秀的。从此,只要有人跟老人谈起他们的儿子,老两口就会感慨地说:“以前我们总觉得学习成绩好才是好孩子,现在我们知道了,能把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做好,那就是优秀的!”

这个故事的道理不言而喻,事实上,每个孩子都可以是“优秀”的,作为家长,我们在培养孩子方面要做的工作,就是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成功的。这样的孩子即使在班里成绩不冒尖,将来在社会上也会找到合适的位置。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他的学习可以不“拔尖”,但是,他不可以没有自己。如果父母曲解了“优秀”的含义,一味地要求孩子一定要考高分,一定要在班上考到前几名,那么,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孩子非但不会因为你的期望达到你需要的“优秀”,还可能因此精神负担太重,忧郁、惶恐、没有自信。最终,连自己的潜能都丢失了!

所以,只有父母对“优秀”的概念有比较明确的了解,才能正确地把握培养孩子的尺度,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样,你的孩子不优秀都难。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的特点,你基本上可以认定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

(1)是一个人格健全,有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的斗志的孩子。

(2)能够自己处理遇到的任何事情,不会总是寄希望与别人。

(3)有很强的感受力,热爱生活与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

(4)有同情心,能体谅别人。

(5)耐挫能力强,有上进心,有责任心,热忱。

(6)有自信心,自我意识强。

(7)有判断能力,不会盲目地跟别人攀比。

(8)懂得自己在做什么,有自己擅长的东西,并不一定学习成绩优秀。

(9)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自立独立能力,良好的心态。

总之,家长应该多角度地看待优秀这个问题。因为优秀从来不拘泥于哪一种方式,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型。每一棵大树都有它们各自的姿态,如果我们非要说哪一种姿态才是最美、最佳的,那显然不合时宜。

成长的经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妈妈中年得千金——高曼,视她如珍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为了给孩子以最无微不至的关爱,高曼的妈妈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却从不“亏待”高曼,她给孩子买各种玩具、电子琴、钢琴,请家庭教师,而家里的大小事情从不让高曼沾手……

而高曼也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妈妈说什么,她就做什么,妈妈不让她做的事情,一概不做。以至于高曼读到3年级还不会自己穿衣服吃饭,甚至连鞋带都不会自己系。当然,在妈妈看来,这都是小事情,孩子学习好才是重要的。

高曼高中毕业以后,妈妈把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15万元钱拿了出来,让她到国外留学。

高曼走后一个星期,那天她下班回到家里,惊奇地发现,她的宝贝女儿居然在家里看电视!妈妈惊讶地下巴都快掉了下来!

原来,因为一直以来习惯了独处,高曼不懂得与人交流,加之习惯了妈妈的“关怀备至”,她自己一点独立生存的能力都没有,遇到事情就只能手足无措地打电话回家哭诉!

她要妈妈去国外陪她,可妈妈哪有钱去呢,于是,她索性就自己买了张机票回来了……

看着自己娇气的“千金”,高曼的妈妈欲哭无泪!到这个时候她才明白,正是自己无节制、包办的“爱”,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无能”,遇到问题没有办法自己解决,只会退缩回来求助。她真后悔自己昔日的那些行为!可是,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孩子之所以缺乏生存能力,没有办法独立生活,不会解决问题,正是家长惹得祸!

明智的家长应该知道,真正的爱不是你给予孩子什么,而是你教给孩子什么,你让孩子经历了什么。对于孩子来说,经历才是他们一生最珍贵的财富。燕子妈妈的做法就值得借鉴。

燕子妈妈对自己生下的小燕子非常照顾,可谓舐犊情深,小燕子渐渐长大了,燕子妈妈却像发了疯似的“逼”小燕子离开温暖的家。

刚开始,小燕子们都不愿意离开舒适温暖的家,但是,燕子妈妈就是不让小燕子们进窝,它又咬又赶,非要把它们都从窝里撵走,最后小燕子们只好落荒而逃,去开始自己的独立生活。

燕子妈妈看似冷酷,但是,它却懂得小燕子应该离开妈妈,学会自己去捕食,这样才能独自生存下去。因此,要想你的孩子今后有能力在社会上立足,有担当,就应该把孩子推出门去,让他们自己去经历生活的磨难,经历风雨的袭击。具体到生活中,家长可从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让孩子从小有自己动手、劳动的经历。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就对波士顿的456名男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过程。在这些孩子进入中年的时候,研究人员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不管此人的智力、家境、种族或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也不管他们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从小参加劳动和工作的人,即使只在家里做一些简单家务的人,生活得要比没有劳动经验的人更充实、更美满。

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所谓“不劳动者不得食”。从小就经历过劳动的孩子,能够体验到通过劳动而获得正当报酬的愉悦。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金钱,也不会梦想成为暴发户。他们更会把用汗水挣来的钱花到有价值的地方。最重要的是,他们还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与不容易,更加善解人意,更懂得爱与尊重自己的父母。

西欧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积极鼓励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一些脏的事情、难的事情和危险的事情。即使是贵族阶层和富有阶层也一样。欧洲著名的哈普斯堡王室至今保存着这样的传统,在孩子7岁的时候,就开始让他抽出一定的时间参加农家劳动;世界级大富翁兼慈善事业家洛克菲勒家族也有类似的规矩,在孩子7岁的时候,家长就开始让孩子自己通过劳动和工作赚零用钱。而这种做法恰恰是值得我们中国的家长学习和借鉴的。

第二,让孩子到农村生活去。

林诚是一位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他的父母为了让他了解农村,学习一些农业知识,经受劳动的锻炼,在2005年暑假期间,把他送到了农村老家,跟着爷爷下地劳动。

林诚换上奶奶拿来的粗布衣服,走到骄阳高照的田间,一招一式地跟爷爷到田里去锄草、耕种一些时令菜蔬。

爷爷耐心地告诉孙子,别小瞧庄稼活,一道工序出了问题都会影响产量。林诚在撒种时,常将种子扔到田埂的外边,爷爷就让他拣起来,细细地讲给他“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的道理。

林诚认真地聆听着,他发现生活中处处是学问,而自己以前居然都不知道。

在村里,林诚还发现与自己同龄的林舫居然连一天学都没有上过,原因是家里太穷,上不起学,他深深地同情着林舫,更觉得自己太幸运了。后来,他跟妈妈说了这件事情,要资助林舫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