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松绑,自由成长才能成材
6040300000008

第8章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2)

家长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尊心下面的两条深层的根“羞耻心”与“上进心”的真正含义,才能在生活中避免给孩子的自尊带来伤害。

羞耻心,使人在做了坏事时产生羞耻感而痛苦因而远离这些坏事。要知道是羞耻心促使我们大小便要避开其他人而到厕所里进行。人如果没有羞耻心,那么他就会按动物的生存方式来行为而不会按人的方式来行为。对于一个没有羞耻心的人来说,他的行为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根本就无关紧要。这样对他的行为就失去了社会制约,那么动物的本性使他怎么舒服怎么方便就怎么干。

上进心,使人不甘心在人群中居于落后的地位而奋起努力。人作为一种社会生物,他最重要的心理需求,就是获得他的同类的认同和羡慕,因而在他的同类中找到优越感。当一个人有了上进心,他就会去追求社会的承认和人的羡慕的眼神。这样他就会研究人类社会的法则,并自觉按社会法则所设定正面方向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与此同时,他必须努力去获得别人也想要的东西,比如地位、权力、金钱、学问、美感以及健康等。因为只有得到了别人也想要却没有得到的东西,别人才羡慕他。

与此同时,维护孩子的自尊,要从细微处下功夫,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更要细心呵护,因为孩子的心灵是非常脆弱而敏锐的,若把他看成不懂事的孩子任意去批评、指责,刺伤他的自尊心,那孩子就容易产生自卑、退缩、紧张甚至憎恨、敌对情绪。孩子越小,心灵越不设防,越容易受伤害。我们就更需要给予小心呵护。例如:家长要多关心孩子内心的冷暖,多给他一些微笑和关怀的眼神,多给他一些理解和支持,多给他留面子,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训斥、指责孩子。

让孩子失去自尊很容易,但重建自尊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孩子的自尊,万万不可伤害。

蹲下来,会赢得信任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对孩子训话意味着你要求他绝对服从,让他像你一样思考问题。和孩子朋友式地交谈,意味着大家一起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重新衡量自己的观点,搞清楚究竟谁的更符合实际。”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管教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可以让孩子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可孩子偏偏就是屡教不改,是孩子太顽固了还是家长自身的教育方式出问题了?

冠英13岁了,喜欢穿磨得破破烂烂的牛仔裤和花花绿绿的T恤。冠英的妈妈却总也想不明白,好好的衣服,新的衣服不穿,却要穿成这样。

这天,妈妈又看见女儿在屋外用砂轮打磨新牛仔裤的裤脚。

妈妈生气地对女儿说:“我小时候哪有这么好的衣服穿,有一件新衣服就爱惜得不得了,没想到你现在却这么不知珍惜……真是个让人心烦的孩子!”

妈妈的话女儿好像充耳不闻,继续低头打磨她的新牛仔裤。

妈妈终于被气极了,她忍不住问冠英:“你为什么要把新牛仔裤弄成这个鬼样子?”

没想到,女儿竟然理直气壮地说:“现在就流行穿旧的牛仔裤,新的穿着不时尚。”妈妈听到这番话百思不得其解。

妈妈最终没能说服女儿。每天早上,看着女儿的一身打扮:上身穿着爸爸的旧T恤,上面染着不知是什么颜色的花纹。而那条牛仔裤更是惨不忍睹,膝盖上是两个大洞,裤脚经过她的加工,多了一圈毛边。

妈妈看不惯女儿的打扮,却也管不了,对此束手无策。

故事中的妈妈居高临下,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无数事实也表明,家长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关心孩子,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只有家长转变姿态,像对待朋友那样去关爱子女,才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

知心姐姐卢勤说过:“蹲下身,和孩子平视,你会发现另一个世界。”我们知道,只有两头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间的管道里来回流动,如果一头高,一头低,水就只能往一个方向流了。孩子与家长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家长与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

如果要让孩子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需要家长与孩子在心灵上的平等交流,家长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考虑孩子的感受,就需要我们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如果家长们蹲下来,蹲到和孩子一般高时再开口说话,孩子从和他平等的视线交流中看到家长眼中透露出来的爱意、真诚和平等,就会认真地听家长说话。而不会由于不平等而让他在与家长说话时心不在焉。一位从美国费城考察回来的专家,曾经这样深有感触地说过:“美国的家长不像中国的家长偏向吼骂的教育方式,他们责备孩子时,一定会蹲下来,让自己的眼睛和孩子的眼睛处在同一高度上,然后握住孩子的手,轻声地和孩子说话。他们认为,在蹲下与孩子目光平行的时候,无形中,孩子便会乖乖听话了。”

蹲下来,不只是指在生理的高度上尽量地和孩子保持相同的高度,而更重要的是指在心理上的高度要平等,是以平等的态度和眼光,用认真而亲切的态度,把孩子看成一个需要尊重的独立的人。因为只有在心理上家长不再居高临下,与孩子完全处于平等时,孩子才会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你。这就是孩子为什么喜欢把心里话对自己的朋友说,却不愿与家长说的原因。

一个小男孩不愿进火车站候车厅,惹他妈妈生气了,妈妈很严厉地训斥他,他在一旁低头不语。妈妈看孩子这样更加来气了,很大声地对孩子说:“你抬起头来,听我说话!”孩子还是不理。

没多一会儿,孩子的爸爸过来了。看到这样的情景,爸爸蹲在孩子面前,看着他的眼睛,低声地孩子说:“爸爸一直知道你是个聪明、懂事的好孩子,你告诉爸爸你想回老家和正正哥哥玩不?”“想!”小男孩很高兴地回答。“回老家和哥哥玩,我们就要坐火车回去,那你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小孩想了一会,说:“我们现在要去坐火车了。”“我们坐火车要先进站,要等火车开过来,那我们现在先去候车厅等,好吗?”小孩很愉快地接受了,和爸爸妈妈手牵手进火车站了。

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二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收到了不同的效果。父亲采取蹲下来的姿态,和孩子是平等的,孩子觉得父亲是理解他的,自然就收起了自己的敌对情绪,认真思考爸爸所说的话;而母亲则采取居高临下的训斥方法,孩子看到母亲气势汹汹的样子,会感到压抑和恐惧,有话也不敢说出来了。

所以,家长与孩子说话时不妨蹲下身子,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以一种孩子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平等地交流、沟通,这样,不仅可以使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为什么不让孩子表达

在有些家长眼里,孩子终究是孩子,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小不点”,孩子没有发言权,只有听话的份儿。显然,家长的这种意识是错误的,孩子尽管还小,但毕竟是独立的个体了,有着自己的想法与行为方式,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卡住孩子的喉咙,消失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声音,还有亲密的亲子关系。

彭月容为女儿玲玲制定了一套学习时间安排制度,女儿也同意了按规定玩游戏、做作业的做法,到时间就休息、学习。

为此,彭月容终于松了口气。突然有一天,彭月容出差提前回到家,发现玲玲又在房间里聚精会神地玩玩具,而且没有完成功课。

“玲玲!”彭月容大喊一声,死死地盯住女儿。

女儿急忙把玩具藏了起来,试图做出一个笑脸,然后故作镇静地说:“我做了一个小时的功课,刚刚才坐下来休息一会儿。”

“玲玲,你真让我伤心,你怎么会这样对待妈妈,你懂不懂这样做会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你不必解释了,听我的。”看见女儿似乎要申辩,彭月容急急忙忙地止住了她,“我不想听你的任何解释,你让我失望极了,你知不知道我这样做全是为了你?”

“那你不要管我好了。”玲玲顶了一句。

“什么?”妈妈的眼睛瞪了起来,声音骤然升高。

此时,玲玲的眼睛里开始出现恐怖的神情,她在寻找退路。“不管你!这是我的责任,我当然要管。你回房间去想一想,还有……”她忽然想起玲玲这个周末要同几个好朋友到同学家过夜,“还有这个周末不能去琳琳家过夜了。”

“为什么?”玲玲大叫,愤怒和绝望像洪水一样扭曲了她的五官。“我要去,我就要去,你是一个坏妈妈。”

看着女儿那种狂怒的表情,彭月容也有些不安了。她知道女儿是多么盼望着这个机会能与小伙伴一起过夜,但她的愤怒和自尊都阻止她收回这道“命令”。

“是你自己取消了这次机会的。”

“为什么?这与玩有什么关系呢?我就要去,看你怎么样!”女儿暴跳如雷,她此时困兽似的表情和姿态是彭月容最不愿意看到的。

“你马上停止,不然我要发火了!”

“你已经发火了,我就这样,怎么样?”

啪啪,彭月容狠狠地在女儿背后拍了两下。

“哇!”女儿哭着冲进自己房中,“哐啷”一声将门关上。

随着这两下,彭月容的气泄了,却感到十分内疚,有一种被击败的感觉。

一直在旁注视的保姆说:“这几天玲玲没有贪玩,今天的确是先做了一些作业,才央求我让她玩一会儿的,我觉得她是很看重你的规定的,你应该给她表达的权利才是。”

现实生活中,像彭月容这样的母亲并不少见,这实在是很不明智的做法。真正理解孩子的家长,总是在孩子开口发言时,能将他当成一个大人看待,认真地聆听他全部的讲话。假若孩子的观点对了,那就表扬他,假若孩子的话错了,那就和颜悦色地为他分析错了的原因。

这是一位小学一年级老师在某次全市教研会上的发言:

在上课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孩子喜欢小声的在下面讲话,插嘴的现象也比较的严重。当老师提出一个较感兴趣的话题后,孩子们不再等得到老师的允许,已经开始交头接耳七嘴八舌地说起来,像炸开了锅的豆子噼噼啪啪地说个不停。他们不管重复不重复别人的答案,更不顾老师要求举手说话的规则。

“安静!安静!举手说!”我的要求被孩子们的声音给淹没了,谁也没有理会。“噪音,这是噪音!”以为这样的提醒会管用,可是孩子们说得更高兴了。“表扬丽丽,表扬果果。”可是没有料到,只有几个孩子看着老师,更多的孩子并没有停止说话的意思。“等会儿不讲话的孩子可以做游戏!”部分孩子的声音小了,但还有几个说得眉飞色舞的孩子很忘我地在讨论。“批评民民,批评慧慧!”我很严厉地指着站起来讲话的“大嗓门”的民民和慧慧。可是,效果依然不佳。

后来,我静下心来想,其实,只要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心理,我们会发现,孩子有表达的欲望,七嘴八舌说话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处理孩子七嘴八舌问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老师们的观念出了问题,方法欠妥当。在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有表达、参与、交流的需要,他们需要释放自己的感悟、发现、想象、思考等等。因此,遇到这样七嘴八舌的情况,老师只需要给予全体孩子几分钟自由表达、交流讨论的时间,每一个孩子表达的需要都会得到满足,而我们的老师这时候只需要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就可以了。

是呀,爱孩子就应解放孩子、尊重孩子,而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便是家长尊重孩子的一种方法。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发言权效应。任何一个人,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如果他所在的组织给予他发言的机会,他自己便会产生被重视、被关注的心理,继而,他将会表现得更加出色。

孩子心声,要听一听

古时有一个国王,想考考他的大臣,就让人打造了三个一模一样的小金人,让大臣分辨哪个最有价值。最后,一位老臣用一根稻草试出了三个小金人的价值,他把稻草依次插入三个小金人的耳朵,第一个小金人稻草从另一边耳朵里出来,第二个小金人稻草从嘴里出来,只有第三个小金人,稻草放进耳朵后,什么响动也没有,于是老臣认定第三个小金人最有价值。

同样的三个小金人却存在着不同的价值,第三个小金人之所以被认为最有价值,是因为其善于倾听。其实,人也同样,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会道的人。善于倾听,消化在心,这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可是,在现如今的一些家庭中,有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倾听对孩子的重要性。

孩子一旦有问题,家长总爱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评判孩子所做的一切,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轻则呵斥重则打骂。孩子因失去说话的权利或者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家长的重视,只好将委屈和不满埋藏在心里,长此以往,做家长的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无所适从。另外,孩子的说话权得不到家长的尊重,家长不让孩子把话说完,一方面不利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与家长产生对抗情绪,以致双方相互不信任,产生沟通困难的问题,甚至还会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