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任何场合都能说对做对
6044900000007

第7章 在任何场合都能圆融沟通的技巧(1)

迈出那一步,寻求帮助不再难

人不求人一般平,人若求人矮三分。

——《增广贤文》

现代社会,人们相互之间的联系与日俱增,如果谁还想着在这个社会单枪匹马地做事,那是做不成任何事的。很多时候,我们遇到难题,明明知道自己需要找人帮忙,而且也知道自己该向谁寻求帮助,但要真正实施这个求助计划时,对于有的人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的。不过,有经验的人都会给出这样的建议:迈出那一步,寻求帮助不再难!

有的人做不到,肯定有其原因,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得太多。一个人想找到合适的帮手,想得越多,越是踏不出那一步。相比之下,有的人想得比较少,做起来反而会容易些。

孙广明是一家纺织厂的厂长。一开始,厂里的效益很好,但最近几年由于市场原因,厂里的效益越来越差,眼看着纺纱厂就要倒闭了。有的人一直盯着这个厂,想在适当的时候将厂子收购,也有人劝过孙厂长,趁现在还能卖个好价钱赶紧卖了,要是真等到厂子倒闭了,那价钱就不一样了。

孙厂长不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是他对这个厂的感情,对厂里工人的感情都很深。这让孙厂长狠不下心,他一心希望救厂。但他也知道,要想救厂,就必须找到市场。厂里仓库已经囤积了不少货,如果能找到买家,那厂子的资金就可以运转了。但是,去哪里找买家呢?

就在这个时候,孙厂长参加了一个初中同学的小聚会。从聚会同学口中得知,班上有一个同学正在做服装。孙厂长就想,这不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买家嘛!但是,孙厂长后来一想,自己好久没有和这位同学联系了,现在这样贸然去求人家,人家该怎么想啊?

但是,容不得孙厂长细想,厂子倒闭的风险已经越来越大了。最后,孙厂长一拍大腿,自言自语说:“我管他怎么想,只要能把我这批货解决了,大不了被他说个几年,那也是值得的!”

说去就去,孙厂长吩咐老婆买了好烟好酒,自己第二天就提着烟酒上门了。没想到这位同学并没有像孙厂长想得那样难说话,当年的同学之情还是在的。当孙厂长说出自己到来之意的时候,这位老同学大笑说:“哈哈……老孙啊,我之前就在想你怎么突然就不请自来了。当然,老同学见见面,叙叙旧是应该的。只是你说的这个问题,我不是不能帮,不过需要我厂子里的技术人员到你那儿先测测,要是货行,那这件事就成。”

孙厂长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只说:“刚刚在来的路上还想着要是你不答应该怎么办,没想到你这么爽快就答应了。”

“说的哪里话,你都亲自上门了,我怎么会不答应啊?要是这次货看好了,我们还可以谈谈以后的合作啊。”

“看来我这次登门拜访是来对了!”

“不!不对!”老同学笑着说,“下次人来就行,不用带东西。”

“哈哈……”

后来,孙厂长的积货问题终于解决了,厂子也扭亏为盈。孙厂长除了在心里感激那位老同学,也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因为思前想后不去求人家。现在看来,那次去寻求帮助是对的。

可能有的人没有登门求人的勇气。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成功,必然是多方因素促成的,要是单靠自己,怎么可能成功呢?《中国合伙人》就是依照新东方创始人的事迹拍摄的,里面的陈冬青为什么在已经小有成就的时候还拉上另外两个人?因为他知道:虽然自己的能力足够,但是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必须还要依靠别人。

知道别人的帮助是自己成功的助力,却因为害羞、害怕而不敢求人,事后必然会后悔。处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时候太顾及面子,是不可取的,因为在失败的时候,你会发现,面子其实一文不值。如果不是因为面子问题,那还有什么好怕的?你想要求助的人又不会吃了你。也许有的人会说几句难听话,但要是你连听难听话的勇气都没有,还谈什么成功呢?

接受别人建议,是让自己走运的诀窍

经理人员本身并不需要是位专家,

但是他必须能将所有顾问人员提出的意见做系统的归纳,

并能浓缩撷取其精华。

——慕尔杜恩

商业化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自己如何才能走运?其实莫过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否则一个人是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的。很多人会热心地给别人意见,对方要是拒绝,他们心里可能还会很不舒服。他们会说:这个人怎么这样?我好心好意告诉他,他还不领情。相对地,忠言逆耳,听的人有时觉得别人的想法太多余,完全不需要听他们的,只要坚持自己就好了。可是,在走了很多弯路之后,又会后悔:要是当初听他的就好了。

但是,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从当初的不听劝阻到之后的走尽弯路,你只要接受其一,就要接受全部。我们都知道唐太宗善于纳谏,所以被世人赞颂。堂堂皇帝尚且能接受别人的建议,你又有什么顾虑呢?

当然,人们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就否决别人的意见。可是偏有一种人从自己的面子出发,觉得别人提意见,就是不赞同自己,就是不给自己面子。第二种人就是对特定人的意见不赞同。可能因为俩人之前有过节,这次一方提出来的意见,被另一方认定是针对自己,不是真心提的,如果接受了,就一定会上当。第三种人在认真想过对方的建议之后,还是觉得自己的想法好。他们将自己的意见放在首位,对自己的想法有着莫名的坚持,觉得别人的想法就是比不上自己的。以上三种人,可以归纳为心胸狭隘之人。一个心胸狭隘的人是难成事业的。真正能成大事的人,都是能够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他很小的时候就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一度被人们称为“神童”。

唐伯虎年少时拜著名画家沈周为师。他天资聪颖、勤奋刻苦,再加上对画画的热爱,很快绘画水平就有了很大提高。对此,沈周也经常称赞他。

但是,被老师夸多了,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但嘴上却没有多说什么。有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走到最近处才发现自己要开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他非常惭愧,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也虚心接受了老师的意见,从此再也不骄傲了。

成大事者,必为心胸开阔者。真正能成事的人,在别人给出建议时,也有着非凡的判断力。这就是他们的不同,也是他们为什么会走运的诀窍。

万斯同,清朝初期的学者、史学家,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明史》。他也有着和唐伯虎类似的故事。

万斯同小时候是一个顽皮的孩子。由于贪玩,经常令父亲在宾客们面前丢面子。大家就事论事地批评了他,让他收敛一点。但万斯同当时年纪小,听到大家这样的建议,并没有听取,反而感到十分恼怒,有一次还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万父十分生气,为了让万斯同长记性,就把他关在书房里闭门思过。

万斯同在书房里仍旧在生气,不过就在他于书屋里踱步时,突然看到了一本《茶经》。他读起了《茶经》,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从此不再厌恶读书,开始认真读书了。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这个时候父亲已经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后来,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博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后来,他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颇有成就。

一个真正的成功者,能够从别人的意见中找到精髓,借力用力,使自己更加走运。不得不说,每一位成功者的身边或多或少会有几个知心朋友,而这些朋友就是能给其提真心意见的人。但是,这并不表示那些不是真心朋友的人就不会提真心的意见。这些意见的价值大小,就看你如何施展判断能力了。

我们需要意见,但真正接受意见并不像我们说的那样简单,因为其中牵扯着许多无法理解的因素。多说无益,在此,我们可以先从接受意见这方面下手。

1.要拥有乐于接受的心态

这样才不会在听到别人意见和建议时,想都没想就直接否决了。

2.放下偏见

不管是自己的朋友还是对头,都要一视同仁。因为别人能提出建议,就代表你的行为和语言还不够完美。尽管“忠言逆耳”,但不代表“对头”提的建议就是不对的。

3.要有判断的能力

不能不听取别人的意见,也不代表别人的意见你都要听从。这就要求你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以将意见仔细揣度,从中找到最好的方法。

4.接受别人的意见不代表要放弃自我

如果自己没有才干,只是一味听从别人,那你就失去了自己的光芒。因为别人的意见只是为你增光添彩,而不是代替你发光。

别人能给你提建议,本身就说明你交上了好运,可以离成功更近。如果你再能善加利用,那一定更容易成功实现自己的抱负。

高效沟通之“NO”的妙用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老子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面对别人向自己寻求帮助时,就算心里并不情愿,或者能力无法达到,也不愿去说“NO”。结果,自己不情愿或没有能力做到的事,就很有可能做得差强人意。接下来很可能会让当初向自己求助的人心生怨念,认为自己说到办不到,不讲诚信。可见此时,当我们在委曲求全地做了他人所求的事情后,不仅没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反而会从此生出罅隙。这个结果难道是我们想要的吗?

当然不是。出现这样的结果,一定也不是出于求助人和被求助人的初衷。之所以会这样,不过是由于被求助者不懂得适当地说“NO”,以至于让他人将自己看“扁”。

有社会学家研究过,认为一个人拒绝不了别人的请求,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别人以前帮助过自己

现在帮助过自己的人向自己求助,自己不答应,有点儿说不过去。因为在中国人心中,“人情债”绝对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你昨天帮了我,今天你有事求我,那我就算“打肿脸充胖子”,也要“回报”于你。

2.以为别人是在试探自己的能力

为了不让他人看扁,只能硬着头皮答应。酒肉朋友交谈的时候,一般都会吹嘘自己的能力,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借话茬求你办事,吹嘘的人碍于面子,也会强装没问题,答应下来。

3.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以为自己办得到,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很多时候,人们对一件事情并不能全盘把握,结果在自己能力范围外答应了别人的请求,最后办不到。不仅打了自己的嘴,也伤了朋友间的情。

4.害怕拒绝太直接,会伤害对方的感情

面对别人的请求,很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拒绝,认为要是直接说不,肯定会影响相互之间的关系,那就只好先答应着。最后事情没办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尴尬了。

5.多次委曲求全,最后不敢拒绝

其实很多事都是连续性的,当一个人总是全盘答应他人的要求,到最后搞得自己根本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接下来的要求,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很多人真的难以开口说“NO”,以为只有答应了才不会被对方看扁。直到实在完成不了的时候,才发现看扁自己的可能也不止是对方了,也包括自己。这样的尴尬事,在生活中经常发生。

小李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区域经理,手中有个不错的项目。朋友小王听说这件事情之后,便请小李吃饭,希望这个项目能和自己合作。小李酒到酣处,加上平时和小王的关系一直很好,所以不好意思拒绝小王,便满口答应。

只是这个项目还有一个决策者,那位决策者认为小王公司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且不管小李怎样解释,最后还是没有和小王的公司签约。

自此以后,小李因为不好意思和小王见面,便刻意躲避。小王看小李没有兑现承诺,又总躲着自己,便觉得小李肯定是在跟自己吹牛,他在公司应该没有什么地位,爱吹牛不办事。小王便也不再和小李深交,俩人的感情也不如从前了。

当然,不可否认,小李和小王的感情本身可能就不算是至交,但是小李的做法也不得不让人反思。如果他一开始就坚持原则,不被人情所束缚,直接拒绝小王的要求。小王便不会因此而看轻小李的能力,也不会从此质疑小李的人品,虽然可能会一时因朋友没有帮忙而生气,但远不至于因此做不成朋友。

小李正是因为不懂说“NO”,才弄出这样的结果。与小李情况相反,还是有很多人懂得适时说“NO”的。如一直受到世人敬爱的周总理就很会巧妙地拒绝他人。

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市白云山下的云居寺里接待了印度总理尼赫鲁。周恩来总理陪同尼赫鲁参观了云居寺和出土的石经。尼赫鲁在看到这批精美的石经后,很是感慨地对周恩来总理说:“总理阁下,我们国家是佛教的发源地,有西天佛国之称,贵国在唐朝的时候,曾派遣高僧玄奘来我国拜佛取经,使佛教得以发扬。现在我来到你们国家素有小西天之称的云居寺,目睹这些刻在石板上精美的石经,说不定有些在印度都已经失传了。请允许我和阁下商量,我们愿意以同等质量的黄金,换两块同等质量的石经,运回印度供奉,您看怎么样?”

周恩来总理听完后微笑着说:“这些石经,是中国人民花费近一千年才创造出来的奇迹,是我们的国宝,黄金有价,国宝无价啊!我作为中国总理,怎么可以用无价的国宝换你们有价的黄金呢?”

周恩来总理这样说完,尼赫鲁就知道他的意思了。俩人笑着又继续参观了寺里其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