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浪漫需要揭穿
6048500000004

第4章 谢谢你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搭讪我

前些天,一个朋友的朋友A先生一夜之间成了朋友圈里的红人。原因很简单,就在他出差归来,从机场回公司的大巴上,他被人一见钟情了。证据是一条微博:

10月19日上午10点30分从XX机场坐大巴到XX站下车的那位先生,你穿灰西装,打暗红色格纹领带,戴无框眼镜,坐3A号位。我是在你斜对面戴红色围巾的女生。一见钟情太难得了,后悔没敢当面搭讪你。现在求助网络寻人!请大家帮我扩散!

微博的配图应该就是姑娘本人,戴着红围巾,一脸青春洋溢。虽然这条微博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但转发数量还是有几十条,刚好转到了A先生一位同事的眼前。同事起初只是觉得时间、地点都跟A先生吻合,想要号召他加入“帮扩”的阵营之中。不料仔细一观察,“灰西装,打暗红色格纹领带,戴无框眼镜”,好家伙,分明就是A先生本人。A先生浑然不觉,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同事长时间地注视着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样浪漫的剧情会在自己身边上演。

同事叫住A先生,想把这则喜讯告诉他。然而A先生显然很不解风情,他面无表情地叫同事别开玩笑了,然后就拿起笔记本走进会议室。同事有点为他的冷漠生气,赶在他转身的工夫抄起手机拍摄了一张他的照片,再配上那条微博的截图,发布在朋友圈里。尽管由于抓拍的问题,照片上的A先生并不英俊,不过还是完全符合了微博中所指的人物特点。这条状态的威力并不小,大概在二十分钟后,就轰一下,点燃了整个朋友圈。

当A先生从会议室出来,扑倒在办公桌上,准备叫一份炸酱面外卖时,他疲惫地打开了手机,然后,他就被上百条蜂拥而至的信息淹没了。

他的照片,配合着姑娘发布的微博截图,已经成功在朋友圈刷屏。大家发来的信息也都大同小异,“恭喜被桃花运砸中!”“没想到坐趟大巴还能有这好事!”“一见钟情感觉如何?”甚至还有人直接要求他“请客”。A先生先是震惊了,他仔细把姑娘的微博看了一遍,再仔细地回想了一番,然后他的内心崩溃了。

同事们纷纷向他靠拢过来,眼神中都带着瞄准了八卦的灼灼光芒。虽然七嘴八舌,谁也不说重点,但A先生还是十分体贴地开始了他的陈述。在他看来,这一切根本就不浪漫,也谈不上是什么惊喜。

没错,A先生是坐在3A号座位上。但是他的“斜对面”坐着谁,是不是戴着红围巾,甚至是不是个姑娘,他都完全没有印象了。因为打从他一上车,就急三火四地拿出手机,聚精会神地打开他最喜欢的卡牌游戏,开始了一番厮杀。没错,这的确是A先生生活里的重要爱好。他玩游戏的时候,往往聚精会神,人卡合一,对外界的事情一般都充耳不闻。按照他说,他是听见司机大声催促还有没有人下车时才回过神来,赶忙跳下车去,模样肯定十分狼狈,简直不堪回首。

听了这话,大家都觉得有些失望。本以为A先生跟那位姑娘之间多少会有些眼神上的交流,甚至是语言、肢体上的交流,就像偶像剧里的情节一样引人入胜。不料竟然是如此的枯燥乏味,甚至和姑娘的微博基调都不怎么匹配。有人提议A先生去联络一下那位姑娘,A先生断然拒绝了。他始终认为,这件事情更像一场玩笑或恶作剧,那位姑娘应该只是为了好玩,并非真正有意愿认识他。表达了这番看法后,A先生以为事情可以到此为止了,没有想到的是,一切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帮姑娘转发微博的一个网友曾经在A先生所在的部门做过短暂实习,对A先生的“暗红色格纹领带”很有印象。他没有直接联系A先生,而是侧面打听,问了其他人,很快得到了证实。而后姑娘也就顺理成章似的获得了A先生的微信号码,成功打了A先生一个措手不及。为了让事情尽早收尾,A先生还是通过了姑娘的好友申请。

姑娘自我介绍叫小妮,今年二十岁,是个外语专业的大学生。A先生今年已经二十七岁了,按照三年一个代沟理论,他觉得自己跟小妮简直是两代人。小妮很活泼,聊起天来也很大方。她非常直白地表示,自己看见A先生的那一刻,就感觉很兴奋,心里想“这就是我的菜”。没有在车上鼓起勇气搭讪让小妮后悔不已,所以才发了那条寻人的微博。

她对A先生说,这世界这么大,人又这么多,能够遇见一个“来电”的人太不容易了,要是不抓紧机会,说不定就会跟自己的天生一对彼此错过,从此凑合着过完一生。A先生觉得她这话说得很好,也很佩服她的直爽跟勇气。不过A先生还是要说,感情的事情不能太冲动,这种一面之缘就确定好感的,真的能靠得住吗?

A先生觉得小妮不够了解自己,针对爱情妄下定论。小妮却觉得A先生过于懦弱,根本不敢大胆地拥抱真爱。她提出跟A先生见面,四目相对,看看两个人到底来不来电。A先生把自己当作小妮的长辈,长辈拒绝这种莽撞但又十分真诚的邀约显然是不合适的。于是A先生同意了,他决定请小妮吃饭,还对小妮强调:“你可以带几个朋友一起过来。”以此来保证自己内心一片坦荡。

小妮欣然应允,当晚就发布新微博,说感谢大家的扩散,人已经找到了,目前正在联络中,有任何进展都会告诉大家。A先生感到有些尴尬,似乎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了。不过他还是要尊重小妮的做法。

那个周六的上午,他们在地铁站相见了。小妮还是戴着红围巾,扎马尾,笑嘻嘻的,一看就是挡不住的青春朝气。A先生为了突出年龄的差距,刻意穿得十分正式,西装领带一样不少。两人见面谈起话来,小妮又好奇又兴奋,对A先生问东问西。A先生只好讷讷地一一作答。他并不是很善于跟女孩打交道,这一点很快被小妮发现了,在她眼中这也成了A先生的优点。

两个人在餐厅坐下来,聊天吃饭,一切还都进行得顺利。幸亏小妮的热情,让气氛显得不那么尴尬。一餐饭吃完,小妮问A先生对自己感觉如何,A先生就明白,重头戏来了。

小妮当然是个非常优秀的姑娘,在A先生看来,她活泼可爱,没什么缺点。可是要说“来电”,那就是个复杂的问题了。A先生说:“我们才认识不久,彼此之间都不了解,谈这些太早了,太早了。”小妮有些失望,她说:“‘来电’就是一种感觉,什么了不了解啊,真麻烦。”

她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世界上真的有一眼万年、一见钟情吗?当然有。A先生所信奉的,是不能因为自己不太适应这种情感模式,就去否认它的存在。只是在他的爱情观念里,双方必须达到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才能产生感情。现在他不了解小妮,小妮也不了解他,所以他的答案不言而喻。

A先生问小妮:“你究竟是怎么就对我有好感了呢?”

小妮坦白地说:“当时我看你坐在车上,眼睛紧盯着手机屏幕,全神贯注的样子,好像正在处理着什么机密大事,实在太酷了。”

A先生苦笑了一声,把手机递过去,指着那个卡牌游戏的图标说:“这就是我当时处理的机密大事了。”

两个人从餐厅里走出来,都有些淡淡的。小妮的热情也被浇灭了,低着头不发一言。她原本以为A先生是个事业有成、精明能干的社会精英,谈起话来一定是滔滔不绝,对待女孩一定十分绅士。不料实际上的A先生话不多,有些害羞,不解风情,还痴迷于手机游戏!这可跟小妮内心的白马王子形象大相径庭。她还是年轻,再加上天然的个性,这种失落自然而然地摆在了脸上。A先生也不安慰她,两个人谁都不说话,很快就走到了地铁站。

“我想我还不如当时就在大巴上搭讪你来得好。”小妮说。

“总好过现在这样,绕过一大圈,做无用功,是吧?”A先生笑着说。他看得出来小妮的热情褪去了,自己反倒自然了许多。

小妮被他的坦诚逗笑了。她说A先生是个好人,但是跟她想象的不同,现在看来两个人还是很不合适的。A先生说小妮也是个好姑娘,只是想要提醒她,感情的事情不能操之过急,在没有了解的前提下就去搭讪,那也是有一定风险的。

他们在地铁站分别了。分别之前A先生对着小妮郑重道谢。他说能够受到一个女孩子的青睐实在是一项殊荣,尽管这份青睐现在褪去了,他还是非常感激。小妮听了这话有些不好意思,她对A先生说,自己不会失去一见钟情的勇气的,但她答应A先生,以后会更加慎重。

就这样,此次事件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有同事拿A先生打趣,说准保是他的魅力值不够,才把姑娘的好感一下子浇灭了。也有人问A先生,为什么不答应小妮跟她谈恋爱,小妮长得很漂亮,又不算吃亏。A先生撇撇嘴,说:“我怎么会做那样的事去耽误人家啊?那样我成什么人了?”

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小妮就跑来找A先生诉苦。原来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奇缘再次发生在了她身上,就在她从学校前往商场的地铁上,一个男孩子主动走过来询问她的电话号码,把她吓了好大一跳。

对方很诚恳,也很直接,说一见到小妮就忍不住对她产生了好感,必须跟她认识一下。小妮瞪大眼睛,充满戒备地说不用了不用了。然而对方不罢休,他不停向着小妮的方向靠近,同时一遍遍恳切地说着:“你放心,我不是坏人,我是XX大学的,我今年大四,我可以给你看我的学生证……”

然而小妮的内心只感到一阵恐慌,还没到站就急忙下了车,头也不敢回地扎进人群里跑远了。当天晚上,她忍不住把这件事发布到朋友圈里,不久后就接到一个师兄的电话。原来搭讪她的那个男孩子刚好是师兄的老乡,今天也把自己搭讪失败的经历发布在了朋友圈里。他跟小妮的状态一上一下,师兄对照着看,很快就看出了门道,于是哭笑不得地打电话想问个清楚。

师兄代替男孩子道歉,不过也说,他虽然是鲁莽了一点,可品行端正,可以信赖,再说这种坐一趟地铁就产生的好感,也很浪漫啊。言语间颇有些劝小妮跟那个男孩认识一下的意思。小妮立刻拒绝了,她说自己很不喜欢那种感觉,有些莫名其妙的,还有种被冒犯了的感觉,总之就是全无浪漫的气息,只是令人无语。

她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给A先生听,自己对A先生道歉,说是完全理解了A先生的感受。A先生倒是觉得没有那么夸张。他认真想了想,才把自己的思考结果说出口。他说:“美好的相识应该是建立在双方互有好感的前提下的,莽撞地、只顾一人感受地搭讪也好,网络寻人也好,都有可能给人带来困扰。而这样的困扰不仅不能带来感情的促进,还会让人尴尬,甚至产生厌恶。毕竟爱情讲求缘分,一见钟情哪有那么容易啊?究其根本还是该循序渐进,或者套用一句话来说,叫‘慢慢来,比较快’。”

小妮若有所思,很久都没有说出话来。

朋友把A先生的“奇遇”告诉我,问我对于“公共交通工具”上出现的一见钟情怎么看。我觉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因为的确见识过两个人同在火车的一节车厢,就在旅途里相爱,最后走进婚姻殿堂,开始幸福生活的例子。但最近好像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对他人产生好感,而后又在网络上寻人的事情倒是越来越多。不知道当事人们是否都有愉快浪漫的心路历程,只是我想这其间的风险系数确实不小,也确实有不少人受不了这种方式吧。

所幸的是,A先生也好,小妮也好,最终都能够平静下来,坦然说出那句“谢谢你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搭讪我”。而一见钟情能不能一蹴而就成就一段幸福感情,实在不容易评估。又或许应该回到A先生私下里跟朋友吐槽过的一句话:身边有那么多人,相处那么久,感情居然还比不上一个在车上只掠过几眼的陌生人?如果真那么好办,相亲大会早改在公交车上进行了。

这话逗笑了我们,可也让我们陷入思索。身边深深了解的人之中,是否真正有我们的心之所属?而街上迎面走来的陌生人,是否就是下一个我们要擦肩而过、终身错过的天生一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