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魏雅华时评精品选
6065600000006

第6章 时政卷(4)

山西煤矿安监局决定,超标准购置的办公楼由省局机关服务中心接管经营或整体拍卖。对超编制配备的4辆小汽车,已收回山西煤矿安监局,统一处理。

又据查,忻州煤矿安监局向10家国有煤矿企业筹借了209万元基建款。

读了这样的新闻,直让人头皮发炸,老鼠成了猫的债权人,那还能指望猫来捉老鼠吗?

老鼠是这个地球上生存能力最强、繁殖速度最快的物种之一,老鼠之所以未能统治地球,是因为天敌猫的存在。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把袖珍型的老虎:猫,奉作“镇宅之神”的原因。

让我们再来看看,在老鼠成了猫的债权人之后,在忻州都发生了些什么?

近两年,每年都有特大煤矿安全事故发生在忻州。

2005年7月2日14时20分,忻州市宁武县阳方口镇贾家堡煤矿接替井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造成36人死亡,11人受伤。事故发生后,矿主和有关部门瞒报事故死亡人数,转移藏匿遇难者尸体。

2005年10月31日16时50分,忻州市原平市长梁沟镇坟合峁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5人死亡,1人受伤。

2006年11月5日11时45分,大同煤矿集团轩岗煤电公司焦家寨矿(地处忻州市原平县境内)发生瓦斯爆炸事故,47名被困矿工全部遇难。

读来让人触目惊心:猫成了老鼠的保镳。

可怕的还不仅仅是忻州煤矿安监局,该局刘副局长很委屈地说,我们的办公楼只比朔州的煤矿安全监察局办公楼大一点儿,全省11市除运城外,我们的办公条件算是最差的。

可见与老鼠联姻的不光是一个忻州煤矿安监局。

当中国位居第一的产煤大省,出现这样的成群成批的煤矿安全监察局的时候,这些情况的出现,便顺理成章了:

目前,我国约有2万个煤矿,其中1.6万个是乡镇煤矿,由个人承包经营的煤矿超过了中国煤矿总数的90%。每年煤矿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中,乡镇煤矿占70%,而重大或特大事故占80%。全国煤矿企业每年因矿难事故死亡人数超过了6000人。

也许有人会说,采煤是高危行业,死人是难免的。

可2005年,美国产煤近10亿吨,(中国2005年产煤20多亿吨,占全球煤炭产量的1/2),但美国煤矿安全事故中总共只死亡了27人。连续3年以来,美国煤矿安全事故的死亡人数都低于30人,每百万吨煤死亡人数在0.03以下。

中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是美国的100多倍,是印度的13倍,是全世界煤矿死亡事故总数的3倍。这是中国人自己的官方统计数字,对此,国外的统计数字是3万人,是这个官方统计数字的5倍。

在这些为虎作伥的煤矿安全监察局的庇护下,如此之高煤矿采煤业百万吨死亡率,既正常又平常。由这样的煤矿安全监察局执法,什么样的煤矿安全监察都白搭,都等于零。残酷的、带血的煤的现实,只会愈演愈烈。

还有,猫向老鼠借钱的,也不光是煤矿安监局。此种物种异化也不仅是只发生在山西。

2006年6月29日,西安市药监局长安分局开业庆典,局长张公民主持召开党组会,决定在分局所辖范围内,以通知参加揭牌仪式的名义收取赞助费,共计收取31家医药单位共17400元礼金及礼品。

你还能指望这样的药监局来监管当地的医药市场吗?还有,中国到处都有环保局向排污企业收取保护费的事情发生,排污企业越多,环保局越富。你能指望这样的环保局来治污吗?

我们该普查一次,到底还有哪些猫,借了老鼠钱。猫到底欠了老鼠多少钱。我们该好好儿地查一查,猫对老鼠的统治力是怎样被颠覆的?否则,鼠疫的疫情爆发,随时都会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该出台个“猫向老鼠借钱”的“司法解释”了:索贿。否则,《猫成了老鼠的奶妈》这个故事的新版本,还会层出不穷。

(《今日中国论坛》 2007年05期)

联网核查公民身份:反贪杀手锏

7月26日,在中国人民银行和公安部联合举行的“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建成运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说,这个系统由人民银行信息转接系统和公安部信息共享系统两个核心系统组成,主要具有对个人身份信息进行单笔核对、批量核对、日志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为各银行机构提供一周7天、每天12小时的联网核查服务。

也许,许多人时至今日都不曾意识到,7月27日这一天的中国发生了什么。被许多媒体和网站都报道转载了的这条新闻的意义,有多么重大。因为那天发布的重大新闻实在太多。而在此新闻发布后,也未见多少评论。真可谓“波澜不惊”。

不是谁都能读懂这条新闻。

我相信,在读这条新闻时,一定有人两眼发黑,满天金星,痛感天塌下来了。其中肯定有大权在握的政府官员,不乏尚未浮出水面的陈良宇之类。

2007年开年,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与CCTV联手在网上曾有过一个调查:“2007年中国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是什么?”这个有数百万公众参予的调查结果显示,位列第一的是反腐败。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将给中国带来的,恰恰是一场竭泽而渔式的肃贪打黑行动,这张恢恢天网将从银行收网。

中国式的“银行账户实名制”,这座盖了一半的半边楼,在经过了长达7年的风风雨雨之后,随着“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终于不再是半边楼了。

为什么说中国式的“银行账户实名制”是座盖了一半的“半边楼”?

大家是否记得,2000年4月1日中国式的“存款实名制”开始实行时,政策规定,只对2000年4月1日以后新开户的储户,实行存款实名制?我们能不问一声:为什么不对2000年4月1日前设立的账户,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是一种妥协吗?为什么网开一面,又对谁网开一面?有多少贪官污吏因为此条规定,而成了漏网之鱼?我们说得清楚吗?有多少贪官污吏因为此条规定,而长长地出了口气,抹抹头上的汗说,虚惊一场,有惊无险哪。

韩国是在1993年实行“金融实名制”的,(不仅是“银行账户实名制”)比中国早了7年,当时的韩国总统金泳三把金融实名制作为经济与社会改革的首选项目,于当年8月12日宣布实行。该制度规定,自颁布之日起,凡没有进行实名确认的任何金融资产不能提取;过去没有按实名开户的金融财产,必须在两个月内转为实名。韩国的金融实名制比中国的存款实名制要彻底得多。“金融实名制”实行一个月后,包括韩国大法院院长在内的一大批高官先后辞职,反腐败取得了惊人的战绩。金大中继任总统之后,继续推行了这一制度,并授权金融监督委员会在对银行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假名、借名账户时,无论数量多少,可在三年之内进行追查,除交罚金外,还要追究法律责任。超过三年无人认领的假名、借名账户一律上缴国库。“金融实名制”对韩国的社会经济和反腐倡廉、政治清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比一下韩国的“金融实名制”与中国的“存款实名制”,你就会明白,我们为什么说,中国的“存款实名制”实际上只是残缺不全的“半边楼”。

实行完整的、彻底的“金融实名制”,那将是一次对贪官污吏们的竭泽而渔,我们真不知道会有数量多少和什么级别的贪官污吏会浮出水面,而且浮出水面还不仅仅是贪官污吏,还有数量更为惊人的家贼硕鼠。

“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的投入运行,向完整的、彻底的“金融实名制”,迈出了最重要的一大步,让中国离“金融实名制”己非常非常接近。这又给了我们一个对贪官污吏的竭泽而渔的战机,中国是不会放过这个歼灭战的最佳战机的。

(《证券时报》 2007年7月31日)

靠写时评吃饭,早饿死了

魏雅华

我也没想到,我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时评《低稿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能掀起如此之大的一场轩然大波,不仅会在网上疯传,在报刊上转载,跟帖如雨,而且去年9月发表的文章,至今还在发酵,一浪高过一浪。

常有人问我,你在报上发表一篇时评能挣多少钱?我的回答是,靠写时评吃饭,我早饿死了。这叫实话实说。

这几年新兴起的各大报的时评版很火,因为这是老百姓的声音,草根们的声音,或是社会精英们的声音。它不同于报纸的社论,报纸的社论是官方的声音。官方的声音从建国以来,一直统治着主流媒体。而时评常常代表的是老百姓的利益。它是政府与老百姓互动交流对话的一个平台,所以它会风起云涌。它代表着中国的文明和进步。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对时评版重视的程度,还标志着一家报纸开放进步的程度。关系着一家报纸的发行量和影响力。

现在,政府每出台一项新政,总想听听老百姓的声音,草根们的声音,社会精英们的声音。这当然是一种进步。政府可以避免犯很多错误,而政府每犯下的一个错误,都会使我们的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写时评很难很难。它不同于别的文章。

第一,时评作者必须摸准社会的脉搏,这他才能清楚他该写什么。时评有极强的时效,是易碎品,如果三天不能见报,便进垃圾箱了。第二,时评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文章,所以几乎每一篇时评,都要占有一大堆数据,而且一个数据都不能出错。一篇一千字的时评常需要几十个数据的支撑,它是这间房子的支柱。而搜集和核对这些数据,会耗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许多数据还得到国外的网站上去找。常常会因为一个数据查不实,拿不准而废弃一篇文章的。所以写一篇时评常常要好几天时间。

可一篇时评的稿费仅仅一百元上下。这还是国家级、省市级的大报,年收入数亿元的出版集团的稿酬标准。

让我们来算一笔账,如果一个时评作者一个月能发30篇时评,月收入也才3000元上下。和一个在工地上干活的农民工差不多。一个井下采煤工说,我一个月还挣9000多呢。

而且,中国有一个月能发30篇的时评作者吗?我可以断定,一个都没有。一是写不出来,谁都不可能有如此之高的产量。一只鸡一个月都下不了30个蛋。二是时评版也没有那么大的发稿量。大多数的、非常优秀的时评作者,一个月也就是能发个三五篇,如果他一个月能稳定地发个三五篇时评,他己经是大牌的时评作家了。

您说,靠写时评吃饭,是不是早饿死了?

那么是因为时评稿件不值钱吗?如果时评稿件真的不值钱,那么饿死活该,我们无话可说。

并非如此。

我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时评,发表的当天,便有几十家网站转载,三天之内,转载的报纸和网站能查到的便有一百四五十家,风糜全中国。常常如此。如果他们都能按国家版权局的规定付酬,您可以算一算,一篇时评,能值多少钱。就是按1999年的低得可怜的稿酬标准,一篇时评,也能值好几万元。

网站转载要不要付酬?这一点国家版权局有明确的规定,必须付酬。不付酬是违法的,国务院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有明确的规定,必须付酬。在这一点上,不存在法律空白。仅仅是无人监管,所以这条规定,形同虚设。

网站会说,我的网站不是商业网站,是免费开放的。所以不付费。

满嘴的胡说八道!

中国没有一个网站不刊登广告,中国的大型门户网站哪一个不是日进斗金?他们比中国的大报大刊出版集团还赚钱。他们个个都是中国的超级大富豪。

可他们凭什么赢利,没有海量的新闻及评论,谁还去看他们的网站?他们的网站能存活一天吗?不仅如此,他们不仅以侵权的办法,将无偿拿来的沾满时评作者们血汗的稿件据为己有,声明这是他们的版权,不得擅自下载或镜像。我们对此又该作何评论?

在美国,全国发行的报刊的稿费标准,每千字的稿费在750到2000美元之间。折合成人民币,每千字的稿费为4800元到12800元。欧洲的报刊,每千字稿酬大多为四五百欧元,按1人民币元=0.1137欧元的汇率计算,每千字的稿费为五六千元。

在美国或欧盟国家,一个时评作者,每个月只要在国家或省市级大报上发一篇时评,就能让一家人活得很滋润。这才是物有所值。

我们的时评作者,帮助国家治国平天下的时评作者,只希望能别饿死。成吗?

《中国青年报》(2012年3月29日02版)

给缺德派以话语权

最近,有件事在各大媒体上到处流传,被传为美谈。那就是深圳市市长于幼军接见网上文章《深圳,你被谁抛弃?》的作者“我为伊狂”一事,并与作者促膝谈心,读了有关此事的报道,的确让人心绪难平,感慨万端。

此文的主要观点很可能有些偏颇,并不一定是篇充满了真知灼见的文章,于幼军市长对此文的主要观点也并不都苟同,且此文中对深圳的许多重大政策缺陷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火力之猛、观点之激烈,使其文只能在网上发表。

可我们不要忘记这件事:中国有5000万互联网用户,数量之多、互动性之强使所有报纸媒体相形见绌。

市长与该文的作者之间的对话,让人读来感动万分。真有点“感动中国”的味道。市长对该文中那种盛世危言的情结表示赞赏,并对作者自揭疮疤,言谈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危机感表示欣赏,而且文中的确有许多发人深省的东西,让人觉得这种接见绝非作秀,而是充满真诚。

此事让人想起的是,中国的言论历来就有“歌德”与“缺德”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