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不倒翁
6081700000007

第7章

谜底终于揭开了,上级局长带组织部人到公司召开大会,宣布公司新总经理叫路一首,原是局的组织处长。局长在大会上说,老苏曾在公司总经理任上很辛苦,也做了不少工作,现在本着干部交流的原则,另行分配工作,具体到哪去没说。当然一听就是干部任免上的通用辞令,老苏没犯错,无非没得到欣赏,不能降职或免职,另安排一有职无权的角色罢了,让人也说不出什么。

人们议论纷纷:“路一首是一个政工人员能当好总经理吗?”“哎,别小看,他可是局长的大红人,上面有根。老苏吃亏就在没靠山,还老顶撞上头。”“也别说,也许他真能露一手呢。”从人们议论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对路总经理的能力表示怀疑。

李想心里没底,路总经理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要知道今后办公室工作的主要对象就是他,自己接触最多的人也是他,为此李想心中也揣揣不安的。

路总经理来了,40多岁,个子不矮,也不特高,样子不胖也不瘦,留着分头,大眼睛挺精神,长得倒挺排场,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只是满嘴山西口音,有人听着费劲儿,李想曾在山西生活了20多年,听着倒有点亲切感。上级对公司领导班子还进行了调整,赵副总带队到国外承建一项工程,办公室小陈跟着去了,几年后他们从国外回来就没再回公司,调外单位了。新提拔了两位副总经理,一个管生产,一个管后勤。李副总想当总经理的梦想彻底破灭了,看来上级还是了解他的情况的,文化低、年龄大,品德也欠佳,如何能做得总经理,他应该早有自知之明的。他负责的立交桥工程完工了,接手了赵副总负责水厂工程。李副总本来想让李想一块去水厂工地伺候他,李想就怕跟他去,吴习也不想让李想去,说办公室缺人手,抽不开,李副总只得自己从下面找了个伺候他的人。办公室也来了位新人,叫孙周,40多岁,原是在出国办的,听说与别人闹不到一块,调办公室打杂。

老苏与路总经理简单交接了一下,就回家待命等分配工作,一等就俩月,其间,办公室人员凑钱买了块玻璃镜框,里面画有迎风鼓帆的帆船,还有大展宏图的题字,由周明背着,一起送到老苏家,表达对苏总的留恋之情及对他今后的企望,这当然要悄悄行动,背着新来的路总了。后来老苏被安排到另一平级单位做党委书记,又工作了10年直至退休,虽然没展什么宏图,但也没再倒霉。

老苏走后,路总与别人说:老苏给我留下了两千万元的债务。言外之意就是老苏在时经营不善,可内情人知道老苏虽留下两千万债务但还留下三千万的债权,而且企业不亏损。老苏为企业正常经营曾制止乱花钱,得罪过不少人。路总经理只提债务不提债权有个人想法,国有企业换领导,后任否定前任,为自己今后做铺垫是常有的事儿。

路总经理开始听各部门的汇报了,叫部门负责人单独分别向他汇报,并让吴习给安排顺序,这是一个初步了解情况的方法,既得到一些公司基本信息,也熟悉各部门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吴习汇报完后对李想说:“我汇报时这路总经常打断我的话,搞得我怪紧张的。”李想说:“他问你办公室要为他做什么了吗?”吴习道:“问了,我说办公室是参政不议政,献策不决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李想心想这是我前些日子从一本书上看到的又跟吴习说的,她现在倒用上了。与吴习一起工作半年多了,李想对她有了初步看法,她人爽快,没害人之心,但却过多考虑自己,可能家务事多,顾不上学习,知识面不够广泛,表现在工作水平不够高,在处理问题、观察事物上显得凌乱,条理不清晰,有的领导对她工作不是十分满意。李想又问:“那路总提了什么要求吗?”“说了,他要办公室的人做他的心腹,当他的耳目、参谋。”李想想这路总经理不愧是搞政工出身,一来就叫办公室搞人的工作,做情报信息的收集。他是对吴习的回答不够满意,但究竟他的脾气秉性是怎样呢,还要慢慢了解,自己依然要冷静观察,不露声色,牢记过去吃亏的教训。路总经理也来办公室坐过两次,大家对他倒毕恭毕敬,但话语不多,究竟需要互相了解嘛。路也向大家发表了讲话,大意是要办公室人员当他的耳目,做他的参谋等等。李想觉得这就是要暗地要大家向他打小报告,也像对自己说的。他最厌恶一些小人向领导打黑报告,在山西时就吃过这样暗箭的亏,所以对他人、对领导一直是提防着、隔离着,暗中保护着自己,这大概是“文革”带来的后遗症。

8

路总经理主持的第一次领导班子会议是讨论是否参与南方一个小城市的一项道路工程问题,李想参加并做记录。

公司以前也到外埠承建过两项水厂工程,但都在北方,结果是一个工程完成的还可以,另一个工程因资金问题却半途停工,至今还悬着呢。那时还不讲投标,这两个工程都是经人介绍的。这次南方城市工程是修建快速路,也是经人推荐介绍的。修快速路不是公司的强项,事先路总经理也派人去考察过了。当时南方的经济改革发展迅猛,私人企业出现了不少,有人说那里已不是社会主义了,当然这是一些不理解南方改革人的看法。正因为工程在南方,北方的人还没完全了解南方的改革形势,又是修快速路,公司过去没干过,引起了领导班子的不同意见。会议室里,领导们展开了讨论,李副总经理首先发言:“我觉得这个工程不能接,南方人不好打交道,那儿尽是私人企业,个体经济,跟他们打交道要吃亏,再说离北京太远不好管理。”他的发言立刻得到他的嫡系材料科副科长的赞同:“李总说得对,我去考察看见修路的建材都是私人供,一小车一小车的拉,一小船一小船的送,一看实力就不行,人家国家大单位用都是大卡车拉送,私人的不保险那。”反对的人说完,吴老总发言了:“我认为南方可以去,那儿改革开放得快,市场前景广阔,私人企业基本都是守法的,虽然运输工具小些,但材料价格相对便宜,国有企业有时还竞争不过他们呢。”各说各有理,不排除平时工作时产生的矛盾在此时的表露。李想记录着他们的发言,发现领导们的意见虽然不同,但发言还是有条理,有根据,比较认真,没有以前开会时的争吵、赌气,会风似乎改变了一些,为什么呢?噢,对了,路总经理新来,他们也要在新领导面前表现一番,别显得那么没水平。另外都听说路一首是上面的红人,有人给他撑腰,还是不得罪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