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古拉山不会忘记
6082900000004

第4章 写在青藏铁路零公里处——青藏铁路纪行之三

青藏铁路的零公里,位于西宁西站上行线进站预告信号灯外侧、兰(州)青(海)铁路188公里处。

此刻,我们站在青藏铁路与兰青铁路的接轨点上。

高原春天暖洋洋的太阳,普照着大地。举眼望去,往东是兰青铁路,往西就是举世闻名的青藏铁路。

1958年9月,青藏高原上一个平常的日子。一群没有任何标志的队伍,在这里默默地挖下青藏铁路开工的第一锹土。没有欢呼,没有隆重的仪式,所有的一切都是在静悄悄中进行。

当时,青藏铁路属于军事保密工程。所有参加施工的人员,都是从各铁路单位,经过层层严格政审选拔上来的,有关工程的各种情况,对外界更是严格封锁消息。为了保密,连开工仪式都没有举行。

记者专程采访了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勘测设计者之一、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原总工程师曹汝贞老人。

曹汝贞是踏勘青藏铁路的第一人。他今年80有余,在高原上工作生活了近60年。虽然高原的风沙,在他脸上打下了道道烙印,但他谈话的思路仍十分敏捷。他回忆说,当年慕生忠将军率人修建青藏公路,向党中央汇报时,中央领导说:“能修公路,就能修铁路,让铁道部派人进藏考察。”

1955年10月,曹汝贞受命带领3名铁路技术人员,开着一辆吉普车,跟随慕生忠将军,风餐露宿,历经3个月才走到拉萨,完成了青藏铁路的首次踏勘,第一次把中国铁路人的足迹,印在了世界的屋脊上。

曹汝贞参加了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勘测设计和施工的全过程。

他回忆起青藏铁路最初开工的岁月,仍是那样激动。他说,当时的修路条件和现在简直没法比,非常简陋,没有什么机械,基本上全靠洋镐铁锹、人抬肩挑,打人海战术。但大家的施工热情很高,劲头十足,为了赶工程进度,一天加班加点施工10多个小时,是常有的事,但很少听到有人叫苦叫累。许多职工在施工中碰伤了脚,擦破了手,到救护站简单包扎一下,就又走上工地。干部们更是以身作则,和职工并肩奋战,在工地上,你分不清谁是干部,谁是工人。

曹老听说记者是铁道兵出身,更是热情。他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从头到尾我都参加了,和你们铁道兵许多同志都很熟悉,一道工作过。我最佩服的是你们铁道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作风。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中,哈尔盖至格尔木653公里,海拔最高、最艰苦的路段,就是你们铁道兵修的。你们铁道兵是建设青藏铁路的功臣。”

听了曹老的话,记者的心头,禁不住涌起一股亲情、一股热流、一种说不出的怀念和感动。

曹老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多年了,但他一直关心着青藏铁路的建设。当他听到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上马的消息,激动地连续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他把自己多年在高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技术人员。

当他了解到我们从西宁到拉萨,对青藏铁路一期和即将开工的二期工程进行全程采访,很是赞赏,鼓励说:

“应该去,应该去。沿线有许多值得你们报道的东西。让更多的人了解青藏铁路,了解修建青藏铁路所经历的艰难历程,这对筑路人是一种鼓励,对后人是一种教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记者把曹老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

本来说好只采访10分钟,不觉间延续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看到曹老年事已高,不便多打扰,起身告辞。

临别时,曹老再次说:“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建成后,别忘了告诉我一声。如果我身体允许的话,也要坐火车再到拉萨看看。”话语里充满了深情和企盼。

此刻,我们站在青藏铁路的零公里处,又情不自禁地想起曹老,想起他鼓励的话语,眼前又浮现出他那盼望青藏铁路早一天通到拉萨急切而又深情的目光。

我们想,当年最初参加青藏铁路施工的人们,他们中间的许多人,也许看不到铁路通到拉萨那个欢乐的时刻。随着岁月的流逝,今后,也许没有多少人会记起他们的名字,但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青藏高原不会忘记!

我们在青藏铁路的零公里处停留了许久,一列列西去的旅客列车,从身旁隆隆开过。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看到人们乘着火车,带着欢乐,带着笑语,去青海湖鸟岛、日月山、格尔木等风景胜地游览观光。禁不住想到,等到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后,那时,“世界屋脊”不再遥远,人们将乘着舒适、快捷、经济的现代化列车,到“世界屋脊”考察、观光。

这一天的到来,不会远了!

2001年5月1日于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