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古拉山不会忘记
6082900000005

第5章 岳家村工区访战友——青藏铁路纪行之四

5月3日,我们从早上9点,一直苦苦等到下午1点,张生林才在他家那个风沙撕咬的大门口出现。

我们这次沿青藏铁路全线采访,路途远,时间紧,任务重,把大半天宝贵的时间花在张生林身上,完全是被他的感人事迹所打动。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建成后,因工作需要,有近百名铁道兵官兵留在了青藏线,继续为建设祖国的大西北贡献力量。

张生林就是他们其中一个突出的代表。

张生林,1974年12月入伍,在原铁道兵十师四十七团服役,曾历任战士、班长、副排长。部队时期,他积极上进,工作出色,先后17次立功受奖,至今在他家的墙上,还挂着一张他1977年荣立三等功的荣誉证书。

1980年,张生林复员后,被分配在西宁铁路分局工作,先后当过炊事员、巡道员、养路工,现在是青藏铁路岳家村工区工长。

到地方工作20年来,张生林始终保持着铁道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作风,干一行爱一行。他当炊事员,千方百计调剂大家的生活,尽力让大家吃好喝好,得到职工们的赞扬;他当巡道工和养路工,任劳任怨,对工作认真负责,所管辖的铁路区段,从没发生过事故;他当工区工长,严格管理,言传身教,任工长7年来,先后为段里培养输送了6名合格的工长。因他工作成绩显著,先后被西宁铁路分局授予“先进生产者”、“高原铁路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

张生林还把部队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的好传统带到了地方。他老家在青海门源县农村,家庭人口多,经济负担重;他自己的两个女儿也正在上学,爱人是中学教员,工资不高,日子过得很紧张。我们在他家里看到,最时髦的家电,是一台旧北京牌电视机和一台供孩子学英语的收录机。但工友们不论谁有困难,他都热情去帮助。工友贾安结婚没钱,他拿出1500元,使贾安成了家;工友王占全家里遭水灾,房屋倒塌,他拿出3000元,帮其建新房……到地方工作20年来,他先后多次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工友慷慨解囊,排忧解难,帮助其度过危机。

命运,对张生林可以说是很不公平的。1977年,他在部队工作出色,作为干部苗子进教导队培训,后又选拔到湖南长沙铁道兵学院进修。回来后,就在组织上准备提升他为军官时,一次,他在关角山隧道施工中,为抢救战友,被塌下的石头砸断右胳膊和左腿,使他失去了提干的机会,错过了一次改变人生命运的重大机遇。

回忆起军旅时期的生活,张生林是那样激动、那样向往。他动情地说:

“五年的铁道兵生活,是我人生的一段难忘的岁月、一段成长的经历。它不但使我增长了知识和才干,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人生前进的动力,使我懂得了人生的价值,懂得了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去生活。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遇到不如意、心情不愉快的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常常想起那些为建设青藏铁路献身的战友们。与他们相比,我所遇到的困难、所受到的挫,折算得了什么。我立刻就振作起来,浑身充满了信心和力量,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能把我阻挡。我就一心扑在工作上,尽力尽责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干好,把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完成好。”

每年的清明节,张生林都要到天峻县烈士陵园,给为修建青藏铁路牺牲的铁道兵战友扫墓。他一遍遍呼唤着战友的名字,把点燃的烟和酒,敬献在一个个战友的墓前。

20年来,他从没间断过。

一位香港女记者,在西宁铁路分局采访时,听到张生林的事迹后,很是感动。1998年清明,她特地从香港赶到青海,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随张生林一起到海拔3200米的天峻县烈士陵园扫墓。她把张生林扫墓的过程,全部用相机拍了下来,夹了厚厚的一本影集,送给张生林留作纪念。

在张生林家里,我们看到了这本影集,那照片中张生林为战友扫墓的情景,催人泪下。

我们还有好长的路途要走,时间不允许我们再多作停留。分别时,张生林用他那满是老茧的大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深情地说:

“回去后,看到老首长和战友们,请代我向他们问好。告诉他们,部队的教育和光荣传统,我张生林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永远会牢牢记在心里。在工作上,也请首长和战友们放心,我会尽职尽责尽努力干好的,为铁道兵争光,绝不给铁道兵丢脸!”

我们已经走出好远了,回头还看见张生林站在他家门外的高坡上,在向我们招手。不觉间,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2001年5月3日于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