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古拉山不会忘记
6082900000009

第9章 “广阔的世界”德令哈——青藏铁路纪行之八

告别关角山,翻过柏树山,天地突然在我们的眼前展开,远处的荒原上,出现一座高楼林立、绿树掩映的城市。她,就是青海省海西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德令哈市。

德令哈,是蒙族的称谓,意为“广阔的世界”。1958年设县。

1974年,当铁道兵修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开进德令哈时,这里只有人民路和青新路一条半街道,几百户人家。白天市区冷冷清清,夜里风沙扑打着几盏昏灯。说是县城,其规模不如内地的一个小镇。

自从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通车后,为德令哈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1988年由县改市,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

德令哈市委书记李中泽向记者介绍说:“过去没有铁路时,我们德令哈的生活、投资等各方面环境都差,外面的人吸引不进来,本地的人留不住。通了铁路后,面貌大大改观,‘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德令哈市的人口,由通铁路前的不足两万人,很快发展到现在的7万人,这还不包括每年在德令哈做生意的3万流动人口。”

谈到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开通运营后,给德令哈市带来的好处,李书记扳着手指说:铁路修通前,全德令哈市只有一家百货商店和一家五金商店,现在全市公家和私人的各种商业网点就达580多家。未通铁路前,交通运输不便,经济发展不起来,就拿市政建设和居民住房来说,全市只有政府和银行两座两层楼房,大多数市民住土坯房、地窝棚;现在全市建有近百座高楼,而且一座比一座盖得漂亮,大多数市民也都住上了楼房。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比通铁路前大大提高了。过去冬春两季,当地人只能吃土豆和白菜“老两样”;现在铁路运输方便,内地的各种新鲜蔬菜都运了进来。

他自豪地说:“现在兰州、西宁人吃什么,我们大都也能吃到,生活水平比内地差不了多少。”

谈到铁路对德令哈市经济发展的拉动,李书记更是兴奋,他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的开通,使德令哈地区的工业从无到有,先后建起了纯碱厂、石棉厂、水泥厂、石英熔炼厂等企业,仅私营企业就有40多家。全市的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

记者在德令哈市2000年工作总结中看到,2000年全市的国民生产总值是2.76亿元,比铁路开通前1983年翻了3番。同时,他们还以铁路为依托,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开辟可鲁可湖、怀头他拉乡岩画、托素湖外星人遗址等旅游专线,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德令哈旅游观光。

说到这儿,李中泽书记动情地说:“铁路不但拉动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方式,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文明。”

德令哈火车站蒋和平书记和副站长赵瑞告诉我们这样一组数字:2000年德令哈车站发送旅客17万人次,这还不包括到达的人次;货物进出量达近百万吨。著名的茫崖石棉,就是通过德令哈车站,发往全国各地和新加坡、伊朗、韩国、马来西亚、印度、日本等国的。

漫步在繁华的德令哈市街头,记者禁不住想起了一件往事——

那是1981年,修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时,记者送退伍老兵路过德令哈。肚子饿了,满街找餐馆,全城只有3家餐馆,其中两家没到中午12点就关门了,原因是一天定量的饭菜卖完了。好不容易找到最后一家餐馆,不卖炒菜,只有羊汤面片。没办法,记者将就吃了一碗面片,起身时不小心,崭新的军裤屁股上,被凳子上露出的钉子,挂了一个大三角口,别提有多狼狈了。

今天,我们在德令哈市区看到,临街各种商店、饭店林立,各种商品和小吃应有尽有。据市政府2000年报公布,全德令哈市现有国有和个体工商业户达1619家。

铁路的拉动,使德令哈市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过去一条半街的基础上,又投资修建了光明路、昆仑路、迎宾路、团结路、文化路等街道。全市通讯实现程控化,水、电配套,工业、商业、文化、娱乐服务业齐全。城市规划大区整齐,小区合理,科学分布,井然有序,已具备现代化城市的雏形。

铁路,拉动了德令哈的经济发展;铁路,使德令哈走向了广阔的世界。

2001年5月7日于德令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