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故事从头读到尾
6098400000047

第47章 另类英雄的启示(4)

韩信对张耳说:“赵军占据了有利地势,如不见我大将旗鼓,只是看见这一小股军队,是一定不肯应战的。”于是,令人竖起大将旗鼓,杀向井陉关口。陈余见韩信亲自领兵出战,一声令下,赵军营垒大开,数倍于汉军的赵军蜂拥而出,井陉关前顿时变成了血肉横飞的屠场,两军混战到一起。混战多时,两军各有死伤,很难分出胜负。显然,如果再打下去,对汉军是十分不利的。韩信也正是利用了敌军的这种心理,诱其出关。他见时机已到,命令汉军丢弃旗鼓、兵器,缓缓后退。赵军见汉军兵败后退,衣甲器杖丢得各处都是,纷纷争抢,以战后请功求赏。陈余立于军营高处,注视着战场上的变化。他确信韩信此次是真败,于是下令:活捉韩信、张耳者重赏。这样一来,负责守营的赵军将士,看到别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战功,不禁心动,也冲出来抢夺汉军所抛弃的物品。一时间赵军营门大开,竟无人防守。先前韩信派出的两千骑兵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占领了赵军大营,插上了汉军大旗。

也就在此时,韩信、张耳已引军退入背水阵中。陈余见到这种情形,以为韩信已经没有退路,而自己无后顾之忧,完全可以凭借优势兵力来打败汉军,于是,他下令破阵。此时,汉军的形势的确是非常危急的,前有数倍于己的敌军,后有泜水,显然陷入了绝境。如果不打败敌人,只有死路一条。正当汉军不知所措的时候,韩信翻身上马,用剑直指蜂拥而至的赵军,大声对众将士道:“我们后退只有死路一条,只有杀败赵军,才有生路,况且赵军的关隘已经被我们拿下,他们的军心已经乱了。”于是,汉军个个拼死向前,至死不退。这时,天已近午,陈余见一时难破汉军,便下令收军。他认为占有主动权,不必与汉军硬拼,完全可以消耗汉军的锐气,于是退兵,待午饭后再同汉军厮杀。

然而,当赵军退临井陉时,忽见营中插满了汉旗,顿时人心惶惶。这时,后面追兵已到,前面汉军也已杀出,赵军顿时大乱,四处逃散。陈余想控制住混乱局面,然而虽连斩数人,仍难奏效,只得随败兵退到泜水岸边,被张苍率汉兵围住,被杀于乱军之中。不久,赵王歇也被汉军俘虏。

韩信平定赵国后,开始思索如何破齐。韩信深知,齐相田横贤德、有威望,很善于统领部下,能使人拼死效命,而且已调二十万大军驻守历下。韩信最善于以弱克强,所以,此次伐齐抱定了必胜的决心。不过,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齐王愿意与汉王合兵一处,共灭项羽。原来,在韩信准备伐齐之前,郦食其向刘邦请命,说服了齐王归汉。

由于齐王同意与刘邦共灭项羽,所以齐王与韩信由敌对的双方变成了盟友。不过,韩信手下谋士蒯通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此时正是进兵的时机。当然,韩信作为一个战略家也认识到了灭齐的重要:一是历下是兵家必争之地,必须夺取;二是趁此灭齐正是良机,毕竟齐国强大,日后不容易攻破。至于齐汉之间达成的合约,这倒不必担心,因为兵不厌诈,毁约也不过分。于是,韩信决定利用和约造成的假象麻痹齐军,然后奇袭破齐。韩信下令:全军乘夜色掩护渡河,灌婴率领骑兵为先锋,绕过齐军驻防的平原县城,昼夜兼程,直扑历下齐军大营,杀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初冬的寒风令人心烦,历下齐军听说要与汉军共击项羽,丝毫没有防备。灌婴所率的汉军骑兵如狂风暴雨,突入齐军大营,大部分齐军还没有醒过来就成了刀下之鬼。齐军主帅华毋伤仓促间组建了一支骑兵一路东逃,灌婴紧紧追赶。华毋伤逃至中途,被灌婴的骑兵赶上,他和他的46位将佐全部成了俘虏。

韩信攻下历下,彻底改变了整个战场的形势,韩信此时南下可以进取彭城,西进可以与刘邦会师,共同夹击项羽。也就是说,项羽的后方与侧翼,全在韩信的掌握之中。两百多年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这样评价这场战争:“韩信破历下以开基。”(《后汉书·耿弇传》)这绝非虚语,项羽纵然神勇,也惧怕背有利刃。

韩信一鼓作气,长驱直入,驱兵直取齐都临淄,几乎兵不血刃就攻破了临淄。田氏三兄弟似乎意识到了,眼前的韩信要比那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更可怕。

韩信大破齐军,令项羽震惊不已。这时齐王田广派人联系项羽,想与项羽联手共破韩信。项羽自然高兴,派谁去合适呢?项羽苦苦思索,最后决定派龙且前往。龙且是项羽手下能征惯战的骁将,而且有过辉煌的战绩:巨鹿之战、击英布、破彭越。尤其是他麾下有一支楼烦骑兵,更是锐不可当。龙且领命后,率领二十万大军东下与田广合兵一处共同击杀韩信。韩信得知龙且领兵前来,不敢怠慢。

大战前夜,韩信挑选几位精于骑射的将士陪同,悄悄勘察战场地势,经过几天的反复思索和论证,决定偷偷在上游截断潍水,引诱龙且过河,然后半渡击之。计策定好之后,韩信分头布置,各路将官领命而去。几天工夫,一切准备就绪,韩信成竹在胸,一声令下,擂鼓进军。对岸的龙且根本就没有把韩信放在眼里,认为汉军连续作战,已是强弩之末,于是下令开营迎战。

龙且带领楼烦骑兵一马当先,走在最前面,其他楚将也一拥而出向汉军杀来。汉军稍作抵抗就全线溃败,龙且以为韩信真的败了,令楚军紧紧追赶,扬言要活捉韩信。汉军退回到潍水西岸,龙且见潍水已基本干涸,况且汉军已经渡过,没有多想,令楚军马上渡河,自己则率先率领先头部队冲到了潍水西岸。韩信见龙且中计,立即向上游筑堤蓄水的汉军发出信号。堤坝一毁,满床的河水滚滚而下,霎时间,浊浪翻滚,水声震天。楚军的主力部队无法过河,眼睁睁地看着龙且和先头部队被汉军包围。龙且发现中计,但为时已晚,几次想拍马杀出,怎奈汉军太多,根本无法突围,最终被灌婴的部将所斩。龙且的二十万大军死伤过半,剩下的一哄而散。经此一役,项羽再也无力组织这么多人与韩信争夺东方的控制权了。

韩信灭齐后,与刘邦共击项羽,逼得项羽自刎于乌江。韩信在刘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每战必胜,从未有过败绩,是真正的常胜将军。

韩信替刘邦扫除各路英雄之时,蒯通把当时天下的形势看得一清二楚,认为韩信在楚汉相争中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于是想说服韩信脱离刘邦自立为王。他拜见韩信说:“我学过相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相君之背,则贵不可言。”韩信觉得蒯通话里有话,就把他带入密室问道:“卿之所言,是何用意?”蒯通认真地向韩信分析道:“自陈胜、吴广而起,群雄纷争,人才云集,项羽于彭城起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威震天下,今困于广武,进展艰难。刘邦率众数十万据有巩洛之地,兵精粮足,山河险要,却不能建尺寸之功,反连遭失败。今天下大势,有贤能者,既能息争,将军如助汉则汉胜,助楚则楚王,楚、汉两主的性命,就操在将军手中。将军何不乘机崛起,脱离楚、汉之争,谁都不助,自立为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静待时机。以将军之才,又据有强齐之地,拥甲兵数十万,并吞燕、赵,乘势西进,天下谁人不服。将来宰割天下,分封诸侯,诸侯皆感德畏威,争相朝齐,岂不是霸王之业吗?臣闻天予不取,是违反了天命,反受其咎;时至不行,是不用其时,反受其祸。愿将军深思熟虑,勿失良机!”

韩信考虑了一夜,第二天给蒯通的答复是:“汉王待我甚厚,我怎好背叛他呢?”蒯通见韩信为忠义恩惠所绊,继续说:“越大夫文种,助勾践复国灭吴,对勾践有再造之功,尚且被杀,莫忘了兔死狗烹之论。请问,将军之忠,恐怕比不过文种吧!况且功高震主,往往自危;功盖天下,往往不赏。今将军已蹈此辙,归楚楚不信,归汉汉必惧,那又到何处去安身?”韩信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但还是下不了决心,不知怎么办好。他对蒯通说:“先生不要再说了,待我深思后,再作决定。”蒯通见说动了韩信,便告辞了。

蒯通静候数日,仍不见韩信有任何音信,有些着急,于是又去找韩信,说道:“时间紧迫,希望将军速作决断。”岂知,韩信已下定决心,不背叛刘邦,当即答道:“先生不要再说了,我决定不负汉王。我侍奉项王时,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归汉王后,汉王授我大将军印,又封我为齐王,我怎能负之。我曾替汉王擒魏豹,平赵、定燕、灭齐,战功颇多,汉王定不会负我!”蒯通听后,长叹一声,知再说无用,于是转身退出。

早在刘邦通知韩信、彭越围攻项羽的时候,韩信邀功受封为齐王(虽请受“假齐王”,刘邦封他做了齐王,充分满足他的要求)之后才动身增援,已经惹得刘邦大怒,引起了刘邦的警惕。

项羽兵败自杀后,他的好多部下都逃亡在外,其中钟离昧就是一位,被逼得走投无路后,奔往韩信处。韩信念其是旧交,就把他给藏了起来。不久,这件事被刘邦知道了,认为韩信勾结钟离昧谋反,于是下旨命韩信把钟离昧速速押解进长安。韩信接到圣旨后,不忍把老朋友交出去,否认钟离昧在自己这里。刘邦听完回报,不觉大惊,认为韩信拥有重兵,违抗圣旨,有反叛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