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郝敬堂报告文学集(大暑卷)
6151800000006

第6章 风从草原来(3)

水,生命的元素,没有水,人怎么活啊!天燥热,人焦虑!

风来了,大漠的风才真正叫风。

大风起兮黄沙扬,天地间顿时混沌一片。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流传于民间的说法有些夸张,可在当地人的记忆里,这里风平浪静的日子并不多,风调雨顺的年景更少见。

新世纪初年的这场风来得太猛了。从立春到立夏,3个月的时间里,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相继发生十多次沙尘暴,有报道说,沙尘暴中心地带鸟兽绝迹,人畜失踪……如此高频率大面积的沙尘暴震惊了中南海。

靠近北京的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是沙尘暴源头之一,据卫星检测显示,多伦县全境风蚀沙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50%的耕地因沙化而荒芜。

当年,时任共和国总理的朱镕基心焦如焚,带领水利部长、农业部长、环保总局局长来到多伦县实地考察,了解沙尘暴的成因和对策,做出“治风治沙刻不容缓,生态屏障势在必行”的重要指示。

紧接着,国家启动“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内蒙古成为全国唯一被六大工程全覆盖的省区。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沙之战从这个夏天开始。

这里的绿地呢?这里的草场呢?这里被称为“皇借地”的那段绵绵千里的“绿色长城”呢?人们一千次地问,一万次地问,问天问地问上苍,突然有一天幡然醒悟:大自然也是个生命体,也有着它自身的生长规律,人为地去破坏它的生长规律,自然要为此付出代价并受到惩罚。

水土是需要养护的。西夏筑城,破坏了森林;“走西口”的垦荒大军破坏了植被;战火硝烟,破坏了生态平衡……这一切都是人惹的祸。

欠账总是要还的,更何况“债主”已经逼到了门上。

看着这漫天飞舞的黄沙,看着面对黄沙而束手无策的民众,鄂尔多斯的决策者们在认真贯彻国务院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同时,提出了建设“绿色鄂尔多斯”的构想。

美好的发展蓝图有了,可这毕竟是纸上谈兵。

绿色,对于普遍患有“绿色狂想症”的鄂尔多斯人来说,做梦也想建造一个“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的绿色王国。

水呢?没有水一切都是空谈。

眼下是大旱之年,人吃水都成了困难,哪来的水种树浇田。两个大沙漠暗暗串通一气,有多少水才能满足他们饥渴的贪婪。

一位哲人说过:我不知道是谁发现了水的重要,但肯定不是鱼。

这位哲人只说对了半句,后半句应该是:发现水和生命同等重要的是生活在沙漠中的人。

缺啥想啥,人们常这么说。

到了鄂尔多斯,稍加留意,你会发现一种奇妙的现象,那就是这里冠以“井”字的地名特别多:棋盘井、百眼井、沙井、框框井……

恰恰这些取名“井”字的地方,最缺的就是水。久而久之,这“井”这“水”便成了在“井边居住”的人们世世代代的向往和期待。

旱情在加剧,沙漠在燃烧。一场“夺水大战”在鄂尔多斯拉开了帷幕。

当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不会忘记那些缺水的日子,不会忘记那些让泪水浇灌过无数次的抗旱的故事。

先从城市居民说起吧——

乡下人最羡慕城里人使用的自来水,轻轻一拧水龙头,水就哗啦啦地来了。可在那个夏天,自来水设备形同虚设,十天半月不来一次水,偶尔来了一次“黄水汤”,偏偏又赶上家里没有人,结果家里闹了“水灾”。犯这种“暴殄天物”错误的人不是个别。看到这如同生命一样的水白白地流失了,他们也着实心疼。

条件好一些的单位,派上一部汽车,装上一个大水箱,跑到百公里之外甚至更远的地方去拉水,单位的每个员工都能分到一份,分到水的员工们对领导感恩戴德。

城里缺水,乡下的水也不宽裕,可乡下人的忍耐性更强些,他们把自己省俭下来的水拉到城里卖。于是,一个新兴产业应运而生——卖水。

东胜街头,聚集着成群结队的衣衫褴褛的乡下人,有拉骆驼的,有赶毛驴车的,有推木轮车的,这些最原始的交通工具上驮的装的都是水。可以零售,一碗一碗地卖,也可以一桶一桶地批发。

“卖水了!”“卖水了!”大街小巷,叫卖声此起彼伏。从卖水人那沙哑的声音里能听得出他们的嗓子里正在冒火。

因为缺水,城里人跟着乡下人学打井。起初,还真的能打出水来,消息一传出,打井之风盛行,机关打井,学校打井,大大小小的单位和个人都在打井,井打多了,水荒暂时缓解,可新的问题又来了,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城市的供水系统面临瘫痪。

水是国家资源,野蛮地开发水资源等于“饮鸩止渴”,于是政府下令“封井”。

令是下了,可执行起来许多单位却阳奉阴违。检查的来了,把井口封上,检查的走了,又把封口启开,给政府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

自来水公司的稽查人员也有绝招,看到谁家的院子里种了蔬菜,栽了树苗,准知道是用“偷”来的水栽种的,那就不客气了,统统拔掉。后来,人们送他们一个带讽刺意味的绰号——“除绿队”。

一天,“除绿队”来到某单位的家属院,里里外外转了一圈,发现了“情况”,这里有人种菜,不由分说,把刚刚栽上的菜苗拔了个精光。

这家女主人是从外地嫁过来的新媳妇,看着自己亲手种的菜被一群蛮汉连根拔掉,委屈得直掉泪。后来知道这帮人是“除绿队”的,他们不允许这个沙漠城市有绿色。这个不是笑话的笑话,这如此荒唐之举,现在听起来还让人感到心酸。

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这样过!被风沙吹醒的鄂尔多斯人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开始了一场“保护草原,保护家园”的“绿色革命”。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绿色,就没有生机和活力。

市委书记杜梓说,城市建设不仅要解决“好看”的问题,更要解决好“绿”的问题。鄂尔多斯论“古”比不上西安,论“大”比不上北京,论“洋”比不了上海,鄂尔多斯的特色就是“绿”,城市建设的主旋律就是“绿”,我们要以创造绿色、舒服的生活空间为目标,坚持“以绿取胜”的发展思路,大力提升绿化水平,着力构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绿色生态体系。

在“建绿色城市,改善人居环境”的指导思想下,近年来,鄂尔多斯城管部门通过拆墙透绿、扒危建绿、退硬还绿等多种手段,先后投资30多亿元,大搞街道绿化、公园广场绿化、出入口绿化和环城林带建设。到目前为止,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80%,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

与此同时,城市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到2009年底,全市供水普及率达到87%,燃气普及率达到60%,集中供热率达到90%以上,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5平方米。

市长云光中说,营造生态环境,不只是修一个广场,建一个公园,更重要的是要牢固地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魔界”与“魔方”

提及沙漠,人们会联想一个恐怖的词——魔界。那里没有水源,那里没有绿色,那里是不毛之地,那里是生命禁区。

谁也想象不到,走出“魔界”的鄂尔多斯人只用了短短的10年,竟然破解了一个神奇的“魔方”。创造了一个让世人叹为观止的神话。

随“科学发展观现场观摩团”来东胜参观,我们领略了这个“沙漠之城”的风采。

我们参观的第一站是赛台吉片区改造工程。

这里是全市的至高点,极目远眺,远处是黛色的山,近处是碧绿的水,山水间是一座新兴的城。

西湖、东湖、南湖……一坝、二坝、三坝,湖湖相通,坝坝相连,绿影掩湖,流水叮咚。

不是江南,赛似江南,置身于这绿水环绕的世界,会让人生出时空错位的感觉。

鄂尔多斯,一个沙漠中极度贫水的城市,怎么会突兀出现如此景观?这水从哪里来?这水到哪里去?

工程指挥部的负责人介绍说:“这是一项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重点工程。设计库容量为800万立方米,建成后将形成‘三湖三坝三公园’的景观区。其水源为经过处理的污水及过滤后的雨水汇集,湖区景观不仅能保证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有效蓄积,而且将成为东胜区园林绿化灌溉的水源地。”

从无水变有水,从污水变清水,从雨水变湖水,这就是鄂尔多斯人把玩的“魔方”。

离开赛台吉,驱车前往“三园”(植物园、动物园、游乐园),这是第二个参观点。

如果说在沙漠里建造人工湖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异工同曲,在沙漠里建造植物园同样是一个宏伟的构想。沙漠里最缺的是水,最稀有的是树,可鄂尔多斯人最不缺的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他们要把世界上的奇花名木都移栽到自己的家园里来。他们种下的不仅仅是树,更重要的,他们栽种的是征服大自然的决心和信心。

鄂尔多斯植物园,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投资概算5亿元。规划建设有温室景观区、热带林景观区、引种驯化区、服务区,园内建有灌木园、沙生园、采摘园、秋叶园和农业体验园等专类园。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变为“植物王国”。

鄂尔多斯动物园,依山而建,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投资概算15亿元。内设灵长类动物区、亚热带动物峡谷、荒漠动物区、水禽湖、热带鸟岛、猛禽苑等20多个动物展示区。该园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建筑面积最大、动物品类最多堪称“世界第一”的动物世界。

鄂尔多斯游乐园,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投资概算24亿元。游乐园以环球嘉年华主题乐园为主导,打造中国一流、西部地区最大最时尚的游乐中心和现代化科技体验中心。

“三园”已同时开工,预计明年开园。亲爱的朋友,如果你到鄂尔多斯来,一定来“三园”观光,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惊奇。

“碳汇林”宣言

2010年的春天来得晚了些,节令已是谷雨了,鄂尔多斯高原还在“冬眠”,气候刚刚回暖。

一年一度的春季全民植树活动又一次掀起高潮,那“万马战犹酣”的场面让人备受鼓舞,让风沙退避三舍。

这一年的“植树节”最大的亮点是“碳汇林”揭牌仪式。

那天,市委书记杜梓对笔者说,你应该到我们的“碳汇林”去看看。

“碳汇林”是什么?起初听到这个名称,新鲜而又让人费解。可我知道,在鄂尔多斯人的词典里,诸如此类新鲜词汇太多太多,这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揭幕仪式那天,场面很壮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来了,新闻媒体的记者们来了,更多的是煤老板们,全市270多家煤炭企业的老板们几乎全来了。大轿车、小轿车黑压压停了一大片,大卡车、水罐车、推土机、挖掘机轰隆隆朝山坡上开来,以防火和灭火为使命的消防队员们也开着消防车前来助阵,那桔黄色的消防服像一团团火焰在风中燃烧……

脚下是一块连路还没通的沙漠荒地,有胆识的鄂尔多斯人要在这里建造一个万亩生态园。笔者毫不怀疑,相信这个绿色的梦想一定能变成现实。

站在猎猎风中,面对戈壁荒漠,杜书记在揭幕仪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他说:“碳汇林,是我市煤炭企业出资,造林增汇的有益实践,也是提高公众生态意识的一次具体行动,标志着我市固碳减排找到了一个新的支撑点,也标志着煤炭企业参与生态建设的一个新的操作平台正式启动。对于鄂尔多斯这样一个煤炭资源富集地区来说,这项活动是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伊泰集团副总裁翟德元向全市煤炭企业发出如下倡议:

“作为土生土长或长期在鄂尔多斯这方热土开拓发展的企业,鄂尔多斯的山水养育了我们,鄂尔多斯的资源成就了我们,我们事业的成功,无不与当地的父老乡亲们无私奉献紧密相连。面对全球潜在的生存危机和生态安全,面对哥布哈根会议的严峻形势和挑战,面对鄂尔多斯缺林少绿的现状和忧患,我们理应与鄂尔多斯人民同舟共济,义不容辞尽一份社会责任,以营造碳汇林为契机,献出自身一份力,播撒大地一片绿,为建造山川秀美的鄂尔多斯发出一点光和热。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努力打造绿色家园,真正让我们共同生存的鄂尔多斯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

在全市营造十万亩碳汇林,这是市煤炭协会提出的倡议,也是他们向社会做出的一份承诺。

说起这份承诺,煤协的一位负责人告诉笔者:鄂尔多斯是资源型城市,已经探明的煤炭储藏量有1400多亿吨,占全国的六分之一。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大量开采势必破坏生态平衡。鉴于此,我们提议,企业每生产10吨煤,必须补偿性的栽一棵树,形成制度,长此以往坚持下去。这个倡议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首肯,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

第一期工程计划完成一万亩。

一个合理化的建议,居然绿了10万亩荒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为表彰有识之士的义举,市政府在此立碑纪念。

碳汇林协调指挥部设在山头上的一栋活动房里,天冷的缘故,这里还生着炉子,房顶上飘着炊烟。

这里的临时负责人叫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高原汉子,他生于斯,长与斯,黝黑的脸上还保留着高原的本色。他原是伊金霍洛旗林业局副局长,刚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就来这里报到。

“没有什么条件可讲的,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共同建造自己的家园,这是领导的一分信任,也是自己应尽的一分义务和责任。”

高“负责”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