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它山传奇:四明首镇鄞江记忆
6162200000003

第3章 鄞江的细枝与末节(2)

鄞江多山,是历史上著名的石料集散地。石头在鄞江,既是风景,亦是建筑材料,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只要说起这座千年古镇的文化名片,不可或缺的自然是鄞江的“石文化”,而这里盛产的“梅园石”和“小溪石”就是鄞江灿烂的石文化杰出的代表。其中中国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闻名遐迩的鄞江桥和风格迥异的天然石壁,都是鄞江石文化的生动展现。散见在宁波各地的精美石刻、石雕作品,大多取材梅园石和小溪石。小溪石和梅园石成为鄞江发展甬城的两大基石。

它山堰的通体条石的堰体结构实属世界罕见,这种奇迹也引出了鄞州石头的奇迹。小溪石因产于小溪(今鄞江)而得名,以酱红色为主,属火山碎屑岩,因此难觅大块石料,岩石层理薄且均匀,近于水平,节理少,可直接顺层剥制板材,或加工成条石、块石,基于这些特点而成为建筑材料的绝佳选择,被广泛运用于修建甬城宅第、桥梁、坟墓、石牌坊等,成为明清建筑石材的主产地,在宅第桥梁上大显身手。鄞江之地从东晋建城起,虽有用石开采,但真正意义上的石塘开采史,应是王元暐为筑它山堰而开始上化山石宕的开采。而此次对于小溪石的开采也由此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石宕开采史。

作为鄞州另一张石文化名片的梅园石则因山而得名,山因汉隐士梅福隐居而得。小溪向北的梅园村华兴宕是一处著名的梅园石材产地。据《四明谈助》载:“浙东碑材。不能得太湖石,次之梅园。质颇近腻。今石孔久闭,佳者亦不易求矣。”梅园石属于火山沉质型的凝灰质砂岩,往往是成片通体的山体混合状,几乎是整体大石料,因单层厚度较大,难以顺层剥成板材,但可按任意块度加工,并且色泽成灰紫色,素雅大方,石质细腻,硬度适中,且耐酸碱,荒料经过切、雕琢、修光后,色调如晚秋的枫叶,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艺、古典建筑、石雕等,属稀有矿产资源,在宁波的雕刻史、外交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梅园石开采历史悠久。据史籍记载,早在西晋时梅园石便以石质优良著称,是闻名遐迩的建筑与工艺用材。清徐兆昺《四明谈助》录王宗羲(清)《四明山志》云:“东浙碑材。不能得太湖石,次之梅园。质颇近腻。今石孔久闭,佳者不易求矣。”梅园石被奉为碑材中的上品,仅次于太湖石,是石雕的绝佳材料。千百年来,梅园石的行踪遍及远近,散落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月湖畔、天一阁、老外滩、七塔寺、白云庄、保国寺、东钱湖畔南宋石刻群、阿育王寺构件里都有梅园石的身影,古宅陋巷以及许多不知名的民居建筑,更是处处可以见到梅园石的踪迹。现存最早刻于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的广德湖御笔碑就是梅园石,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雕刻作品。鄞州区石雕博物馆的墓道石刻群也是梅园石,早在800年前安放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镇寺石狮也是梅园石材,是中国的雕匠师伊行末等人于中国的南宋时期被邀请到日本时,海船上带去了梅园石材,雕狮镇守于东大寺,如今已成日本的国宝级文物。

因着小溪石与梅园石的广泛运用,伴随而生的采石业亦是相当发达。古代采石场书面语叫“石宕”,而宁波俚俗的叫法称“塘”、“石塘”、“塘山”。塘山是以山体为采石场地,最终把整座山采为平地。如果继续向地表以下采进,就转化为塘了。塘山开采成本和难度相对较低,而塘是向下掘进,采出的石料要向地面输送,难度和成本就较大。但从石料材质上看,塘远胜于塘山。其中位于鄞江镇周家村的上化山采石场遗址就是著名的小溪石产地,光溪村的毛家宕,天塌宕相连。宕口高10米,石柱林立,与龙游石窟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开采于元成宗大德元年,即公元1297年。上化山又称光溪塘,塘内石柱林立,纵深达百余米,纵横交叉,迂回曲折。这里出产的岩石层理薄且均匀,实属上层建材。如今的上化山荣膺“垒岩采英”的美称,成为“鄞江十景”之一。这里石壁林立,连绵数里。石窟高达十几米,内有乾坤,里面石柱遍布、幽深异常,仅有头顶石壁间的缝隙有点点亮光,历经世事变迁,不变的大概也只是这点阳光的穿透。那些大小不一的一排排坟冢,就是石工们最终的归宿;塘南“之”字形曲折而下的坡石道,则是古代运石进出的通道。虽不复当年开采的盛况,但踩着古道络绎不绝的游客使之不被历史遗忘。

改革开放以来,拥有丰富石资源的鄞江镇自然充分利用自身的天然优势,其石材加工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此外,鄞江人正在力求将石文化这篇文章写得更加漂亮,他们发展生态旅游、打造运动休闲基地,鄞江镇便把攀岩公园项目列入鄞江镇2013年十大实事工程之一。这个项目主要包括栈道式攀岩区、自然岩壁攀岩区、人工岩壁体验区、露营和烧烤等六大区块建设,并配套建设汽车影院、农家客栈等功能区域,建成后将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华东地区首个国家级主题攀岩公园,成为众多攀岩爱好者的钟爱之地。

5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

鄞江庙会又称它山庙会,起源于唐太和年间,为纪念主持建造它山堰的县令王元暐夫妇而设。据说唐太和五年十月初十日王县令生辰之际,众多地方官员和仕宦乡绅按照惯例向王县令敬献寿礼,以示祝贺。于是,王县令便趁此宴宾之际,向各地方官员及仕宦乡绅亲朋挚友宣告“它山堰工程”开工,并举行了隆重的典礼。而至第三年三月初三,即唐太和七年(833年),王县令夫人程氏素娥30岁寿诞,地方各官员士绅按惯例向王程氏夫人贺寿,王县令筵席之间又当众宣告它山堰竣工。实际当时堰体基本造成,堰下游西岸石墈还未筑成。后来便将它山堰开工与竣工的日子定为鄞江庙会,传承至今。

鄞江桥每逢农历三,七,十为集市贸易日。如今三月初三、十月初十再加上六月初六(淘沙会,又称稻花会)延续至今,成为鄞江桥三大庙会。如今还有每年二月初二起至清明节前制作纸灯为了祭祀东狱宫菩萨而举办的鄞江纸会;有不定期举办的为期两日的用真人、真物等与纸会交叉举行的正会;还有在农历七月为祭祀鬼神而举行的兰盆会等。

鄞江桥地处四明咽喉,千余年来一直是鄞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庙会而吸引了鄞西各乡镇大量的乡民商贩前来赶集、看戏,其影响力不断扩大,民国初期更是成为宁波府下第一大庙会盛世。据悉,解放以来,每次庙会人流激增,各方乡民百姓云集鄞江,官池塘两侧本应设摊地段,到后来都是人流,几无立足之地,甚至被挤下官池河者有之。而后在“文革”期间,鄞江庙会作为四旧迷信活动,销声匿迹近十年。“文革”后期逐步恢复鄞江桥“三月三”、“十月十”庙会,但名称已演变成了“鄞江镇物资交流会”。

鄞江桥庙会延绵近千年,自宋、元、明、清封建皇朝,直至民国时期,有其一定的经济基础:“自邵家平水潭起至界牌下的光溪河和南塘河的水产收入统归庙会使用。它山庙界下共有庙会田二百余亩,其中它山庙庙田六十余亩,其租收入用于庙宇维修,庙会的祭祀演戏等费用均由此开支。其他如伏头会有田廿亩,摇堂会有田六十亩,九如会有田十七亩,河台会有田三十亩。銮驾会有器二十四件,因为会器一次性置办后不再花钱,故无会田。其他小会有田数十亩、十数亩不等。有的会有现金积蓄,不足部分也有乡民乐助和界下弟子兜会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