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忍细看的大明史
6189100000042

第42章 大明悲歌,亡国不是他惹的祸(3)

天启七年(1627年)十月十三日,朝中御史杨维垣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居然上疏弹劾崔呈秀,并捎带上了魏忠贤,这让朝中其他大臣心生佩服。说起这个崔呈秀,在魏忠贤将门下被号称“五虎”之一,是魏忠贤的得力干将。再加之他还是魏忠贤的亲信,崔呈秀的儿子崔铎也跟着沾了光。崔铎虽然目不识丁,居然中了进士。除去崔呈秀,就等于断了魏忠贤一臂。朱由检看完杨维垣的奏疏,没有过多解释什么,只是免除崔呈秀兵部尚书一职,令他回乡守制。就这样,朱由检才慢慢掀开了扳倒魏忠贤的大幕。

眼看着魏忠贤的亲信崔呈秀被罢官,朝中那些敏锐的官员觉察到政治局势的动向,于是,他们又合伙弹劾魏忠贤,短短几天的时间内,朱由检接二连三地收到奏疏。即便如此,朱由检依然不动声色,任由大臣们攻击魏忠贤的浪潮一波胜过一波,他也没追究魏忠贤任何罪责。魏忠贤看出朱由检对他的“庇护”,时不时还跑到朱由检面前哭诉,说自己如何如何冤枉。其实,在朱由检心里早就有一本十分明了的账本,早已经掀起了扳倒魏忠贤的高潮。

同年十月二十六日,海盐县贡生钱嘉征又上疏,这个钱嘉征好像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做好了弹劾魏忠贤的准备。从他的奏折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为了扳倒魏忠贤,他是花了一些时间和心思的。他详细列举了魏忠贤的十大罪状: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功,九脧民,十通关节。又称:“罄南山之竹,不足书其奸状,决东海之波,难洗其罪恶!”最后疏曰:“伏乞独断于心,敕下法司,将魏忠贤明正典刑,以雪天下之愤,以彰正始之法。”有一句特别精彩:“圣主当阳,有敢言之士,万死何辞焉!”意思是:新君登基了,我们这个国家有希望了,我死都不怕了!

当朱由检仔细阅读完这份奏疏后,觉得是时候行动了。于是,朱由检立即召魏忠贤进宫,并命令太监当着魏忠贤的面,宣读钱嘉征的奏疏。魏忠贤听完这份奏疏后,惶恐至极、不知所措,感觉都快要魂飞胆破了。于是,魏忠贤又立即去找他的赌友——原信王府太监徐应元,想要向他讨教对策。徐应元给魏忠贤的意见是:立即辞去爵位,也许可以保富贵。魏忠贤听后,觉得这个方法可行。次日,魏忠贤便请求引疾辞爵,朱由检允许了。

同年十一月一日,当朱由检得知魏忠贤辞爵的主意是徐应元出的,于是又斥责徐应元。朱由检将魏忠贤发往凤阳安置,魏忠贤在去凤阳的途中,仍豢养一批亡命之徒,朱由检闻悉后大怒,命锦衣卫前去逮捕,押回北京审判。魏忠贤曾经的手下李永贞得知消息,连忙派人密报魏忠贤。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行到阜城时,听到后一项命令,便与同伙李朝钦在阜城南关客氏旅店痛饮至四更,最后一起上吊自杀。朱由检诏令将魏忠贤肢解,悬头于河间府。将客氏鞭死于浣衣局。魏良卿、侯国兴、客光先等都被处死,并暴尸街头,还抄了他们的家。

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朱由检命大学士韩火广等人审定逆案,这才将魏忠贤的党羽尽数逐出,东林党人又得以进用。那些与逆案有关的人日夜图谋报复。其后温体仁、薛国观之辈相继执政,他们暗中排挤正直人士,为翻逆案做准备。朱由检也厌恶廷臣结党营私,于是又委任宦官,而逆案中的阮大铖等人终于肆毒于江左,直到灭亡。

徐霞客遍游山河

徐霞客,出生在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徐霞客镇)的土豪世家,祖上大多都是读书人,曾做过高官,称得上是书香门弟。可惜到祖父徐衍芳这一代,家道中落。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15岁的徐霞客应童子试,可惜名落孙山。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勉强,而是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祖上有座万卷藏书楼,给他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读书非常认真,凡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都能对答如流。后来,家中藏书已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他就到处搜集没见过的书籍,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哪怕脱掉身上的衣服也要换来。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徐霞客19岁,父亲去世。徐霞客生来有奇癖,很想外出探询名山大川的奥秘,而且想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但因为有年迈的母亲,不忍成行。徐母心胸豁达,通情达理,与父亲的“志行纯洁”比起来,母亲的“勤勉达观”对徐霞客的影响更直接,“弘祖之奇,孺人成之”,积极鼓励徐霞客放心远游。

徐霞客与母亲约定,在春草初萌时出游,在秋叶染霜时归来,20年间,足迹几遍天下而无不如期而返。徐霞客每次归来,都以琪花瑶草碧藕雪桃之类作为礼物送给母亲,并为母亲讲天地之广大、流水之奇险,以及土风之异、灵怪窟宅之渺,听的人都吓得张口结舌,直冒冷汗,徐母却反而感到非常愉快,煮蒲烹茶,为儿子庆贺,并鼓励儿子要不畏艰险,继续前进。其实,母亲是十分思念只身在外的儿子的,也希望儿子能留在自己身边。曾有一次,徐母听到儿子夜归叫门之声,竟高兴得顾不上点灯,乱束腰裙,急忙去开门。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22岁的徐霞客正式出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乡。从此,直到54岁逝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徐霞客游历生活的第一阶段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28岁以前的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22岁的徐霞客乘舟经京杭大运河入太湖,登眺东、西洞庭山,访西山灵威丈人遗迹林屋洞(道教第九洞天),浏览了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听松坊和寄畅园,这是有记载的徐霞客的第一次出游活动。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28岁的徐霞客偕江阴莲舟和尚于三月出发,进行浙东游,游历了普陀山、天台山、雁荡山、富春江、天目山等地。以温州攀登雁荡山最为惊悚。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接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

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是露宿街头还是住在破庙,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

登中岳,历尽艰险

徐霞客的家乡江阴在我国东部地区,从地理方位上讲,他的旅行是真正的“西游”。他游历的第二阶段为29岁(1614年)至48岁(1633年)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

天启三年(1623年),徐霞客38岁,农历二月初一离家,于十九日到达郑州的黄宗店。20至24日间路过告成镇、中岳庙,登太室绝顶,上天门,探登高岩、真武庙,由西沟滑溜而下,经法王寺,还岳庙。西行登少室山主峰南寨,返宿少林寺,至初祖庵,经大屯,25日至伊阕。在嵩山,他主要游览了岳庙、嵩阳宫、崇福宫、启母石、少林寺、初祖洞等地。这次嵩山之行,徐霞客最大的收获是有了新发现。

徐霞客登上太室绝顶万岁峰,将要下山时,只见周围云雾缭绕,辨不清方向。他就向打柴人询问下山道路,打柴人告诉他说:“走正道要20里,如果从西沟顺山坡滑下,可省一半路,只是路非常险峻。”越往下,崖势越雄壮。山势越来越陡,徐霞客也越滑越快,连停也停不住,他的处境十分危险,稍一疏忽,就可能滚下山去。就这样,一个峡谷走完,又转到另一个峡谷,无法向旁边看一眼,脚也无法休息。他一直顺着两山沟底向下滑了10里,才出了峡谷抵达平地,上了正路。这时徐霞客已累得汗流浃背,衣服被山间的树枝划得成了布条,身上也满是伤口,两腿连站都站不起来,但他为自己发现了前人所未发现的嵩山西沟险峻的山路露出了笑容。

上北岳,不畏荆棘

在登北岳恒山山顶时,徐霞客调查出上山的两条路,其一是从北岳殿右边登山,这里有一石窟依山成室,室中像群仙,环列无隙,称作会仙台。另一条便是绕过岳殿东边,有一断崖处,野草丛生,高达千尺,人称为登顶便道。徐霞客选取后一条路,于是脱去长衣,攀缘而上。约走二里,方出危崖,仰望绝顶,也不过走了一半路程。前边路途,依然是“满山短树蒙密,槎伢枯竹”,这些短树枯竹能钩破衣领,一经攀缘践踩,便会齐根断折,连人带树滚下去,“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像所有探险家一样,徐霞客“益鼓勇上”,终于走出了荆棘丛生的崖间小路,登上了“未曾置足”的北岳之巅,了却其平生所愿。

爬黄山,破冰除雪

徐霞客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

他还走过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千仞绝壁和接笋峰的“鸡胸”、“龙脊”。

51岁(1636年)至54岁(1639年)为徐霞客纪游后段,历时4年,他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9卷游记。此次是为考察西南边陲,并探索长江上源,万里西行,可能是不归路,于是在临行时告诉家人,“譬如吾已死,幸勿以家累相牵”。意思是就当我死了吧,竟是如此“绝情”。

奢安之乱,最后一块“落井石”

到了明朝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战事频起。至明熹宗初年,不仅后金大兵压境,辽东事紧,且有西南农民起义和土司反叛活动愈演愈烈,这才发生了奢安之乱。奢安之乱指的是天启年间,由四川永宁(今叙永)宣抚司奢崇明及贵州水西(今大方一带)宣慰司安位叔父安邦彦引发的叛乱。奢崇明于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在重庆起事,围成都达100多天。而安邦彦于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起兵,进围贵阳200多天。奢安合流,战争持续到崇祯三年(1630年),前后历时9年。

在这次战乱中,四川巡抚徐可求以及贵州巡抚王三善被杀,西南大将之冠的总理鲁钦兵败自刎,贵州总兵阵亡于贵阳城下。最后被四川巡抚朱燮元、石柱总兵秦良玉、四川总兵杜文焕、贵州巡抚王三善等平定。

万历十四年(1586年),奢崇明袭职四川土司永宁(治所在今四川省叙永西南、辖境相当今叙永、筠连、古蔺等县地)宣抚使,与其子奢寅很早以前就有反明割据之心。天启元年(1621年),奢崇明亲自请调马、步兵2万援辽,派遣其婿樊龙、部党张彤等领兵至重庆。九月十七日,奢崇明起兵杀死巡抚徐可求等军政官员20余人,发动叛乱,占据重庆,攻合江,破泸州,陷遵义(今属贵州省),建国号“大梁”,设丞相、五府等官。尔后,奢崇明、奢寅率军数万分道向成都进发,先后攻陷富顺、内江、资阳、简州(今四川简阳)、新都、龙泉(今四川成都市东南附近)。

十月十八日,包围成都。当时成都守兵只有2000人,布政使朱燮元急调石柱宣慰司(治所在今四川石柱县)、龙安府(治所在今四川省平武县)等地官军入援,同巡按御史薛溥政等分门固守。明廷升朱燮元为四川巡抚,调派杨愈茂为四川总兵官,入川平叛。石柱宣慰使秦良玉(女)派遣其弟秦民屏,其侄秦翼明等率士卒4000人进驻南坪关(今四川南川西南),扼重庆叛军归路,又分兵守忠州(今四川省忠县)。

女将秦良玉自统精兵6000人沿江西上。贵州巡抚李标派总兵张彦芳、都司许成名、黄运清等援救四川。从十月至十二月,大小百余战,消灭叛军1万余,先后收复遵义、绥阳、湄潭、桐梓、乌江(今均屑贵州省)等地。叛军方面,奢寅在成都造云梯和旱船(吕公车),日夜攻城。秦良玉等各路援军到达成都以后,与登莱副使杨述程、安锦副使刘芬谦大败叛军于牛头镇,收复新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