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忍细看的大明史
6189100000043

第43章 大明悲歌,亡国不是他惹的祸(4)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二十九日,朱燮元以叛军将领罗乾象为内应,又遣部将设伏诈降,诱奢崇明至城下,再败其军,罗乾象投降,成都解围。官军乘胜追击,先后收复资阳、内江、简州、泸州等四十余州县,奢崇明父子退往永宁。五月二十三日,诸军进逼重庆,秦良玉率秦民屏夺取二郎关,总兵杜文焕破佛图关。川东兵备副使徐如珂亦击退奢寅所遣周鼎援军数万(又说2万人或四五万人),歼敌万余。二十八日,收复重庆,杀死樊龙和张彤。此后,双方屡战于建武(今四川省大坝西、兴文南)、长宁(今四川省珙县东)、珙县、宜宾、遵义一带,互有胜负。

天启三年(1623年)春,朱燮元吸取了“我以分,贼以合”因而未能彻底平叛的教训,决定集中兵力,直捣永宁。设疑兵于纳溪,佯为进攻,而暗中集中主力于长宁,进兵永宁,官军与石柱士兵连战皆捷。四月,克永宁。五月,克蔺州(今四川省古蔺)。奢崇明父子率余部败退水西龙场(位于四川省叙永县东南,今属贵州省),联合贵州安邦彦,分兵犯永宁、遵义,被川军击退。四川总兵官李维新、监军副使李仙品、佥事监军刘可训等,统率各将,分五路进兵龙场,擒获奢崇明妻安氏、弟奢崇辉及叛军大学士、经略、丞相、总督等文官武将多人,斩首千余人(一说万余人),奢崇明父子俱受伤而逃,平叛战争宣告结束。明廷令废水宁宣抚司,设道府治理其地。

此役,共击毙叛军279万余人,俘获126万余人,招降头目134名。官军阵亡2688人,伤者194人。其后,奢崇明父子长期客居水西,依附于安邦彦。天启六年(1626年),奢寅被部下杀死。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奢崇明在“永宁之战”中兵败被杀。叛乱中,贵阳被围半年,兵民相食,据传逃入贵阳城内四十万,最后吃到还剩2万多人,总兵张彦芳公开组织杀人,人肉四斤值银一两。

叛乱的首脑水西安氏家族从后汉建兴元年至满清康熙37年,世长水西,共1474年。在水西根基深、历史悠长,四方联姻,兵力最强,地域最大。以往西南平叛,明朝无不依靠水西。就早奢安之乱20多年的杨播之乱来说,没有安氏,光凭庸碌的黔兵,贵阳早就陷落了。

明朝最后的救命稻草——袁崇焕

自嘉靖年间,明朝北方边患日渐严重,对明朝重文轻武的格局造成很大冲击,大批知识分子开始研读兵学,走出书斋,时刻关注局势发展。而明朝末年抗击后金的著名将领袁崇焕也在此时出现。

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他不仅具有非凡的胆略和魄力,而且好谈兵、有边才。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他顺利考中进士,被授予福建邵武知县一职。他在任时,十分喜欢与人谈论兵法。每次遇到退伍的老兵,就开始滔滔不绝,跟他们讨论边塞上的一些事情。对于边塞的基本状况,他几乎了如指掌。所以,他自认为自己有镇守边关的才能。

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不幸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池失守,明朝国门岌岌可危。也就是在这一年,袁崇焕千里迢迢来到京城觐见明熹宗朱由校。袁崇焕这个人,没有升官发财的念想,心中唯一牵挂的就是社稷安危。当他只身一人来到京城,并得知广宁被攻陷的消息,他二话没说,随即一个人前往关外察看地形。待他回来之后,便言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朝中大臣听完袁崇焕的言语,也都纷纷夸赞他有才能。幸运的是,当时有一位叫侯恂的御史慧眼识人,觉得袁崇焕的确是个可造之材,便题请破格擢用,具疏奏言:“见在朝觐邵武县知县袁崇焕,英风伟略,不妨破格留用。”朱由校很快采纳了侯恂等人的建议,立即提升袁崇焕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没多久又旋升他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拨其帑金20万,还让其招兵买马。

当时,山东关外地都被哈剌慎诸部所占据,所以袁崇焕到任后,只能暂时驻守于关内。没过多久,哈剌慎诸部便归顺了明朝。袁崇焕是辽东经略王在晋的下属,王在晋命他移军驻扎中前所。之后,袁崇焕又服从王在晋的命令,前往前屯安置辽东的失业人群。袁崇焕冒着被虎豹袭击的危险,趁着夜色,穿梭于荆棘之间。在四更天的时候入城,将士们都为他的壮举钦佩不已。袁崇焕有如此胆识,让王在晋更是器重他。于是,又上言提拔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

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袁崇焕到任后,对事事都十分负责。当他发现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修筑的城墙不合规格时,他立即制定规格,命令重新修筑。同时,他还命祖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等人一起督工。到了第二年,宁远城的修筑终于再次竣工。在满桂与袁崇焕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宁远被倚为关外重镇,将士们都乐于为其效命。同年九月,袁崇焕又协同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率领12000水陆马步军巡视广宁,拜谒北镇祠,经过十三山,抵达右屯。之后,明廷又以袁崇焕防守的功劳,先后晋升他为兵备副使、右参政。

天启五年(1625年),孙承宗与袁崇焕共同商量了对策,立即派遣将领占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地,并修缮城防长期驻守。同年十月,孙承宗不幸遭到罢免,由高第接替了他的职位。这个高第向来没有斗志,他认为关外一定会守不住,他接任没多久,就命令自己的军队全部撤出锦州及右屯等地。当时,督屯通判金启倧看到这一切,立即上书袁崇焕:“锦州、右屯、大凌三城都是前锋要地,如果撤兵,已经安居的百姓将再次被迁徙,收回的疆土再次沦陷,关内外经得住几次退守?”袁崇焕听闻后,也立即向高第争辩:“兵法上说,有进无退,收回的疆土怎么能轻易放弃?锦州、右屯动摇,宁远便会难保,进而使关门失去了保障。这些地方只需要派遣良将守卫,就不需要太多的顾虑。”但高第油盐不进,执意要撤掉宁远的军队。袁崇焕见劝说无效,表示宁愿死在宁远,也不愿撤离。同年十二月,袁崇焕又被擢升为按察使。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被罢免的消息,立即率领大军西渡辽河。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麟拥重兵于山海关,眼见着宁远被攻击,也不肯去救援。袁崇焕得知后,立即写下血书,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将士盟誓,以死守城。努尔哈赤将战争中抓到的明朝百姓放回宁远,并让其劝袁崇焕投降。然而,袁崇焕却一口拒绝。努尔哈赤见劝说不成,于是又率领大军进攻宁远城,并让士兵举着盾牌攻凿城墙。而袁崇焕也不甘示弱,立即命人指挥西洋巨炮,想要炮轰后金军。后金军在巨炮的攻击下溃不成军,战争连续了两日,后金军损失惨重,努尔哈赤只得下令退军。宁远保卫战胜利后,明廷上下欢喜,又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可以说,当时的袁崇焕真可谓是步步高升,得意至极。

同年三月,明廷又让袁崇焕担任辽东巡抚,当时的大奸臣魏忠贤派其党羽刘应坤、纪用一同前来镇守。袁崇焕上疏请求将其调离,但却遭到了拒绝。又过了不久,袁崇焕因为与大将满桂发生了矛盾,上疏请求将满桂调往别处,明廷于是召满桂回朝。经略王之臣奏书请求留住满桂,袁崇焕又因此与王之臣闹不和。明廷担心这两个人闹矛盾会影响大事,于是将两人分开,王之臣督关内,袁崇焕守关外。八月,后金军首领努尔哈赤因病去世,袁崇焕派遣使者前往吊唁,以刺探虚实。此后,袁崇焕想要和后金议和,于是自写书一封再次派遣使者前往。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同意了袁崇焕的请和,并举兵渡鸭绿江征讨朝鲜。明廷觉得袁崇焕与王之臣不能相互协作,于是将王之臣召回,不再设立经略一职,关内外尽由袁崇焕管理。趁皇太极举兵朝鲜之际,袁崇焕又派人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朝鲜和毛文龙同时向明廷告急,明廷便命袁崇焕前往救援。袁崇焕派遣水军增援毛文龙,又派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人率领9000兵力逼近三岔河,以牵制后金军。而朝鲜倒向后金进攻毛文龙,却被毛文龙击败,后金军也被毛文龙击退,史称“丁卯之役”。

同年五月,皇太极从朝鲜退兵后,率兵直抵锦州,并包围了锦州。袁崇焕以宁远的兵力不能轻易调动为由,命令尤世禄、祖大寿率领精锐骑兵4000绕到大军后面进行决战。他又派遣水军从东面进行牵制,并请求蓟镇等地发兵东护关门。尤世禄刚要整备出发,后金军又分兵来攻宁远,袁崇焕与刘应坤、毕自肃率将士登上城楼防守,在濠沟内排列阵营,用炮远距离轰击。后金军从宁远撤退后增加锦州的攻势,但仍旧无法攻克,而且伤亡惨重,后金军只好撤兵。宁锦之战后,满桂、赵率教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赏赐,但袁崇焕却屡屡受到魏忠贤的打压,其党羽弹劾袁崇焕不救援锦州,论功行赏时,只给袁崇焕增加一级官阶。七月,袁崇焕辞官回乡。

天启七年(1627年),朱由校驾崩,明思宗朱由检即位,设计将魏忠贤除去,并把之前冒领军功的人削职。在朝中大臣的建议下,袁崇焕再次被启用,并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同年七月,袁崇焕返回京城,上疏陈述兵事,朱由检于平台召见袁崇焕,袁崇焕声称自己可以五年复辽,朱由检对此大加赞赏。此后,袁崇焕觉得自己好像失言了,于是主动上奏说:“五年复辽的计划不容易完成,陛下既然委托给臣,臣怎么敢推辞这艰难的任务。但是五年内,户部转运军饷,工部供应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必须朝廷内外事事配合,才能有所成功。”朱由检听完袁崇焕的这番话,于是让四部的大臣按照袁崇焕所说的话去办。

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以东江毛文龙虽然能牵制后金军,但耗费的钱粮实在太大为由,上书请求让朝廷派人来管理毛文龙部的军饷。毛文龙当然很不乐意,于是上书争辩。而后,毛文龙前来拜谒袁崇焕,袁崇焕以上宾之礼接待毛文龙,毛文龙也不谦让。袁崇焕见毛文龙软硬不吃,于是动了杀机,他厉声斥责毛文龙,并下令将毛文龙的冠服去除并捆绑起来,拿出尚方宝剑,将毛文龙斩杀。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之后,害怕他的部下叛变,于是增加他们的饷银。但是,即便袁崇焕这样做了,还是出现了人心背离的现象。于是,袁崇焕又上书给明廷:“东江镇是牵制敌人所必须依托的。现确定两协的编制,马军十营,步军五营,每年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朱由检对兵员减少军饷却增加的事情感到疑虑,但是一看是袁崇焕奏请的,也没再有过多疑问,痛快地答应了他。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后金主皇太极举兵数十万,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袁崇焕听闻后,率领祖大寿、何可刚入关守卫。朱由检得知后大喜,下令要嘉奖袁崇焕的部下,并让袁崇焕统领指挥各地援军。不久之后,后金军越过蓟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焕率兵护卫京师。朱由检召见袁崇焕,想要赏赐御用酒菜及貂裘慰劳他。而袁崇焕以兵马长途奔波,疲惫不已为由,请求入城休整,却遭到了朱由检的拒绝。于是,袁崇焕驻军城外,与后金军进行了一场鏖战。袁崇焕立即命令祖大寿于南面列阵,他在西面列阵以备战。后金军力战祖大寿不下,于是撤退,明将刘应国、罗景荣等人又率兵进行追击,杀伤后金军千余人,明军死伤也不少。在如此混乱的局面下,袁崇焕又派遣任守忠率领500人,命他们用火炮轰打金营,后金军这才撤退,京都之危才有所缓解。

然而,后金军退兵后,袁崇焕的苦日子却来了,他被朝廷治罪。当初,后金军进入的关口属于蓟辽总理刘策所管辖,而袁崇焕得知后金军入关,千里迢迢赶来救援,自认为有功无罪,但是朝中大臣却有很多人认为是袁崇焕放后金兵入关,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与后金军有勾结,朱由检对此也产生了怀疑。再加上此时后金军的不断离间,说袁崇焕与后金军曾有过秘密约定。十二月,朱由检便将袁崇焕下狱。这时候,魏忠贤的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等人终于有机可乘,想趁机给魏忠贤报仇,朱由检对他们的弹劾居然信以为真,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定袁崇焕死罪。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洪承畴无奈降清

洪承畴,出身望族,是武荣翁山洪氏的第十二代孙,属东轩五房,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洪启熙也是秀才,性格庄重沉稳,以至孝名闻乡里。他的母亲是傅氏,是当时的名门闺秀,洪承畴有两个弟弟,分别是洪承畹和洪承畯,他的二弟洪承畹早逝,另一个弟弟洪承畯是书法家。

洪承畴童年入溪益馆读书。因家境贫寒,11岁辍学,在家帮母亲做豆干,每日清晨还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卖豆干。当时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分且抱负不凡,于是,免费收洪承畴为徒,重返校门。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