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医推荐家庭必备名方(珍藏本)
6201700000009

第9章 内科疾病(8)

4.急性期需完全卧床休息,一般常规全休3个月,半休3个月。重症心肌炎患者卧床休息至体温、心电图及胸片X线变化恢复正常。后逐渐起床活动,病室内应保持空气流通。

5.保持情绪平稳,心态乐观,积极配合治疗。

6.饮食上宜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为主;宜少量多餐。多食葡萄糖、蔬菜、水果,忌暴饮暴食、辛辣、熏烤、油炸之品。戒烟忌酒。心衰者给予低盐饮食。

急性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是细菌、病毒、自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心包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临床除原发疾病的表现外,以心前区疼痛、心包摩擦音、呼吸困难和一系列心电图改变为特点。结核性心包炎是国内心包炎首位病因,男性多于女性。

渗出性心包炎中医学称“支饮”。支饮是指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聚某些部位的一系列病症。随着病情的进展,出现厥脱证候时,则属于“心厥”范畴。

【必备名方】

1.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桔梗10克,薄荷10克,牛蒡子15克,淡竹叶10克,荆芥12克,淡豆豉12克,甘草6克,芦根10克。水煎服。热毒盛者,加黄芩、大青叶、板蓝根,以清热解毒;风热偏盛者,加桑叶、菊花,以疏风清热;湿邪重者,加泽泻、薏苡仁,以利湿;痰热壅盛者,加浙贝母、瓜蒌子,以清热化痰。

2.月华丸加减:南沙参15克,麦冬15克,天冬10克,生地黄20克,熟地黄20克,阿胶(烊化)15克,山药10克,茯苓10克,桑叶10克,菊花15克,百部12克,三七10克,川贝母6克。水煎服。低热者,加知母、黄柏、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痰中带血者,加仙鹤草、侧柏叶、白及,以宁血止血。

3.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15克,浙贝母10克,防风12克,赤芍10克,当归尾15克,甘草6克,皂角刺15克,穿山甲10克,天花粉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金银花15克,陈皮10克。水煎服。热盛者,加黄芩、黄连、黄柏,以清热泻火解毒;热伤阴津口干烦热者,加生地黄、玄参、麦冬,以养阴生津。

4.宣痹汤加味:防己15克,苦杏仁15克,连翘10克,滑石20克,薏苡仁15克,半夏10克,蚕沙15克,赤小豆15克,栀子10克。水煎服。关节疼痛明显者,加桑枝、秦艽、香附,以通痹止痛;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丹参,以活血化瘀。

5.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茯苓10克,桂枝10克,白术15克,甘草6克,葶苈子15克,大枣5枚。水煎服。气短乏力者,加黄芪、党参,以补气;血瘀明显、胁下有痞、舌质紫暗者,加三七、桃仁、延胡索,以活血祛瘀;腹胀纳呆、口淡无味者,加陈皮、砂仁、莱菔子,以行气健脾消食。

【名医指导】

1.预防及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结核病、风湿热、败血症、HIV、尿毒症等,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措施。

2.卧床休息,取半卧位,应给患者提供可趴俯的床尾小桌,并加床挡,以防坠床。

3.饮食上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如有水肿,应限制钠盐摄入。

4.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口服退热药。

5.疼痛剧烈时可予以镇静药,必要时使用吗啡类药物或左侧星状神经节封闭。

6.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慎起居,节饮食、调理情志。

7.若为结核性引起者,坚持抗结核治疗,了解如何正确服药并观察疗效及副作用。

8.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定期复查。

9.及时彻底治疗,避免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或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缩窄性心包炎

缩窄性心包炎是指心包增厚、僵硬、纤维化后包围心脏,使心脏舒张充盈受限而产生一系列循环障碍的病症。临床以呼吸困难、颈静脉充盈、肝大、水肿等为特点。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本病中医学属于“心悸”、“胸痹”、“喘证”、“水肿”等范畴。轻者仅有气紧、乏力、腹胀等,随着病情的进展出现心衰、心房颤动时,则属于“心衰”、“心动悸”等范畴。

【必备名方】

1.膈下逐瘀汤:五灵脂6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牡丹皮10克,赤芍15克,延胡索15克,甘草6克,香附12克,红花10克,枳壳15克。水煎服。

2.血府逐瘀汤:当归15克,生地黄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枳壳15克,赤芍10克,柴胡15克,甘草6克,桔梗10克,川芎10克,牛膝9克。水煎服。

3.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15克,薤白10克,半夏10克。水煎服。

4.实脾饮:厚朴10克,白术10克,木瓜10克,木香10克,草果仁5克,大腹皮5克,附子9克,白茯苓15克,干姜3克,甘草6克。水煎服。

5.真武汤加味:炮附子9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芍药15克,生姜10克。水煎服。可酌情加丹参、益母草、车前子、泽泻,以活血利水;心胸痹痛者,加香附、延胡索、三七,以行气活血止痛。

【名医指导】

1.积极防治急性心包炎可以避免发展至心包缩窄。如化脓性心包炎早期切开引流,结核性心包炎正规抗结核治疗,放射治疗中加强对心脏的防护等。

2.一旦诊断为本病,则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争取尽早手术。

3.确诊或怀疑结核性感染而引起本病的患者,出院后应继续抗结核治疗,需遵医嘱服药。切不可随便停药。

4.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加强营养支持。

5.注意休息,避免过劳及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以免增加心脏负荷。

心血管神经症

心血管神经症是由于高级神经功能失调,引起心血管一系列症状的功能性疾病,在病理解剖上无心脏血管器质性病变。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大多数发生于青壮年,男女均可患本病,常因情绪激动,持续过度兴奋,长期忧虑,导致中枢神经正常活动发生紊乱,受自主神经调节的心血管系统继而失调。临床上以心悸、心前区痛、呼吸憋闷、全身乏力、易激动、多汗、颤抖、失眠为特点。

本病中医学属于“郁证”、“虚劳”、“百合”、“脏躁”、“厥证”、“哑风”、“梅核气”、“奔豚”等范畴。多由七情所伤,湿热内蕴等原因,伤及心、肺、脾、肝、肾各个脏腑所致。

【必备名方】

1.温胆汤:黄连8克,陈皮8克,茯苓15克,竹茹10克,炒枳壳10克,法半夏10克,豆蔻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薄荷6克,甘草6克,大枣5枚,吴茱萸3克。水煎服。

2.柴胡疏肝散:柴胡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枳壳30克,香附10克,生山楂30克,生何首乌15克,丹参15克,决明子15克,荷叶10克,泽泻30克,红花15克。水煎服。

3.天王补心丹:人参(或党参)15克,玄参15克,丹参15克,茯苓15克,远志15克,桔梗15克,当归30克,天冬30克,麦冬30克,柏子仁30克,酸枣仁30克,五味子30克,生地黄120克。水煎服。

4.益气养阴活血汤:黄精30克,黄芪30克,太子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10克,生地黄20克,玄参30克,丹参30克,当归10克,桃仁10克,葛根15克,天花粉30克,枳实10克,生大黄6~10克。水煎服。

5.十全大补汤加减:黄芪100克,当归15克,潞党参30克,粉葛30克,茯苓30克,白术15克,熟地黄30克,黄精20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炒酸枣仁20克,龙眼肉20克,大枣10克,炙甘草15克。水煎服。

【名医指导】

1.要正确认识心血管神经症不是真正的心脏病,消除顾虑,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安排好作息时间,适量进行文娱、旅游和体育活动或体力劳动,以增强体质,改善大脑神经功能,同时调整支配心血管系统的神经功能。

3.正确对待自己,合理安排生活、工作和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抵御各种精神刺激的能力。

4.避免过度的体力劳动及脑力劳动。

5.多种办法不能使症状缓解,或自觉症状很严重时可用一些药物治疗,如镇静药等。

6.改善患者生活和工作环境,避免容易引起病情加重的因素,如紧张、忧伤等。

【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指各种病因所致的胃黏膜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渗出、糜烂和出血,如胃黏膜主要病损为糜烂和出血,则称急性糜烂性胃炎或急性出血性胃炎,又称急性胃黏膜病变。根据病因的不同,还可分为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和急性化脓性胃炎等。不同病因所致的急性胃炎症状不同,无论何种原因所致,通常有上腹不适或饱胀、上腹疼痛、食欲不振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急性胃黏膜病变是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常见原因,通常引起呕血和黑便,严重者发生休克和循环衰竭。

本病中医学属于“胃脘痛”、“胃痞”、“呕吐”等范畴。

【必备名方】

1.保和丸加减:陈皮10克,半夏12克,茯苓10克,焦山楂10克,六神曲10克,莱菔子10克,连翘10克,木香6克,厚朴6克。水煎服。食积化热便秘者,加大黄、枳实;呕吐甚者,加广藿香、紫苏梗。

2.藿香正气散加减:广藿香9克,半夏9克,大腹皮9克,紫苏9克,荷叶6克,陈皮9克,茯苓9克,白术12克,厚朴9克,大黄3克,生姜6片,大枣6枚。水煎服。发热重者,加黄芩、黄连;口渴者,加葛根。

3.三仁汤加减:薏苡仁15克,豆蔻6克,苦杏仁10克,半夏12克,厚朴6克,通草6克,茯苓12克,淡竹叶6克。水煎服。胃脘痛甚者,加延胡索、枳壳;湿热均甚者,加茵陈、蒲公英、黄芩;口黏纳呆者,加广藿香、佩兰、焦山楂。

4.清胃饮加减:黄连6克,黄芩9克,栀子9克,石膏30克,蒲公英15克,延胡索9克,枳壳6克,香附6克,甘草6克。水煎服。兼见胃阴虚者,加南沙参、麦冬;兼见呕吐者,加半夏。

5.佛手郁金汤加减:佛手10克,郁金10克,黄连6克,半夏9克,木香6克,白芷6克,白术9克,蒲公英12克,炒白芍10克,海螵蛸10克,甘草6克。水煎服。疼痛甚者,加五灵脂、炒蒲黄;便秘者,加火麻仁、煨葛根。

【名医指导】

1.生活有节,起居有常,调畅情志,保持心态乐观、心情愉快。

2.饮食宜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喝茶;忌食油腻、粗糙及刺激性食物。避免进食生冷食物。

3.戒烟、酒。

4.腹痛剧烈时,应禁食;待腹痛减轻时,再酌情饮食,禁生冷、刺激性、兴奋性食品。饮食以清淡为主,少用油脂或是其他调料。

5.严重呕吐、腹泻者,宜饮糖盐水;必要时静脉补充,以免发生脱水现象。

6.急性发作时最好用清淡流质饮食,如米汤、杏仁茶、清汤、藕粉、去皮红枣汤等;待病情缓解后,可逐步过渡到少渣半流质饮食。

7.注意进行胃脘部保暖,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

8.剧烈运动或劳动后不宜马上进食,进餐前不要大量喝水(或饮料)。

9.注意观察呕吐物及大便的次数、形状、颜色、味道及是否伴有血液,有无发热、脱水等情况,必要时及时就诊。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临床上十分常见,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浅表性胃炎一般以上腹部隐痛为多见;若有胆汁反流,则有明显持久的上腹部不适、疼痛,尤以食后为甚,可伴有或不伴有恶心和胆汁呕吐。当发展为萎缩性胃窦炎时,则多有上腹部胀满,可伴有或不伴有腹痛。慢性浅表性胃炎,预后良好,但如处理不当或迁延日久,少数可演变为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有重度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有癌变可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每年约1%。

本病中医学属于“胃痛”、“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现在国家标准的病名定义中,分别有“胃络痛”、“胃胀”和“胃痞”分别与慢性胃炎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相近或相对应。

【必备名方】

1.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克,白术15克,枳壳12克,香附12克,当归15克,黄芩12克,茯苓15克,延胡索12克,木香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胁痛明显者,合用金铃子散;嗳气频作者,加沉香、旋覆花、紫苏梗;泛酸明显者,加海螵蛸、煅瓦楞子;肝胃气郁化热或肝热犯胃者,合用左金丸或丹栀逍遥散加减;胃纳不振明显者,加六神曲、炒麦芽、焦山楂等;兼见恶心呕吐者,加竹茹、半夏、陈皮等;兼有纳少、神疲、便溏不爽、舌淡、脉弦缓者,重用白术、茯苓,加人参。

2.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蒲黄9克,五灵脂6克,丹参12克,檀香3克,砂仁6克,大黄3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有出血者,加白及、三七;兼见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黄精;气滞明显者,加枳壳、青皮、木香、砂仁;兼见出血鲜红、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合用泻心汤;出血暗红、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淡脉弱者,合用黄土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