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都淘金记
631600000025

第25章 陈宗周 一个西部科普传媒大亨的传奇 (1)

IT资深人士、如今担任江民科技总经理的杜红超,曾经和陈宗周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我不认为我的志向是当一个企业家。”

“怎么会?”

“我发给你我在《知识经济》杂志写的所有文章,你看看”

在一篇名为《为什么要当企业家》的又章中,陈宗周历数了企业家成功的艰辛和荣耀之后,在最后两段写道:“知识分子变为成功的企业家之后,被随之而来的权力和财富的绳索套住脖颈,反被之制约和驾驭,身心都不由己了。这种企业家之累,不知是否在想当企业家的人的预料之中。”陈宗周重庆电脑报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原《电脑报》社社长。

站在长江与嘉陵江两江交汇的科协大厦26楼陈宗周宽大的办公室的窗前,可以清楚地看到滔滔的两江水在朝天门码头汇聚,向远方奔涌而去。

陈宗周从社长位置上退下来后,始终都没有闲下来,尽管《电脑报》集团已经成长为国内三大IT传媒集团之一,但陈宗周却依然经常工作到深夜。

创刊于1992年的《电脑报》,其销售额从最初的年销售额不足100万元到如今的5亿多元。陈宗周无疑缔造了一个西部的科普传媒传奇。

2004年的7月份,陈宗周的日常工作显得格外忙碌,因为《电脑报》社、中科普公司与香港巨商李嘉诚旗下的TOM集团刚刚合资成立了重庆电脑报经营有限公司。新公司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他来处理,老公司重庆中科普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新公司之间的诸多事宜也没有彻底明晰。

巴山蜀水育英才

位于嘉陵江畔的重庆市第四十一中学人才辈出。

当少年陈宗周坐在这所名校的教室时,同学中的楷模是烈士**的儿子、高中部的彭云。在今天由四十一中更名的巴蜀中学的网页上,依然把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彭云与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经济学家吴敬琏等名人并列一起,他们都是校史上值得骄傲的学子。

IT资深人士、如今担任江民科技总经理的杜红超,曾经和陈宗周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我不认为我的志向是当一个企业家。”

“怎么会?”

“我发给你我在《知识经济》杂志上写的所有文章,你看看。”

在一篇名为《为什么要当企业家》的文章中,陈宗周历数了企业家成功的艰辛和荣耀之后,在最后两段写道:“知识分子变为成功的企业家之后,被随之而来的权力和财富的绳索套住脖颈,反被之制约和驾驭,身心都不由己了。这种企业家之累,不知是否在想当企业家的人的预料之中。”

“正是因为看到企业家的这种种光荣与痛苦,我只敢鼓吹更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去当企业家。中国也需要更多的企业家,而我自己,还是待在书房里不去当企业家为好。”

那个并不想做商人的陈宗周最想做什么呢?

“学者。我欣赏那种凭借对事物的观察、思辨、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就可以看透世界的学者。我上学的巴蜀中学,出过像吴敬琏这样的学者,我敬佩他们。我也敬佩刘姝威那样的学者,她通过数据分析和研究,就可以发现蓝田公司这样精心包装的公司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勇气捅破一个美丽的神话。如果我可以自由选择,我希望有这样的学人生涯。”

然而,世事如棋,难以预料。成绩优异的陈宗周不能够继续从初中升入高中,因为他的父亲是右派。16岁的他被关在了高中大门外。这一段失学的经历,使陈宗周以每月40多元工资的石油勘探队员的身份过早地步入社会,也使他对知识更为渴求。他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度过了生命中第一段沉默期。

1976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很快恢复了高考制度。陈宗周兴奋地参加了1978年1月举行的文革后的首次高考,多年来坚持自学,使得没有读过高中的他依然在高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右派子女”的帽子使他无法进入大学。

此时的陈宗周已经30岁了,早已习惯承受生命中变数的他,干脆系统地自学了大学课程。在专业选择上,陈宗周遵从了家里的意见,选择了电子工程。

“我父亲毕业于东北大学经济系,喜欢历史;母亲毕业于四川财经学院(现西南财经大学),喜欢古诗词。当时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父亲的‘右派’帽子让我们家一涉及到人文学科就退避三舍。”陈宗周在一所学校当电工和电子学老师,同时自学大学电子专业的课程。

就这样,陈宗周度过了生命中第二段沉默期。

1979年创刊的《科学爱好者》杂志,在1982年陈宗周进入该社后不久,更名为《课堂内外》。对科学发展史极为熟悉的陈宗周,更倾心于计算机技术.密切地关注着这一领域爆炸性的发展,但已经30多岁的他并没有盲动,他在这家杂志社一待就是5年,从而熟悉了刊物经营的全过程。

《电脑报》横空出世

陈宗周的第一次转折发生于1987年。

当时重庆市科协的陈登凡部长反复邀请陈宗周去市计算机普及中心工作,此时39岁的陈宗周已经担任《课堂内外》的编辑室主任了。

“计算机的普及应该从娃娃作起”,邓小平在上海视察学生计算机课外活动时的一句话让陈宗周看到了机会,陈宗周提出希望在计算机普及中心力、一份《中学生电脑报》的想法。

办《中学生电脑报》的想法并没有马上实施。为了论证一个市场,1988年陈宗周主持了一个名为“家庭电脑在重庆市的现状与前景”的研究课题,陈宗周和同事们用计算机完成了5

000个样本的数据处理之后,接着利用国际卫星联机检索了著名的dia-log数据库,得到了一个结论:全球的计算机普及热潮正在迅速兴起。

陈宗周和同事们根据研究预测:认为重庆市区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计算机普及率会达到20%。他们甚至推断,尽管当时市面上有许多不同型号、不同芯片的电脑,但PC机会成为中国家庭电脑的主流。当时,一台PC机的销售价在2一3万元之间,是中国一般家庭年收入的10倍,仿佛是挂在天上的月亮。

外语较好的陈宗周又查阅了大量的国外计算机刊物,日本一份名为A SCID的杂志特别引起了他的关注,这是一份“面向办公室、面向家庭的小系统杂志”。于是,陈宗周发现办《中学生电脑报》的想法有局限性,而办一份“面向办公室、学校、家庭的普及性计算机报”,能开拓一个无比巨大的市场。

陈宗周把自己想创办的媒体定名为《电脑报》,启动资金竟然只是他们通过开办培训班挣来的2万元钱。1991年,《电脑报》开始采用重庆市“内部刊号”试刊,同时他们不停地跑到北京去申请正式刊号。

熟悉《电脑报》发展历程的人都清楚,那时申请刊号的艰难程度简直没法想象。然而,凡是了解这个《电脑报》灵魂人物的人都知道,陈宗周不会轻言放弃。从他决定力、《电脑报》到刊号正式被批准,整整经历了三年时间。

当所有人都快放弃的时候,陈宗周的几句话令当年共同创业的同仁们记忆深刻:“比如进门,有的人看到门关着,就走了,可是我们就要一直守在门边,门总有开的时候吧。”

1992年1月3日,《电脑报》终于经过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批准在全国发行创刊号。从此,国内IT媒体的阵容中就多了一个西部主力、的《电脑报》。

扩张催生IT传媒集团

《电脑报》有了正式刊号以后,其发展速度一日千里。凭着坚忍不拔的个性,陈宗周带领他的团队创造了一个西部科普小报的传奇。陈宗周也被称为传媒企业家创业的典范,不过,陈宗周当时浑然不觉。

由于《电脑报》坚持“普及计算机知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办报宗旨,始终保持“通俗、实用”的鲜明特色,使报纸质量不断提高。《电脑报》所刊的文章经常被《人民日报》、《新华文摘》、《新闻出版报》、《科技日报》、《读者》等数十家报刊转载。1996年,《电脑报》在四川省首次报刊质量评审中被评为一类报纸,得分居重庆市报纸首位。

报纸发行量年年攀升,报纸容量和版面逐年扩大。《电脑报》已由最初的4开4版,扩大到4开96版。在报刊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电脑报》的发行靠读者自愿订阅,无任何行政手段促销,发行量却每年大幅增长。目前,《电脑报》期发行量已达65万份,连续8年保持在全国电子和计算机类报纸中发行量第一,读者遍布全国。

1998年7月,《电脑报》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100家”之一;9月,陈宗周社长获“第三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1999年 12月,《电脑报》社被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通俗是个通行证,《电脑报》一直奉行“面向大众,通俗实用”的办报方针,报纸的主打内容为电脑知识普及,让更多的国人由电脑盲变成了电脑迷,对中国电脑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通俗实用的内容使其读者对象扩展到了最大化的程度,上自花甲老人,下至学龄儿童,都成为《电脑报》的读者,《电脑报》也成为很多人学用电脑的入门老师。

陈宗周在创办《电脑报》时就已经44岁了。在《电脑报》内部形成了一个泾渭分明的现状:一大群不满30岁的年轻人,听命于一个50多岁的老头子。几个毛头小伙身居其中的一些要职,比如25岁的林军和廖丹分别是《知识经济》和《大众网络报》的副总编。虽然这些媒体规模尚小,但他们已经在为它们的生存、发展绞尽脑汁,考虑支出、控制成本和怎么赚钱。

陈宗周的最高正规学历只是巴蜀中学的初中毕业(虽然他一再强调自己还拥有四川电视大学电子专业三年制专科毕业证)。这曾经让他感到羞耻的事件,如今却演变成他的下属、对手和朋友在谈论他时无法回避的一个带着传奇色彩的烙印。他的对手借此抨击他是一个小农意识的管理者,而他的大部分下属和朋友则对他的个人奋斗历程表示赞赏。毋庸置疑的是,他身处的社交圈充斥着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院士对《电脑报》顾问一职欣然接受。它的忠实读者还包括中国一些省、市、县的地方负责人。有人指责他在廉价地使用劳动力,但他的一个下属为他辩护说:“我算不上一流的媒体人才,我们的薪水在重庆属于中高水平。这就是我最佩服陈宗周的——他用二三流的人才做出了一个一流的媒体。”

陈宗周用两个白开水一般的词,解释了《电脑报》在计算机行业报纸领域取得成功的原因——“通俗、实用”,这被认为是《电脑报》受到电脑初级用户的追捧和被精英媒体鄙视的根源。客观地看,它在跟随全球计算机发展的步伐上并没有显得落伍。为控制上下游,取得更大的出版效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1993年,《电脑报》将自己的报纸内容整合打包出版《电脑报合订本》,该合订本已连续多年位居科技图书销售排行榜之首。2004年,销量达到130万套。电脑报配套光盘是中国发行量第一的电子媒体,曾被选为“十佳国产软件”。《电脑报》还出版了《电脑应用精华本》、《网络革命》、《打造高手》等十来本图书。

1997年《电脑报》建立网站(天极网),并引进IDG风险投资,建成了国内最大的资讯科技网站。

此外,《电脑报》还参与制作了“IT动力”电视节目,扩大其在各个传播领域的影响力,全方位地占领目标市场,向着全能型媒体的方向迈进。

开展函授业务是《电脑报》的养家之业,该报成立之初就是靠它来贴补办报的亏损的。现在,电脑报函授学院已取得国际证书认证考试资格,并成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继续教育研究会的理事单位和微软授权的培训中心(ATC)。另外,该报还开展了测评业务,对一些软硬件产品进行测评,这也是一个有利可图的业务。

《电脑报》社只有600多名员工,却办起了可称为国内报刊数量最多的报团,不能不让人佩服。电脑报集团以传播及普及电脑知识为宗旨,出版及发行科普期刊、电脑图书和电子出版物,是国内在电脑科普媒体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出版机构。2001年《电脑报》的总体收益达3.6亿元,利润近5000万元。2002年,它的发行量是67万份,营业收入已达4.5——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电脑报2002年合订本》(2003年发行)发行量已经突破125万套(250万册),是全国发行量第一的科技图书,被各地书店列为必备的重点畅销书。《电脑报2003年合订本》(2004年发行)达到100万套(200万册)发行量。

《电脑报》网站群拥有中国最大的IT网站—天极网。2000年7月,该网站第五次荣获“全国十大网站”称号,同年,在全球华文网站中排名第28位,读者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电脑报》为核心的各项事业高速发展,中科普传媒在科普期刊、计算机图书、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和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