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都淘金记
631600000026

第26章 陈宗周 一个西部科普传媒大亨的传奇 (2)

中科普传媒主办、合办的科普报刊已达23种,其中包括《电脑报》、《大众网络报》、《 2 1世纪人才报》、《知识经济》、《中国直销》、《课堂内外》(高中版、初中版、小学版)、《网迷》、《新潮电子》、《微型计算机》、《计算机应用文摘》、《世界儿童》、《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电子商务世界》、《数字通信》、《大众电脑》、《小博士报》、《家庭医药》、《科幻世界》、《惊奇档案》、《飞》、《四川科技报》、《数字世界》等,初步形成以《电脑报》为龙头的科普媒体群。与重庆出版社、新华书店集团合办的重庆电子音像出版社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电子音像产品综合出版机构。

目前,中科普传媒独资和合资的苦丁香软件公司、凯德计算机公司、四方软件销售连锁组织、北京世纪鼎点软件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科技园发展中心合办)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由报社主持的重庆软件园工程已开始启动。

中科普传媒以一流的报纸质量、庞大的发行网络、完善的配套服务,使《电脑报》在数百万读者和IT业界享有盛誉,并创造了《电脑报》在国内计算机媒体中连续8年保持全国发行量第一、覆盖全国2 500多个县(市)的卓越业绩。

从创办多家高科技公司到1999年从美国吸引IDG风险投资创办天极网站,《电脑报》社的发展走的是四轮驱动的路:其一是《电脑报》,它抢占了目前国内计算机类报纸中的最大市场份额;其二是每年出版的《电脑报合订本》,销售实洋已从几年前的几千万增长到现在的上亿元;其三是天极网站,2004年的销售额也过了6 000万元;其四是《电脑报》社旗下的十多种报刊,如《微电脑世界》杂志,已发行30多万份,一年销售额达3 000多万元,《电脑迷》单期发行也过15万册。当然,还有前景十分看好的《21世纪人才报》,以及由著名作家阿来主编的《科幻世界》杂志等。

本着“以普及计算机知识为己任”的企业理念,在陈宗周的带领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中科普传媒已成为IT业界最具竞争实力的媒体企业,并使《电脑报》不断高速发展,成为IT界最具广告传播价值的强势媒体。

与丁OM集团牵手

《电脑报》内部员工都亲切地称陈宗周为陈老师。在报社内部,陈宗周的忍耐是出了名的。正是因为陈宗周这种不轻言放弃的性格,使得外界总相信他的每一次豪言壮语都会成为现实。

早在TOM与《电脑报》第一次亲密接触的2001年4月,便传出消息。当时一位朋友曾向记者谈起:“好像王铣在重庆约见的是《电脑报》社社长陈宗周,如果是他,那么事情应该十有/八九会成。因为他骨子里有股韧性,如果他认为对报社有益的事,一定会打持久战以期获得最大利益。”于是,TOM与《电脑报》经过三年推掌式的恋爱,终于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也许,很多人已经遗忘了2002年10月陈宗周与王铁那次关于报社成立10周年时的对话,其中有几句话足以耐人寻味。或者说,这是2004年合作结果的征兆。

当时陈宗周在谈到媒体产业发展时,说道:“仅仅在我们谈话的这个10月,就发生了好多媒体界的大活动。比如:二十多家著名媒体如华纳唱片、BMG, EMI和Zomba等向网络媒体播放器RealNetworks提供内容:贝塔斯曼集团和在线音乐交换商Napste:签订了协议联盟,还有TOM在大陆和中国港台地区进行的一系列并购活动;等等。”王铁也心领神会地对应道:“这些媒体的活动往往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初出茅庐的网络媒体站在与实力强大的传统媒体的平等位置上进行合作,甚至传统媒体竞相向网络媒体示好。”结果,陈宗周将话题引入到“媒体在急迫地寻找自身发展的突破口,我们可以判断,跨媒体时代就要来临”。从时间上判断,2002年9月份,陈宗周已经和同事们坐到谈判桌上开始与TOM方面进行框架协议条款的谈判。

也许没有人比陈宗周更明白这场资金规模达到2亿元的涉外婚姻的深远意义了。“《电脑报》已经发展为横跨报纸、期刊、书籍、光盘、网站、影视、实业等多种业务领域的科普传媒企业。这个时候的《电脑报》需要更多地吸纳资源,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一系列拳头产品,才能在今后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而另一方面,作为合作方的TOM集团已经构筑了五大业务板块,互联网、户外传媒、出版、体育和电视娱乐等方面已经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取得优势地位,且触角正伸向内地。

“谈判三年的时间并不算长,选择这个时候开始全面合作,时机恰当。”据即将兼任合资公司总经理的陈宗周介绍,今后合资公司的目标是以《电脑报》目前的业务为起点和基础,全面开拓业务,全面开拓国内外市场,成为全球IT媒体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企业。

在签约仪式后的答谢酒会上,一脸轻松的王铣在回顾这段艰苦的谈判岁月时似乎没有太多的表示,不过,这个会说流利粤语和英语的云南人竟然操着一口流利的重庆话大讲笑话,足见他来重庆的频繁程度。

据TOM集团有关人士介绍,TOM自2001年上半年在探讨进入内地平面媒体出版市场时,已经拥有台湾地区最畅销的IT类刊物《家庭电脑》及其科普系列期刊,与电脑报的合作似乎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于是,在后来的两年中,TOM、中科普双方人员,时而重庆、时而香港、时而北京,马拉松式的“恋爱”开始了。2002年9月至2003年11月,双方管理层多次谈判,议定了框架协议文本:TOM出资超过2亿元受让中科普公司在电脑报社49%的股份,组建新的合资公司;中科普在合资公司中控股,占51%.董事长人选出自中科普。

直到2004年1月15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复同意设立“重庆电脑报经营有限公司”,双方的合作才算完成了重要的一步。

据了解,重庆电脑报经营有限公司的投资总额与注册资金均为3 000万元,经营范围是国内出版的图书、报刊的零售业务,经营期限为20年。中科普集团将把旗下《电脑报》、《电脑报合订本》、《神州商情》及《电脑报配套光盘》、电脑类图书等的广告发行业务、商标品牌使用权、管理团队、客户资源及相关资产注入合资公司中。

TOM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王从表示:“《电脑报》集团拥有多年在中国科普媒体经营和发行的经验,熟悉中国市场和经营环境。能够与一家领先的出版集团合作,是TOM推进集团在内地出版媒体事业的战略部署,更可进一步巩固日后的发展平台,融合资源优势,把握庞大中国市场的先机。”

作为中国媒体产业的首批试点,合营公司将融合两者的优势,发挥协同效应。《电脑报》与TOM旗下的PC HOME集团的书刊都是大众化的科普刊物,两者分别在内地和台湾市场占据领导地位,无论在内容分享、发行销售和广告经营等方面都可互为支撑、相得益彰。

在《电脑报》集团多年的优秀科普媒体工作经验基础上,合营公司可引进TOM的销售经营和财务管理经验,使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广告及销售业务更具成本效益,协助《电脑报》集团进一步向现代媒体企业迈进。合营公司亦可透过TOM的大中华跨媒体平台,引进电子发行、宽带发行、无线网络等技术,为《电脑报》集团开拓海外华人科普媒体市场。《电脑报》集团还可借助TOM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媒体管理人才,进行业务交流和培训,以提升员工的素质。

陈宗周表示:“《电脑报》经过多年的经营,已组建了一支资深的科普媒体队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中国加入世贸之后,面对更为激烈的内外竞争,集团会继续贯彻既定的办报方针,不断探索、进取,透过合营公司开拓海外市场。我相信合营公司会在两年内成为中国最有实力的科普媒体机构之一。”

而更多分析人士则对这次合作的意义有其他看法,他们指出这次融资将对《电脑报》的上市产生推动作用。凭借合作方TOM集团在资本运作上的丰富经验,《电脑报》的上市进程将得到提速。实际上,以《电脑报》为核心业务的中科普公司成立之初,就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并逐步将《电脑报》集团的经营性业务剥离进该公司,以符合上市要求。公司在2003年第四季度完成了上市辅导验收,已准备向有关部门申请在国内A股上市。

对于这次合作,陈宗周倒不特别看重资金:“中科普的净资产在2亿元人民币左右,此次TOM付出的2.09亿元资金均交给中科普,使后者的净资产翻倍,只要投资项目顺利推进,这将有利于提升后者上市融资的额度。但资金并不是当前中科普发展的第一要素,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支撑传媒企业长期发展的市场资源体系。”

什么是市场资源体系,陈宗周没有说,但与TOM达成的合作让他有信心打造“全球最大中文IT传媒”。陈宗周表示,未来,中科普集团将偏重于科普领域,新合资公司则偏重于IT领域。

当记者问起下一步的发展时,一位《电脑报》集团的高层人士称,陈宗周已经在内部提出了“一二三”的战略目标。“一”是建好一个集团,即中科普集团发展成为中国最大、最有影响、最有实力,能与国内外同行竞争的科普媒体集团;“二”是办好两家公司,即目前的中科普公司和与TOM合资的电脑报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三”是发展三个业务方向—包括报、刊、书、网、光盘在内的科普出版,科普影视,科普教育。

做行动的知识分子

说起陈宗周,人们总是把他同《电脑报》联系在一起。的确,在陈宗周的生命历程中,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最为闪光的,是在重庆这座被称为“火炉”的山城里,他花费十几年时间书写出的《电脑报》传奇故事。

他目光敏锐,善于捕捉可能成功的细节。

他对科普媒体有独到的见解,这就是“通俗、实用”。难怪《经济观察报》这样评论:“《电脑报》是实用主义的胜利。”

《电脑报》作为一家没有资深背景,经历很特殊的报业集团,总让人想起戴尔电脑和杨致远雅虎的车房故事,《电脑报》何尝又不是一段由小作坊变为大工厂的佳话呢?

“当初我们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没日没夜地苦干,那时只是单纯地希望这份科普报纸能收支平衡。但现在,《电脑报》销售收入增长了近千倍。”陈宗周饮了一口茶,平静地回忆着,似乎在追寻一个甜甜的梦。实际上,在他十多年的创业过程中,承受了太多的市场压力,饱受了太多的责难与攻击,陈宗周一直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安身立命。

“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无论权力和财富是不期而遇的,抑或是当初就刻意追求的,这都不重要。关键是要让这种因创办企业而产生的权力和财富继续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去利国、利民。但我也看到知识分子变为成功的企业家之后,被随之而来的权力和财富的绳索套住脖颈,反被其制约和驾驭,身心都不由己了。”这是陈宗周在一篇文章中说的话,也是陈宗周不愿意做企业家的重要原因。他喜欢在书斋里过平静的生活,害怕当企业家必然带来的焦灼不安的躁动。

不过,陈宗周在另一篇随笔《做一个行动的知识分子》中,又讲了作家兼企业家阿来的故事:“作家阿来小说写得很好,他的小说《尘埃落定》能获得茅盾文学奖,足以说明他是称职的作家了。他当编辑也干得不错。他曾向我约稿,使我这个编辑领教了他当编辑的厉害。后来,他当了《科幻世界》杂志的总编辑。他所在的杂志社是一个很企业化的机构,他又兼了广告、发行公司总经理,现在大家都称他为‘阿总’。由于记着‘秀才经商,老本输光’的古训,我对‘阿来作家’演变为‘阿来总经理’的合理性,很是疑惑了一阵子。”

“而且,我又是阿来小说和散文的忠实读者,总为他的‘投笔从商’感到惋惜,唯恐地球上从此多了一位平庸的总经理而消失了一位优秀的作家。当初,我和一些人还‘苦口婆心’劝诫过阿来,仿佛抢救失足落水的作家,拉他上岸回头,觉得是了不起的义举。可惜的是,阿来既不上岸,又不回头。常见他在为大小商事而焦头烂额,但却乐此不疲,他当‘阿总’当得有滋有味。《科幻世界》杂志社的杨潇社长斩钉截铁地告诉我:‘这是阿来自己清醒的选择。’作家阿来的足是下海了,但却不是糊涂地失足。记者采访阿来,他说要‘做一个行动的知识分子’,阿来的主张,再明白不过了。”

陈宗周是否也像阿来那样,“自甘跌落下海”,去创造传媒企业家的光荣和承载传媒企业家的痛苦?他是否也立志做一个“行动的知识分子”呢?我无法回答。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陈宗周用持之以恒的十多年的精力铸就了一个西部传媒大亨的传奇故事。

(李立宏/文)

磨子桥数字英雄商海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