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都淘金记
631600000035

第35章 王刚梦想穿越激情 (1)

在成都有这样一个人,他在30岁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电脑盲,后来却教会了不计其数的人如何使用电脑;他从来没有在IT行业工作过,却曾经被业内评为四川十大IT名人;他从来没有在IT市场上做过生意,但在成都磨子桥电脑一条街上大大小小的老板们很少有人不认识他的;他挑过很多IT公司的毛病,但IT行业不少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却成为他的朋友。他不仅记录、见证了磨子桥10多年来的发展,也亲身参与并推动着磨子桥的前进。这个人就是王刚,《成都商报》的一名记者。

王刚《成都商报》记者

王刚曾说:“既是梦,就让它飘逸;既是泪,就让它奔流;既是一种声音,就让它豪放、高歌。”

在成都有这样一个人,他在30岁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电脑盲,后来却教会了不计其数的人如何使用电脑;他从来没有在IT行业工作过,却曾经被业内评为四川十大IT名人;他从来没有在IT市场上做过生意,但成都电脑一条街大大小小的老板很少有不认识他的;他挑过很多IT公司的毛病,但IT行业不少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却成了他的朋友。

这个人就是王刚,《成都商报》的一名记者。

长风破浪会有时

王刚是怎样走上IT记者这条路的?

“成为一名IT记者很偶然,但似乎又是命中注定的。”王刚这样评价自己的职业生涯。

小时候,王刚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记者。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受到很多文学作品的影响与熏陶分不开。那时,在他眼中的记者这一职业,就是充满着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个人英雄主义,充满着激情甚至传奇色彩的化身。不过阴差阳错,他考取的却是一个怎么看都是纯工科的专业—电磁测量技术及仪表。

大学毕业之后,他曾是成都一家国有企业的销售经理,后来参加成都市的第一次公务员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为成都市经委的公务员,再后来又到了西门子公司的成都技术服务中心。大学毕业后整整十年的时间,他离儿时的梦想越来越遥远。

“如果不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因素,我很可能还是一家公司的白领。”王刚如是说。

王刚所说的“偶然的因素”,是指他第一次真正接触电脑。在他读大学的那个年代,电脑还是一个稀罕物,这方面的知识他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怎样开机都不会。毕业后的工作与电脑完全绝缘。即便是在成都的西门子技术服务中心,他代理销售工业控制产品,也没有机会与电脑亲密接触,偶尔看到有人在电脑上敲出一串英文字符,或者玩当时最经典的电脑游戏“挖地雷”、“打坦克”,他感觉莫测高深,很神奇很羡慕,内心里也有一些郁闷。就在这时,一件看似寻常,但足以改变王刚命运的事悄然而至:他的一位在大学任教的亲戚,在1996年3月出国工作时留下了一台386电脑。这台电脑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无异于垃圾,然而,接触这台古董电脑,成了王刚改写自己人生之路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从那时开始,这个标准的电脑盲对付这台386电脑的劲头,用如饥似渴甚至疯狂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身边所有会一点电脑操作的朋友,他都当作老师(实际上身边也没有几个人会熟练使用电脑),把当时市面上关于电脑方面的书几乎都买来了(其实当时这样的书也不多)。“我每天坐在电脑面前十多个小时,还经常一坐就是一个通宵。从开机到最基本的操作,然后是琢磨上百个DOS指令,用BASIC语言编程,把整个电脑拆开重装了无数次。一次次跑电脑市场去买零配件给老掉牙的机器升级。那时候没什么钱,存够一点钱就去买一两样,CPU、主板、显卡、内存等等,几个月下来386就变成了586。那时候这就叫攒机,捣鼓的次数太多了,我闭着眼睛都能快速装一台电脑,快速安装各种软件,解决电脑问题,熟练程度不比电脑城组装电脑的人差。而且,我还是成都最早一批上网的人,1996年就有自己的E-mail,经常参与当时成都有名的蓝剑BBS的讨论。”说起从电脑盲到电脑高手的经历,王刚有些得意。这样疯狂的劲头持续了半年,以往王刚崇拜的那些电脑高手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都反过来要请教他了。

如果王刚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成都不过是多了一位电脑高手而已。与当时其他众多电脑爱好者不同的是,在他学习电脑知识的过程中,他发现当时指导人们如何使用电脑的书籍不仅缺乏,而且非常不实用,都是很枯燥的理论。例如,学习电脑的具体操作,它却先要求学习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二进制、晶体管、逻辑线路什么的,让学习者走一段大大的弯路。另外,报纸上那些电脑专版、专栏的记者、编辑甚至自己都说不清楚电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更加无法了解读者们真正需要什么。“当时我有一个强烈的想法,就是办一份老百姓易懂易学的电脑报纸。我做了市场调查,甚至写了可行性分析报告,但是,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因素存在困难而无法实现。”之后,王刚偶然在《成都商报》上看到公开招聘专刊记者的消息,壮志未酬的他,心想这也许是自己的一次机会,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到了当时报社的一位领导。

王刚这一试就试到现在,试了8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词一句总关情

王刚在成为IT记者之后,在电脑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了吗?

“当时社会上会使用电脑的人很少,能够熟练使用电脑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许多人想学,但是面对电脑却有着一种敬畏之情。我理解人们的心情。那时我的很多文章,就是想破除人们对电脑的敬畏。我也是刚刚这样过来的,我知道该怎样教他们使用电脑。我把看似很神秘、技术性很强的电脑知识,用比较浅显有趣的文字表达出来,这确实是我的强项。所以一进入报社,我就比较得心应手。实际上,我不过是把我经历过的体验,再创造性地重复多次。”王刚说。

但是,王刚还是干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决定留在《成都商报》的。

“是的,开始我有些犹豫。那时《成都商报》起步没多久,待遇还很低,工资比我以前拿的差远了。”

那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彻底放弃原来的工作,安心做一名IT记者的呢?

王刚考虑了很久回答说:“是读者。”

作为一名记者,王刚深深体会到了社会对他的尊重和认可。在此之前他很难有这种深切的感受。刚到报社不久,有一件事他感触颇深:在一次报社举办的读者座谈会上,一位40多岁的妇女带来了一本厚厚的剪贴本,上面都是王刚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她告诉王刚,她是一名下岗女工,女儿在北京读大学,儿子上高中,都对电脑着迷。尽管收入很微薄,她还是订了两份《成都商报》,因为她要把王刚每期写的文章剪贴下来,一份留给儿子,另一份寄给远在北京的女儿。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七八年,至今还令王刚深为感动:“可以这样评价,这时我努力想成为一名好的IT记者,得到读者们的第一次奖赏,所以给我的激励也是终身难忘”,“那些朴实真诚的读者是我决心做一名好的IT记者最直接的动力。我认为普通读者对记者的看法是最有价值、最无私、最没有商业色彩的。是他们的认可给我带来许多纯净的快乐,这是金钱买不来的”。

还有一次是在1998年4月,王刚写了一篇名为《黄牛党转战磨子桥》的报道,揭露曾经在成渝高速车站倒卖车票、控制客车发班的地下组织又在成都电脑市场神秘现身,对所有销售内存条的商家采取强硬措施,控制内存条的进货与销售。王刚乔装商户卧底一段时间之后写下了这篇报道,见报当天就接到恐吓电话和传呼,对方声称要打断他的腿。他乘坐出租车到报社的路上,出租车师傅与他聊起这条当天最热门的新闻。得知王刚就是写这篇报道的记者,出租车司机给了他最高的礼节:下车时坚决不收王刚的车费。“多写一些对老百姓有好处的新闻就行了”,出租车师傅的这句话,王刚一直没有忘记。

这样的事例,在王刚以后的IT记者生涯中还有很多。

1998年12月22日,一个寒冷的冬至,当时的成都经济电视台《深夜新闻》中有这样一则新闻:“古时候孔子有弟子三千,现在,成都的一位业余电脑老师的学生人数已经超过了孔夫子。在冬至之夜很多成都人有吃羊肉火锅、喝羊肉汤的习惯,而这位名叫王刚的成都人却在这个晚上耐心地教市民学电脑,他每周两个晚上义务教市民学电脑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很多成都人在那个寒冷的冬至夜晚,通过电视看到了王刚为市民上课的情景。

那时候,普通老百姓学习电脑的热情非常高,王刚一直琢磨着如何在有限的报纸版面之外,还能够为读者提供更直接有效的帮助。他想到一个办法:能不能举力、一个市民电脑培训班,不限名额不收钱,市民都可以来听课。王刚的想法得到当时成都最有名的电脑城“成都电脑城”的支持,于是这个想法被付诸行动。每周星期二和星期五,电脑城在商家关门之后,专门开辟出一层楼的大厅作为教室,背投电视、音响、麦克风、黑板,当然还有讲课用的电脑一应俱全,比好多学校的设备都要高档。

第一次开课就来了500多人,大厅里挤得水泄不通,王刚手执麦克风侃侃而谈,用自己在几个月的时间从电脑盲到熟练使用电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电脑本身并不神秘,学电脑也不是难事。他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示范教学,教最基本的电脑知识和实实在在的应用:汉字输入、上网、发电子邮件、安装软件、杀毒等等。这样的上课方法果然有效,那天晚上王刚站着一口气讲了四个小时,几百人站着听了四个小时。从那以后,每周两个晚上,王刚义务教,大家免费学,只要王刚没有出差,风雨无阻。有的人“毕业”不再来了,随时又有新学员加入。讲完课后还有不少人留下来要王刚老师答疑,每次都要深更半夜才能回家。“我把车停在磨子桥街边,因为回家的时间都很晚,有一个月我连续丢了三辆车。”王刚回忆说。当然,他丢的是自行车。

自行车虽然丢了三辆,讲课虽然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但王刚认为他得到的实在是不可估量。有一天晚上在讲课的间隙,一位从黄田坝赶来听他讲课的老工程师挤上前来,他没有提什么问题,而是索要了王刚的签名。“写过无数次自己的名字,但那一次最令人难忘,我不是明星,却从读者那里得到了明星般的礼遇。”

一顰一笑随缘去,一词一句总关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

很少有记者能够得到这样的待遇,看起来王刚确实有些明星像?

“我从来没做过明星梦,不过那个时代确实很特殊,电脑与之所属的IT业在普通人心目中既神秘又热门。”王刚深情地说、

1998年和1999年,每周星期一晚上8:00,王刚的身影会准时出现在当时的四川有线电视台屏幕上。作为特邀主持人,他主持着一档以他的名字为品牌,专门为他打造的节目,节目的名字就叫《王刚答疑》。他在电视上说新闻、讲故事,当然更多的是给观众解答各种各样关于电脑的难题。那时候电视台有关电脑的节目很少,《王刚答疑》可以说在成都开了先河,当时学电脑蔚然成风,据说那档节目的收视率还很不错。

尽管是报社的记者,王刚似乎与电视很有缘:那段时间他不断成为电视新闻人物、访谈嘉宾、采访对象,还主持《王刚答疑》。他的不少朋友一直都认为他有成为一个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能力,他们认为王刚语言表达能力强,幽默机智,反应敏捷,也能从容应付大的场面,而且他“具有明星风范”。这个评价来自于当时成都经济电视台台长。这句话背后有一个故事:1998年6月,国内IT界最有名的女强人、当时在国内红得发紫的微软(中国)公司总裁吴士宏到成都,成为成都各大媒体追逐的焦点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