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都淘金记
631600000004

第4章 邝宁 理想点亮生活 (1)

刚刚被评为2004年度四川财经风云人物的任我行软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邝宁,站在四川大学MBA管理论坛的讲台上调侃自己:“我最开始挣钱,只是为了买那套在春熙路上看见的白西装····”然而,邝宁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得到了一把锋利的“剑”以及一本好的“剑谱”,并练就了属于自己的深厚“内功”……

邝宁 任我行软件发展有限公司黄事长兼总经理

理想点亮生活

邝宁说,1997年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好比一片沙漠,疆土非常大,可大家一窝蜂压进去以后发觉土地很荒寂。于是,大家失落了几年。现在又发现这里有石油,但是这个油田的出油量不是几倍几倍翻的,而是每年翻70%-80%左右。

我就是专门在沙漠里挖油田炼油的。

刚刚获得“四川省优秀创业人才”证书的邝宁,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时刻——任我行软件2003年全国代理商大会,在成都高新区软件孵化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家代理商的总经理、成都市高新区领导及多家媒体记者,任我行公司的合作伙伴等300多人参加了这次大会。会上,邝宁作了精彩的讲演。

10年的发展,任我行由一款软件、几个人的小软件公司,到今天的5 000万元年销售额和200多人的规模。“这是我所见过的最为壮观的一次软件企业代理商大会。”这个会议让一位还不那么相信西南IT企业的与会记者感到震惊。

邝宁站在台上,作了“任我行软件再向前”的主题讲演。讲演充满着激情和感染力,除了对公司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邝宁着重介绍了任我行在打造强势的、激情的企业文化的背景和方法,以及一个“大任我行”的设想和未来。说到得意之处,邝宁动情地挥舞着手臂。

台下的各地代理商也开始兴奋起来,邝宁对“大任我行”的规划和描述,让他们深受鼓舞,也更加坚定了同任我行并肩作战的信念。许多代理商开始敞开心扉,对这次大会的筹备大加赞赏,赞扬任我行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软件公司。

“行侠何须仗名剑,我自成佛不念经。”意气风发的邝宁,正一步步在中小企业市场打造着他的任我行“江湖梦”。

从深圳到成都

邝宁说:“成都的生活非常舒适,但是如果你沉浸在这种氛围中,就很容易养成麻木慵懒的生活态度,这对工作很不好。”“所以,我要求公司的职员尽量不要受成都生活氛围的感染,公司的管理风格也是深圳式的。”

1989年春节,深圳.

15年前的邝宁,就在深圳。当时,这位22岁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在读研究生,出差去了一趟深圳,并在那里见到了创业成功的师兄们。邝宁的心当时就被震慑了一下:“我要像个白领一样。”喜欢深圳这块具有开放环境土壤的邝宁,内心从此就开始无法自已地澎湃起来。

于是几个月之后,怀揣着130块钱,邝宁就这样毅然地放弃学业,踏上了去深圳的列车。

邝宁站在深圳街头,看着处处是机会的深圳。但是深圳并不意味着就是所有人的天堂,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大学生,除了梦想和勇气以外,他几乎一无所有。现实,让理想在这里屡屡碰壁。

“当时全国各地来深圳的硕士生、博士生已经不少,大多数人都在走先打工再办公司这条路。我找工作并不顺利,身上的钱眼看很快就要花光,有段时间每天只能吃面包,而且常常不敢吃饱,以至于每天心里都在喊‘面包在哪里?

由于户口的问题,邝宁每天还要担心被警察抓住送往“樟木头”(深圳看守“三无”人员的地方)。这样失落和彷徨了几个月之后,1989年6月,邝宁只好进入新欣软件工程公司(这家公司后来被人们称为“中国软件黄埔军校”)做编程工作。这个时候的邝宁进软件公司,在他看来只是一个解决暂时生计的权宜之策。当初的豪情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枯燥乏味的编程工作,越发刺激着邝宁内心深处原本不安分的想法。

按照当时IT贸易的大环境,卖PC配件是一项很火的生意。于是一年半之后,邝宁从软件公司出来了,与他的两位同学共同创办了一家主要从事汉卡开发与销售的公司。公司很小,邝宁在里面主要负责编程,月薪比起在新欣软件时低了近一半,但邝宁和他的同学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由于没有人愿意管账以及办理工商、税务等日常琐事,心地仁厚的邝宁主动承担起这类工作,任劳任怨。然而没过多久,这个小小的3人创业团队,却在经营思路上发生了一些分歧,公司业务逐渐搁浅。1993年初,公司解散。

这个时期对邝宁来说,相当重要。回忆起这段经历来,邝宁承认就是在这个小小的充满着矛盾的3个人的团体里,自己学到了怎么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怎么经营一家公司,怎么管理公司财务。在这个小公司里,邝宁为日后创立任我行积累了最宝贵的经验。

公司解散之后,经过短暂的思考,1993年3月,邝宁告别承载过4年痛苦和幸福的深圳,结束了青春梦想的深圳之旅,回到了成都老家。

说起来有些不可思议,邝宁在深圳4年的财富积累一共只有3.4万元,对于这个数字,连邝宁自己也弄不清楚这算不算自己的第一桶金。“那是个特别虚荣的时候”,仅有的3.4万元,但邝宁却花了8 800块钱买了一块摩托罗拉砖头式“大哥大”,又花了50块钱买了一辆旧自行车,邝宁在成都注册的乔克电脑公司就这样起步了。

卖汉卡,卖硬盘,在当时的大环境之下,邝宁的生意还算不错。不算太累也不算太忙碌,公司每月大概能赚1万元左右。在当时的成都,这个数字已经能让邝宁过上比较安逸悠闲的生活了。但是这种悠闲,常常让邝宁回想起深圳的生活,想起曾经的豪情万丈。“我的事业能做得更大吗?”邝宁常常这样问自己。

半年之后,1993年9月,邝宁又去了一趟深圳。这次去深圳,邝宁原本是不带任何想法去的,只是为了去游玩及拜访老同学和朋友。

但是正是这次深圳之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改变了邝宁以后的路。这次去深圳,对于邝宁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到达深圳,邝宁发现深圳并没有多少变化.但自己所在的那个行业圈子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千载难逢的机会落到了以前属于自己的圈子—证券业开始实行电脑化。他以前的战友变得非常忙碌,和成都那种慵懒的氛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且仅仅半年的时间,同学当初投资30万元的公司,资产就奇迹般地达到了2 000万元(其中有4人已经成为当时上市的深圳金证公司的股东,平均身价达1.9亿元)。

邝宁看到了深圳与成都之间的差距,深圳的速度让邝宁震惊了,他需要思考以后的路该怎样走。“这让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来思考:是逃回成都舒舒服服地做小老板,还是留在深圳为男人的尊严而战?最终我还是想通了:忘掉所谓的自尊,回成都走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路。”

回顾这几年的经历,邝宁忽然想起卖硬盘时的麻烦来。当时的电脑配件问题很多,今天卖出去一个硬盘,几天后买方会来换或者退。调换的事情稍微多了一些之后,就会发现这个月的账变复杂了,最后就怎么也算不清楚了。邝宁从自身的乔克电脑公司发现没有专职会计的中小企业其实急需这样的管账软件。

思绪就这样逐渐清晰了起来,认准中小企业管账软件的需求。

1994年,邝宁再次回到成都后,才开始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生涯。

1994年的春节,大年初二。晚上,成都太升南路云天楼宾馆的703房间。在这个临时租用的房间里,邝宁找到了一本编程Fox书,心中突然一阵涌动。翻着这本书,和着二两白酒、一袋花生米,邝宁写下了第一行软件代码。

这就是后来成就了邝宁和任我行企业的“管家婆”软件。

任我行定位首先把重点放在满足80%用户“吃饭”的需求上,2 0%的用户需要学会“吃西餐”。对开发商而言,产品设计模式和营销模式是要匹配的,任我行拼命让产品傻瓜化,目的是为了只需通过代理合作的方式就可卖出这个产品。

1995年,邝宁正式注册成立了任我行公司,开始着手设计开发“管家婆”进销存管理软件,并于年底推出了DOS版的“管家婆1.0”。

“管家婆1.0”是邝宁亲自写出来的,它凝聚了邝宁的无数心血,寄托了邝宁的希望。但是,当邝宁把这个产品拿给做会计的老爸看时,老爸却摇了摇头,认为会计做账是需要规则的(会计通则),他这么干简直是乱套胡扯。

然而邝宁并不这样认为。在邝宁看来,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中小企业确确实实存在着这样的需求,因为自己曾经就有着这样的苦恼和麻烦。

“管家婆1.0”推出以后,缺少资金和人员的邝宁,只好在成都地区先让一些同行免费试用,然后再以用户使用的体验和口碑去推广。没想到这个办法很好,渐渐地,“管家婆”开始在电脑经销商中得到认可,影响越来越广,市场也越做越大。

邝宁并没有在《计算机世界》、《电脑报》等IT媒体投放“管家婆”广告。但市场触觉敏锐的他,发现了人们对当时足球的狂热及足球媒体的火爆现象,于是别出心裁地选择在《足球报》上刊登“管家婆”的小幅广告,却吸引了不少中小企业老板。这一手法堪称经典。于是属于邝宁、属于任我行、属于“管家婆”的大场面来了,“管家婆”销售额开始以平均每年200%--300%的速度猛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