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都淘金记
631600000009

第9章 陈亚平 科技“鼎天”产业立地 (3)

鼎天升格为集团公司之后,需要对原有产业结构进行战略重组。这个时候,产业化的道路被陈亚平提上了议事日程。自1998年开始,鼎天与外商共同投资2亿元,在四川德阳打造中国西部大型IT产品OEM基地—鼎天科技产业园。产业园地处成--德--绵高科技产业带中部,占地200亩,与日本、美国等多家国际大公司优势互补,结成了战略伙伴关系,是中国西部高科技IT产业化基地和国际化CVD Loader与光通信模块、 IT整机产品的OEM,ODM生产基地。这枚棋子是陈亚平在产业之路上布下的第一枚。按他的计划,这个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科技产业园将吸纳足够多的跨国IT巨头蜂拥入驻。因为无论从选址的科学性,还是规划设计的前瞻性来看,这都是西部IT软硬件最理想的科技产业园之

就在第二年,陈亚平发起了事业中最艰难的一次上市冲锋,而思路依然是借“壳”上市。这次他瞄准的“壳”是国家定点生产电工专用机械设备的大型骨干企业东方电工。位于德阳的东方电工生产中国知名度很高的“东工”成套电工专用设备、光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电线电缆等,在国内国际都颇有声誉。按照陈亚平的思路,他计划在东方电工的基础上建设东方电工工业园,建成中国电工专用设备知名品牌生产基地。

入主东方电工理论上是一箭双雕的好棋:一则,鼎天实现了借“壳”上市,深入金融市场的夙愿,为鼎天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充裕的资本条件;二则,鼎天可以把它跟科技产业园联系起来,相互呼应,互为补充,做大做强。

但是,从1999年IT产业进入寒冷的冬天开始,这一切计划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鼎天科技产业园。因为招商形势江河直下,一直起色不大。陈亚平当初规划的速战速决的战略几近落空。而且IT产业大环境的不景气,使得OEM贴牌加工的愿望化为泡影,IT产品出口直线下降。

同时,更大的挑战发生在东方电工这个国有“巨无霸”企业的改制方面。当初陈亚平很自信,“我们可以把握住”。可是一旦真正切入,国有企业典型的症状让鼎天不堪重负。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改制尚无明显突破的1999年,面对外来资本,偏于内陆德阳一隅的东方电工4 000多人的“国企白领”表现出了本能的对抗。每年2000多万元的工资压力,让准备不足的陈亚平第一次感到措手不及。

2000年,IT产业依然是寒气逼人,鼎天科技产业园也几乎处于半停工状态。鼎天在手机领域的试水并不理想,但首度触及手机,仍然让陈亚平眼前一亮。于是“做手机,先做销售和渠道”的战略被他确定下来。手机销售成了鼎天庞杂丰富的产业体系中少有的高速赢利的亮点,2002年手机销售突破1亿元。至此四川手机销售的半壁江山被鼎天不动声色地收入囊中。

尽管如此,鼎天依然在IT产业凛冽的寒冬和国有企业改制的攻坚战役中遍体鳞伤。鼎天科技股东变换也成了证券市场一道特殊的景象,甚至创下了一年换3个大股东的纪录。2001年,世界500强、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会师所”进驻鼎天,引起业界的强烈反应。他们对鼎天从产品结构、管理理念、银行负债、财务投入等各方面都进行了修正。“洋剪刀”要求减少产品种类,那是令人心痛的决断:好多产品正在赚钱,也不得不忍痛割爱,可惜;有些产品还没有开始赚钱,亏着放弃,更可惜。陈亚平说:“这就是经济上的阵痛。”

收缩的过程也不容易,他们的条款、过程非常复杂,“德勤”曾经花了15天对全公司进行了全面审查,从老板到员工挨个儿“背书”,那种阵式,谁也没见识过,包括他自己,用陈亚平的话说是“非常痛苦,也有风险”。

就在这时,一个更大的战略步骤于2001年浮出了水面。鼎天在成都高新西区圈地400亩,筹划建设中国西部大型的光盘、软件加工生产基地—鼎天光电软件园。在这个建筑面积高达12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7亿元人民币的软件园建成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18亿元,其中出口1.5亿美元,利税5亿元。软件园主要从事DVD-R、 CD-R光盘和软件研究开发和生产,光电集成电路设计和生产开发。

2003年,鼎天科技重组已经步入尾声,IT春天终于再次降临中国。这个时候,陈亚平在深刻反思。同时他给自己定下了几件事必须抓紧完成:第一就是加紧还债,给股东、银行等一个交代,让诚信的鼎天真正在他们的继续支持下顶天立地。第二就是加紧盘活资源,特别是3个产业园。不管是做西部物流中心还是仓储中心,产业园必须要成为鼎天赢利的新基石。第三就是改变对“高科技”的理解,大量投入“体积小、附加价值大、科技含量低、可以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指把光电产业园改造成“电子造纸厂”,做“有内容的复制工厂”,即发展存储技术、做电子光盘等。

此外就是重点做市场,把手机、数码家居、汽车电器销售等各方面正在大力运作的项目推向市场,为产业化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

陈亚平表示,还要加大资本市场的运作,扩大对民间投资的吸纳,以化解资本风险。“我们拥有第一流的客户群体,他们也是我们深入发展的力量所在。”

“经过这么多事情,如今鼎天已经到了谷底,2004年将是ST鼎天重出江湖的时候。”说这话的时候,陈亚平的眼神出奇的平静和坚定。

面对前所未有的大变局,鼎天集团向成都市有关部门立下军令状,2005年,年收入将要达到一个不菲的数目。在记者面前,陈亚平披露了鼎天决胜未来的秘密。

心中永远的痛

尽管德阳电子厂如今还不好看的尴尬局面“罪”并不在陈亚平,也不全在鼎天本身,但每每提起“德阳电子厂”时,陈亚平脸上的神情不免表现出些许不自在,毕竟德阳电子厂的沉浮主角之中,陈亚平和鼎天集团都是不能不提到的一笔。

2001年成立的德阳电子厂,将自己定位于外销型的出口贴牌、代工生产,当时聘请了一些台湾的生产工程师、国外的技术工程师,生产、销售情况逐步看好,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每月10万台的出口量。

可遗憾的是,就在德阳电子厂业务蒸蒸日上的关头,却遭到DVD专利3C联盟的“封杀”。尽管德阳电子厂随后也补交了专利费,但由于种种难以摆平的政治原因和利益瓜分问题,致使德阳电子厂的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到 2002年下半年时工厂一度被迫停产。

据了解,做DVD的蓝皮书在国外已经成熟,国内的DVD没有考虑太多就搞出口,两者之间有激烈的冲撞。国内DVD企业被诉倾销,而且欧洲市场也全部封闭起来。2002一2003年谈判了一年之久,经过多次努力,谈判结果是:中国若要出口DVD,要交给菲利浦3C专利费4.7美元/台(之前所说是10美元/台),而且还要补齐中国以前出口DVD的专利费用(通过海关核查数量)。这样一来,中国的企业无法承受巨额的专利费用。换句话说,外国就是用3C专利来封杀中国的DVDo

随之而来的是,国内DVD厂商纷纷开始降价,价格大战愈演愈烈,整个市场开始呈现血拼场面。

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情况是,在当前国内DVD市场表面繁荣的幕后存在着重重危机。从技术方面来讲,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SONY、松下这样的巨头手中;从资金方面讲,国内众多DVD厂家原先都是从VCD生产厂家转型而来,缺乏雄厚的长期资金支持;从品牌影响力上讲,国内DVD品牌形象综合实力都不高;在产品研发力量上,与大品牌相比,许多国产DVD厂家还非常弱小,不是着力于新技术的研发,而是靠炒“概念”这种功利行为来掩饰自己技术研发上的落后。

这时候,陈亚平和他的鼎天又开始担忧起来,因为“价格如果被压下来,想再升上去是很难的,而且影响相当不好”。国内的企业最初制定的价格是相当重要的。国内DVD品牌这么多,最后竞争的结果鹿死谁手还不知道,长期的降价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牺牲,有些牺牲如果能够使政府得到外汇、得到更多的第一,那当然还不为过,但是有些却未必会达到这种目的。

针对于此,陈亚平和他所在的鼎天开始大力呼吁国内DVD行业的各个企业相互交流,使部分成本能够降低,“在市场上有个合理的价位,但也要保持合理的利润”。

关于德阳电子厂的风波,鼎天下一步的目标是努力尝试从正常途径着手,力争在知识产权方面获得3C技术专利,恢复正常生产,使得产品可以外销。目前,3C方面已经开始了与鼎天高层的会晤,双方正在衔接一些具体事宜。看得出来,事态正在向陈亚平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也只有这样,对于陈亚平来说,德阳电子厂这个在他心中永远的痛才能稍微有所缓解,甚至是痊愈。另一方面,鼎天也在解决自身产品过于单一的问题,开始研发新产品,并且努力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力求能够更有效地把德阳电子厂全方位地利用起来,把它建设成为西南地区最好的电子工厂。

众志成城

的确,似乎所有关心鼎天的人都会发现,鼎天前面的路并不好走。但即使问题多、难度大、门槛高,也并不能阻止陈亚平前进的步伐。经过一番波折,陈亚平在总结教训的同时,更加洞悉一些道理,视野变得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

对于陈亚平来说,盘活鼎天电子产业园不仅仅只是盘活了一个工厂,对整个鼎天产业如何管理,如何建立市场,在市场流通体系中得到认可,这才是关键所在。

目前,鼎天一方面是做软件.即软件的产业化、工程化,为鼎天的应用系统铺好路;另一方面,就是涉足国际市场。软件的外包、多媒体产品等方面也在努力。因此必须整合资源,把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国内最优秀的团队和项目整合起来,结合鼎天的资源、技术、经验和资本,做好产业化。相信鼎天会推出很好的产品,为社会服务

陈亚平认为,在IT行业里面,许多大公司在复杂的运作过程中都存在着问题。对于每一位企业家来说,都面临着选择,甚至是重新“洗牌”。这是一种趋势正因为如此,更促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剖析自己、不断地整合自身的优势,从而得到成长,立于不败之地。对此,鼎天众志成城,鼎天人信心百倍!

鼎天突围立地在即

此时的鼎天非常忙碌。在总结教训的同时,忙碌着之前运作失误所致的债权、债务方面的诸多事宜;另一方面,也在加紧进行资源的重组,奔波于寻求政府、银行、股东之间的支持之中。与此同时,还在对未来项目进行着研发,准备着新的项目,探讨新的商业模式与切入点等。绩效初露端倪。

对于陈亚平来说,鼎天的下一步棋如何走,早已运筹帷幄。是的,从外表来看,陈亚平很是坦然,可是在他内心深处早已热血澎湃、蓄势待发了!

“在IT行业里面,数码消费产品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数码多媒体,数码家电产品,我们是肯定要做的!”陈亚平如是说。

怎么做呢?陈亚平认为并非要把行业做大,而是要做精、做强。中国的企业规模小而多,从而要一点点做,做到第一。把商业模式做好就会成为自身的资源。具体是:

其一,要选准一种产品,选准一条产品线,从小做起,不可急功近利,一定要完成原始积累。并且还要先学习别人的长处,再代理产品。要经历一个周期以后,才能在这个行业里打开局面,才可以大量投入。

其二,要选准方向,要循序渐进。首先要看准市场的切入点,然后再选择产品,并通过鼎天的技术力量进行包装。拥有技术成分之后,再利用鼎天本身的资源整合优势进一步发展。

其三,要改变商业模式,要用新的商业模式来获得融资,建立品牌。用陈旧的模式或者是同行业的模式来做不可行,因为没有销售优势空间。这就是一种创新,在整合资源中来寻求创新。这种商业模式决定了必须要做专一、做一个系列品牌。市场模式、销售模式对企业以后的资源整合非常关键。

目前,北京鼎天软件在2004年“第三届中国电子政务100强”里排第13名,这使得陈亚平欣慰了许多—软件之路走对了。另外,近期鼎天正在与国际知名的高科技公司进行合作,针对3C产品进行项目研发工作。明年,“蓝光”也即将问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鼎天的3C产品及研发的其他产品会傲然重返磨子桥,其身影会更加清晰地融入每一个人的视线之中……

陈亚平笑着说:“我眼前的门槛很高,我们要突围了。”

秋风阵阵,然挥之不去的.是鼎天人的信念与信心……采访手记

面对陈亚平,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他是思维严谨、反应敏锐、善于言表的一位企业家。的确,在对话过程中,感受得到他承受着来自诸多方面的压力。但是也感受得到,似乎一切他都胸有成竹!对于企业的未来,陈亚平也谈及很多。这一切虽然不便在此一一表述,但是他的精神却深深地吸引了我。

面对陈亚平,感受得到他成功时的喜悦,也感受得到当他面对挫折时的沉稳与智慧。鼎天的路还很长远,陈亚平的事业还很长远。在此,笔者衷心地祝愿鼎天一帆风顺!

(李立宏/文)

磨子桥数字英雄商海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