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诗经(全集)
6331300000008

第8章 国风(6)

【译文】

北风阵阵透骨凉,雪花漫天白茫茫。大家慧然爱护我,共同携手快逃亡。

岂能迟疑又徘徊,处境危急莫等待。

北风阵阵透骨寒,雪花纷飞白茫茫。大家慧然爱护我,共同携手回家乡。

岂能迟疑又徘徊,处境危急莫等待。

天下狐狸色都红,天下乌鸦一般黑。大家慧然爱护我,共同携手快离去。

岂能迟疑又徘徊,处境危急莫后悔。

【评析】

这是一首写卫国百姓们相伴逃亡的诗歌。国君暴虐、危难将至,使卫国的百姓无不相携而逃。诗中所描写的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不仅是当时的天气状况,也是当时的政治状况。文章中,而“莫赤匪狐,莫黑匪乌”这一句,把“天下乌鸦一般黑”的黑暗统治揭露了出来。而这两种动物也为环境增添了几分凄冷和阴暗。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句意蕴丰富,耐人玩味。

静女

【原文】

静女[1]其姝,俟[2]我于城隅。爱[3]而不见,搔首踟蹰[4]。

静女其娈[5],贻[6]我彤管。彤管有炜,说[7]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8]美且异。匪女[9]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1]静女:文静贤惠的姑娘。[2]俟:等待。[3]爱:通假字,同“(艹爱)”,隐藏。[4]踟蹰:徘徊,犹豫。[5]娈:美好的样子。[6]贻:鲜明的样子。[7]说:通假字,通“悦”,喜爱的意思。[8]洵:的确,确实。[9]女:通假字,通“汝”,你。

【译文】

姑娘端庄又文静,暗中约我在城角。故意躲藏不露面,挠头徘徊心彷徨。姑娘纯洁又漂亮,亲手送我红管草。管草红得发亮光,我最爱它真鲜艳。亲手采荑送给我,确实奇异又美好。并非荑草真奇异,只因美人所赠不寻常。

【评析】

这是一首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诗歌。以男子的口吻来叙述,诉说他们甜蜜的爱情,可以看出诗中的男女是一对自由恋爱的情侣,反映了古代青年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首章写他们相约在城角,女子故意躲藏起来不见他,男子抓耳挠腮,焦急不安。第二章写男子对姑娘赠送的礼物视如珍宝。诗篇构思灵巧、意境优美、刻画生动,表现了青年男女恋爱的自由和甜蜜。

新台

【原文】

新台有泚[1],河水??[2]。燕婉[3]之求,籧篨[4]不鲜。

新台有洒[5],河水浼浼[6]。燕婉之求,籧篨不殄[7]。

鱼网之设,鸿[8]则离[9]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10]。

【注释】

[1]泚(cǐ):形容鲜明的样子。[2]??(mǐ):大水茫茫。[3]燕婉:燕,安;婉,顺。指夫妇和好。[4]籧篨(qú chú):癞蛤蟆。[5]洒(cuǐ):高峻的样子。[6]浼浼(měi):河水涨满的样子。[7]殄(tiǎn):通“腆”,美好。[8]鸿:蛤蟆。[9]离:通“罹”,遭受。[10]戚施:指蛤蟆。

【译文】

新台倒影好鲜明,河水洋洋流不停。本想嫁个俊少年,丑陋老公太不行。

新台倒影长又长,河流不停汪洋洋。本想嫁个俊少年,丑陋老公太不好。

撒下渔网落了空,一个蛤蟆落网中。本想嫁个俊少年,偏偏摊上个丑八怪。

【评析】

此诗讽刺卫宣公厚颜无耻,强占儿媳为妻。卫宣公是个淫昏的君王。他曾与其后母夷姜乱伦,生子名伋。伋长大成人后,卫宣公为他聘娶齐女,只因新娘是个大美人,他便改变主意,在河上高筑新台,把齐女截留下来,霸为己有,就是后来的宣姜。卫国人对宣公所作所为实在看不惯,便编了这首歌来挖苦他。诗中以蛤蟆作比,突出了卫宣公的丑陋,而少女的反复感叹,也让人在气愤的同时深感惋惜。统治者要求百姓遵从礼教,自己却寡廉鲜耻;要求百姓忠贞不贰,自己却两面三刀;要求百姓规规矩矩,自己却为所欲为;要求百姓克己奉公,自己却以权谋私。这就是封建道德的虚伪性。

二子乘舟

【原文】

二子乘舟,泛泛[1]其景[2]。愿[3]言思子,中心养养[4]!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5]。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注释】

[1]泛泛:船在水中行走的样子。[2]景:同“憬”,远行的样子。[3]愿:思念。[4]养养:忧愁不定的样子。[5]逝:往。

【译文】

两个孩子乘船走了,船儿飘飘远去。多么思念你俩啊,心中恋意难除。

两个孩子乘船走了,船影渐远渐去。多么思念你俩啊,切莫遭遇灾祸!

【评析】

这是一首父母送别乘舟远行的孩子的诗歌。古今不少学者认为是卫太子伋的傅母所做。

首句是近景,两位年轻人终于拜别亲友登船;二句即镜头拉开,刹那间化作了一叶孤舟,在浩渺的河上飘飘远去。画面视点在送行者这边,所以画境之由近而远,同时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骋目远望的悠长思情。

全诗无一句比兴,诗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现和消逝的小舟。但这简简单单三十二字,却将这种离别的人间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动容。

鄘风

【题解】

前面邶风题解里已经说过,周代的鄘地约在今河南汲县东北一带。鄘风大约就是采集在这一带的民歌。鄘风共10篇,计为:柏舟、墙有茨、君子偕老、桑中、鹑之奔奔、定之方中、蝃<虫东>、相鼠、干旄、载驰。

柏舟

【原文】

汎[1]彼柏舟,在彼中河[2]。髧[3]彼两髦,实[4]维我仪[5]。

之死矢靡它[6]。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汎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7]。

之死矢靡慝[8]。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注释】

[1]汎:形容船在河中不停飘荡的样子。[2]中河:河中间。[3]髧(dàn):头发下垂的样子。[4]实:是。[5]仪:指的是配偶。[6]矢靡它:没有其他的。[7]特:指的是配偶。[8]慝(tè):邪恶。

【译文】

柏木小船飘荡荡,正好在那河中央。垂发齐眉好少年,是我心中好配偶。

誓死不会变志向。我的天哪,我的娘,为何你们不体谅。

柏木小船飘荡荡,正好在那河边上。垂发齐眉好少年,是我心中好配偶。

誓死不会变志向。我的天哪,我的娘,为何你们不体谅。

【评析】

这是一位宣扬自己爱情自由,要求婚姻自主的诗歌。诗歌以柏木小船起兴,隐含着命运的飘忽不定。诗中的女子已有自己意中的对象,但母亲却让她另嫁他人,所以她满腔怨恨,发誓要和母亲对抗到底。

这首诗表现了当时民间婚恋的现实状况:一方面,人们在一定范围内仍享有一定的恋爱自由,原始婚俗亦有传承;另一方面普遍的情况已是礼教已通过婚俗和舆论干预生活。所以诗中女子既自行择欢,却又受到母亲的制约。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诗中也就表现了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恋自由而产生的反抗意识。这也是追求自由爱情最早的诗歌之一。对后世影响较大。

墙有茨

【原文】

墙有茨[1],不可埽也。中冓[2]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3]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4]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5]也,言之辱也。

【注释】

[1]茨(cí):蒺藜。[2]中冓:宫廷内部。[3]襄:扫除,清除。[4]束:打扫干净的意思。[5]读:说,宣扬。

【译文】

那墙上的‘藜,不能把它扫除。宫廷中的私事,可不能传播它。如果传出去了,实在是丢死人。

那墙上的‘藜,不能把它去除。宫廷中的私事,可不能细说。如果说出去,丑事太多了。

那墙上的‘藜,可不能去掉它。宫廷中的事情,可不能胡乱宣扬。如果到处乱说,小心受到惩罚。

【评析】

这是一首讽刺卫国君荒淫无耻的诗歌。卫宣公掠夺了儿子的妻子宣姜,卫宣公死后,长子顽又与宣姜生下了三男二女。这些宫廷中的丑行也是其国家没落的标志。诗的手法是含蓄的,用“中冓之言”来揭露统治者丑恶无耻的行径。以“墙有茨”起兴,也更加耐人寻味。本来,当时卫国宫闱丑闻是妇孺皆知的,用不着明说,诗人特意点到为止,以不言为言,调侃中露讥刺,幽默中见辛辣,比直露叙说更有情趣。此外,全诗皆为俗言俚语,六十九个字中居然有十二个“也”字,相当今语“呀”,读来节奏绵延舒缓,意味俏皮而不油滑,与诗的内容相统一。

君子偕老

【原文】

君子偕老,副[1]笄[2]六珈[3]。委委佗佗[4],如山如河。象服[5]是宜。

子之不淑,云如之何?玼[6]兮玼兮,其之翟[7]也。

鬒发如云,不屑髢[8]也。玉之瑱[9]也,象之揥[10]也。

扬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11]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12],是绁袢[13]也。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注释】

[1]副:妇人的一种首饰。[2]笄(jī):簪。[3]六珈:笄饰,用玉做成,垂珠有六颗。[4]委委佗佗(tuó):形容走路庄重美丽的样子。[5]象服:镶有珠宝,绘有花纹的礼服。[6]玼(cǐ):花纹绚烂。[7]翟(dí):绣着山鸡彩羽的象服。[8]髢(tì):假发。[9]瑱(tiàn):冠冕上垂在两耳旁的玉。[10]揥(tí):剃发针,发钗一类的首饰。一说可用于搔头。[11]瑳(cuō):玉色鲜明洁白。[12]绉絺(zhòu chī):一种细夏布。[13]绁袢(xiè pàn):夏天穿的内衣,白色。

【译文】

誓和君子到白首,玉簪首饰插满头。

举止雍容又自得,稳重如山似水柔,美丽礼服很适合。

谁知德行太秽恶,对她真是无奈何!服饰鲜明又绚丽,画羽礼服绣山鸡。

黑亮头发似乌云,无须假发来装饰。美玉耳饰摇又摆,象牙发钗头上戴。

额角白净溢光彩。仿佛尘世降天仙!恍如帝女到人间!服饰鲜明又绚丽,软软轻纱做外衣。罩上绉纱细葛衫,凉爽内衣夏日宜。明眸善昧眉秀长,容貌艳丽额宽广。仪容妖冶又妩媚,倾城倾国姿色美!

【评析】

此诗委婉讽刺了卫宣姜的丑行。表面是描写卫宣姜外貌的华贵和美丽,其实是用来对比反衬其行为的丑陋无耻。全诗三章,首章七句,次章九句,末章八句,错落有致。全诗反复铺陈咏叹宣姜服饰容貌之盛美,是为了反衬其内心世界的丑恶与行为的污秽,一句“子之不淑”便将意图体现无疑,这正是对卫宣姜与其继子乱伦之事的讽刺。全诗只这一句明露讽刺,其余诗句均为叹美之辞,含蓄不露,乃为绝佳上乘的笔法。

桑中

【原文】

爰[1]采唐矣?沬[2]之乡矣。云[3]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4]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5]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注释】

[1]爰(yuán):哪里,何处。[2]沬:地名,在今河南淇县。[3]云:句首语气词。[4]期:约会。[5]庸:姓氏。

【译文】

到哪里去采女萝呢?就到卫邑那里呀。我的心中思念谁?漂亮阿妹她姓姜。

她约我在桑林中,她邀我到上宫中。她送我到淇水畔。

到哪里去采麦穗呢?就到卫邑之北呀。我的心中思念谁?漂亮阿妹她姓弋。

她约我在桑林中,她邀我到上宫中。她送我到淇水畔。

到哪里去采蔓菁呢?就到卫邑之东呀。我的心中思念谁?漂亮阿妹她姓庸。

她约我在丛林中,她邀我到上宫中。她送我到淇水畔。

【评析】

这是一首男子所唱的古朴情歌。他在劳动中回忆甜蜜的爱情,借此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诗三章,全以采摘某种植物起兴。从现代美学角度来看,以采摘植物起兴爱情等题材,在审美上和爱情上具有一定的同构同形关系,因为炽热的情欲与绿意葱茏的草木都可给人带来勃然的欣悦。所以,以“采唐”“采麦”“采葑”起兴,在含蓄中有深情,形象中有蕴意。

本篇音韵谐和,读来圆美流转,朗朗上口。全诗采用问答式的写法,一唱三叹中表达了诗人粗犷而热烈,和谐而流畅的情感。读来朗朗上口,对以后的乐府诗产生了很大影响。

鹑之奔奔

【原文】

鹑[1]之奔奔[2],鹊之彊彊[3]。人之无良,我[4]以为兄[5]!

鹊之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注释】

[1]鹑:鸟名,即鹌鹑。[2]奔奔:形容成双相随飞行的样子。[3]彊彊:同奔奔。[4]我:“何”之借字,古音我、何相通。[5]兄:代指君主。

【译文】

鹌鹑双双共相随,喜鹊对对齐飞翔。那人德坏又无耻,我竟尊他作兄长。

喜鹊双双齐歌唱,鹌鹑对对共飞行。那人腐化又无耻,我竟尊他为国君。

【评析】

这首诗的主旨是讽刺、责骂卫国君主荒淫无耻。全诗两章,每章四句,均以“鹑之奔奔”与“鹊之”起兴,极言禽兽尚有固定的配偶,而卫宣公纳媳杀子、荒淫无耻,其行为可谓腐朽堕落、禽兽不如,枉为人兄、人君。全诗两章只有“兄”“君”两字不重复,虽然诗人不敢不以之为兄、以之为君,貌似温柔敦厚,实则拈出“兄”“君”两字,无异于对卫宣公进行口诛笔伐,畅快直切、鞭辟入里。

定之方中

【原文】

定[1]之方中,作于楚宫[2]。揆[3]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4]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5]彼虚[6]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7]。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