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说新语(精粹)
6332500000002

第2章 前言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420—581)的一部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原为8卷,今本作3卷,全书按内容分类编辑,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述了从东汉后期到晋宋期间一些名流人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放诞的风气以及他们之间的逸事。而且书中所记录的都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但书中他们的言论或故事有一部分出自民间的传闻,也无从查实,所以就不一定都符合历史事实。这样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地看到了魏晋所谓“名士”的风貌。

在魏晋南北朝的“志人”逸事小说中,《世说新语》因其广泛丰富的内容含量和纯熟精美的语言艺术,被推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也确立了它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承前启后、不可忽视的地位。该书是在选录魏晋诸家史书以及郭澄之的《郭子》等文人笔记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它通过记载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的琐闻轶事,再现了汉末至南朝宋初两百多年的社会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社会风尚以及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才情,对中国文学、审美时尚、思想文化特别是对士人的精神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来过继给刘道规,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主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但是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辞,广招文学人才,当时著名诗人鲍照就曾投身其门下。他招集文人学士著书立说。由于刘义庆的组织和重视,《世说新语》终于得以诞生,他的这一创举为中国古代小说揭开了序幕,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唐代称《世说新书》或《世说新语》,后者成为本书专名大约在北宋。《世说新语》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宋文帝赠其谥号为“康王”。

《世说新语》一经问世,便被世人争相传诵,在一千五百多年的时间里,推崇它的文人学士层出不穷。宋朝的高似孙在其《伟略》中说它“极为精绝”,元朝的刘应登说它“清微简远,居然玄胜”,“临川善述,更自高简有法”。明朝的胡应麟更是非常推崇它,说:“读是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到了现代,鲁迅称它为“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并说“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当代的易中天先生也称赞道:“魏晋是品评人物风气最甚的时代。一部《世说新语》几乎就是一部古代的《品人录》。那时的批评家多半以一种诗性的智慧来看待人物,因此痴迷沉醉,一往情深。这种对优秀人物的倾心仰慕,乃是所谓魏晋风度中最感人的部分。”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小说的萌芽,其简洁隽永的传神描写为后世众多仿效者难以企及。此书不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并且记载的大多是真人真事,历来也受史学界的重视。研究魏晋时期思想的人士甚至包括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几乎没有不读此书的。该书对后世影响极大,《世说新语》颇似当今的微型小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是中国小说的雏形,是魏晋风度的审美产物,所记虽是片言只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书选录了《世说新语》中广泛流传的大部分著名篇章。整书内容分为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四部分,结合魏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风尚,全面深入地解读了人物的个性、品行、语言等众多方面的特征。译文则大多直译,同时结合意译。注释则主要偏重于历史背景、人名、地名、官名,以及较难表达的词语等。评析部分,以简短有力的文字,或对原文内容及背景知识进行介绍或提要,或就其思想内容进行阐释,或结合当下现实生活加以发挥,力求在清晰隽永的话语中还原先哲的博大和深刻,给其心灵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从而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生活。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著者注入了些许新的认识和感悟,但更多地还是参考了他人的一些著作,在这里,向这些著作的作者和编著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学识水平所限,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