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庸(全集)
6332700000002

第2章 前言

《中庸》是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它同《易经》一样,都是儒家的理论渊源,而自宋代以后,《中庸》则成为儒者研读的重点。儒学,特别是理学,许多概念、命题出自《中庸》。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是经世实用的学问。许多理学大家持守《中庸》的信条,许多儒者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从而可以看出,《中庸》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今本《中庸》,并非独立成编,它仅为《礼记》中的一篇。关于《中庸》的作者,一般认为,《中庸》出于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司马迁曾说“子思作《中庸》”。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之孙名叫孔伋,字子思。据《韩非子·显学》记载,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和孟子是其中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大概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而孟子则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至宋代,理学大家也认为《中庸》为子思所作,这几乎成了定论。近代人们对《中庸》作者产生疑问,有人据第二十八章“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两段话,认为《中庸》是秦代作品。综合来看,《中庸》主要为子思所作,只是后来掺入了秦人文字,可能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整理。

现存本虽说没有独立成编,但早在西汉时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有关这方面的著作都有一些,但影响甚微。唐代韩愈注解《大学》《中庸》,揭示道统。到宋代,很多人将目光转向《中庸》,范仲淹、张载、二程均重视《中庸》,二程弟子也有关于《中庸》的著作,朱熹讲友石子重作《中庸解》,但影响最大的还是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中庸章句》。朱熹把《中庸》《大学》两篇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并为之作章句集注。从元代开始,《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各级学校的必读书,成为后世读书人争名科举、求取功名的阶梯,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中庸章句》篇题之下,朱熹对“中庸”下了一个定义,指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是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在处理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上要求符合“中庸之道”。其行为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中庸”的和谐境界。这种境界的修养,来源于内心的“诚”,就是要怀着“诚敬”之心,不懈地进行主观心性的修养。在修养的方法上,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锲而不舍的勤奋精神,从而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中庸章句》及朱熹有关著作,还讨论了儒学和理学的一系列问题,如命、性、教、道、慎独、情、已发未发、中和、大本、达道、在中、时中、用中、费隐、忠恕、鬼神、五达道、三达德、知行、治国九经、择善固执、诚、致曲、尊德性而道问学、学问思辨行、三重、仁义礼智、无声无臭等等,有天道,有人道,有本体,有工夫。许多儒者对这些概念和命题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论辩。这些讨论,虽说常常莫衷一是,但丰富多彩,细致入微,富有哲理。可以说宋明理学之所以能成为本体化、哲学化的思潮,达到了时代哲学的高峰,是和《中庸》密不可分的。

《中庸》在儒家典籍中,是高层次的理论色彩浓厚的著作,读通、读懂很不容易。朱熹认为读“四书”应最后读《中庸》,这也突出了它的高深性。我们以《四书集注》中的《中庸章句》为底本,文字、章节一一依从《章句》。注释博采众长,不固守宋儒,有时采用朱说,如觉得朱说过于勉强者,则另辟蹊径,有的地方仅为笔者一得之见。译文与正文和注释相对应,主要采取直译的方式,有的地方为了突出概念、命题及其内在联系,则采取了必要的意译。在这一部分,我们还特别辑选了“历代论引”,并存诸说,既展示了历代学者的心得体会和成果,更便于有兴趣的读者研究之用。在“智慧运用”中,我们聚焦《中庸》原书的文句,从“典句札记”“史例解读”“现代活用”三个层面进行透析,以现代人的视角审视原典,以生动的史例演绎原典要义,便于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找到原典精神与现实社会的契合点。

我们在《中庸》正文前还分别收录了朱熹所作《中庸章句序》。朱熹的《中庸章句序》,是一篇难得的历史文化文献,它完整地论述了儒家的道统论。首先,是道的内涵,序引《尚书·大禹谟》中“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四句话,表明宗旨,使其成为道统论的核心,后来被称作“十六字心传”。理学家们几乎把它奉为圭臬,没有谁能绕过它。其次,还使道的历代承载人物谱系化。朱熹认为,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召公、皋陶伊尹傅说,这些早期圣君名臣,使道代有传人,形成系统。孔子虽无其位,但“继往圣,开来学”,其功有高过尧、舜的地方,自然也承载道统。曾子见知孔子,子思得其流风遗韵,此后孟子接续其统。孟子前后,异端四起,特别是佛老思想“弥近理而大乱真”,道统失传。至程颢、程颐出,斥佛道“似是而非”,续千载不传之绪,完整地勾画出一个道统流变史。可见,此篇序说是与《中庸》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二者相辅相成,也是研究《中庸》不可或缺的资料。另外,本书在附录中还全文收录了《中庸》原文,以提供给读者一个经过我们严格校订的准确完整的文本。

本书严密的逻辑结构,精确透辟的注解阐释,生动深刻的史例描述,入情入理的精彩评析,加之轻松流畅的语言风格,融知识性、哲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使本书对您感悟儒学经典《中庸》的博大精深,修养精神道德乃至经世致用,都会大有裨益。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一些近年来出版的有关《中庸》的编著资料和实用案例,谨向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限于笔者水平,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