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孟子(全集)
6332900000002

第2章 前言

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在他去世一百多年后,由于孟子的继承和发展而变得更丰富,更系统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苑囿里,终于长成了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孟子》作为中国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而又有较大发展。他的“仁”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主张通过施行“仁政”去统一天下。孟子认为“仁政”的核心是“保民”,只有施行“仁政”才能无敌于天下。这种主张在当时未能行得通,但却为后世有为的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的基本方略,因此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统治者多为人民的生存条件着想,对残害百姓的君王,他痛加指斥,认为可废可弑。这旷古未有的议论,更鲜明地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是闪现于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道强光。孟子不但讲“仁”,也强调“义”。“义”的本意是行为合理适宜。孟子把“义”作为人的行为选择的最高标准。利义相比,应轻利取义;生死关头,也要舍生取义。“义”的内涵各时代当然有所不同,但义利选择问题,永远存在。因此孟子的义利观影响深远,对我们民族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

“性善”、“性恶”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孟子是“性善”论者。他说:“人性之善也,人皆有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把“性善”具体阐述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四心”,认为对应这“四心”的仁义礼智不是外加的,而是“我固有之”的,但他又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即要自觉地向自身内心去追求,才能得到。这就是“反求诸己”,是宋明心性之学的先导。其实,人之初无所谓性善性恶,在长大的过程中,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作用,才有了向善向恶的变化。性善虽是孟子的理论预设,但他在分析人的实际道德状况时也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的“人格”论影响深远。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认为人格的重要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地位。主张做人要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怎样蓄积“浩然之气”?那就是:一要持志养气,坚持崇高的志向追求,二要“动心忍性”,有意识地在逆境中磨砺意志;三要“存心养性”,就是要清心寡欲。孟子的这些主张和理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自古以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诚如冯友兰先生所说:“懂得了这个词汇,才可以懂得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从以上对孟子及其主要思想和影响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孟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历史地位。孟子阐述的一些关于人类社会、关于人自身的带有普遍性的道理,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富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对于《孟子》的解读,历来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读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需要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今天,我们需要学习了解传统文化;而要了解传统文化,必须了解儒家思想,了解孟子的思想。为此,我们精心编著了《孟子全集》一书,力求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孟子》,感受《孟子》,使孟子的思想精神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让每个读者都能沐浴到两千多年前圣贤先哲的深邃智慧。

在编著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权威注译版本,在编撰体例上不惮繁琐,对《孟子》七篇凡260章逐一从原文、注释、译文、历代论引、评析、史例解读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集式的解读。原文以杨伯峻版《孟子译注》为主,参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四书章句集注》。译文部分以直译为主,为了行文的顺畅我们还兼用了意译,但力求不背离《孟子》的思想精神。注释部分主要是针对一些较为难懂和有争议的字词进行重点阐释,广搜博采各种注译本,汇同比较,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力求做出最合理的解释,在前人误释或难解之处,我们不因袭旧注含混而过,而是重新考证,作出新的解释。书中所设的“历代论引”,意即引用历代名人经史典籍中的相关篇章对《孟子》进行进一步阐释,以期起到经史互为佐证,帮助理解的作用。评析部分,以简短有力的文字,或对原文内容及背景知识进行介绍或提要,或就其思想内容进行阐释,或结合当下现实生活加以发挥,力求在清晰隽永的话语中还原先哲的博大和深刻,给其心灵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从而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生活。“史例解读”是以经典的实例故事对《孟子》语句或篇章意旨进行阐解与再认识,是一种延展、联想阅读,故事的趣味性、生动性以及强烈的现实感,能够激发读者的发散思维,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先贤孟子思想的理解,以期收到曲径通幽、触类旁通之效。本书版式新颖,设计精美,配以许多古朴生动的图片,一改以往古典著作的沉闷风格,读来有古雅、轻松、蕴藉的感觉。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著者注入了些许认识和感悟,但更多的还是参考了他人的一些著作,在这里,向这些著作的作者和编著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学识水平所限,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