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的改革(第二卷·学院篇)
6335300000007

第7章 期望(2)

毕业典礼也为毕业班同学们提供思考未来人生的机会,其中的重头戏是“毕业典礼演讲”,即“commencement speech”。“Commencement”一词来源于法语,意思是“开始”。用“开始”一词来做“毕业典礼”用,确实很有意义,因为它向同学们传递的信息是生活的开始或再开始。毕业典礼演讲人通常是著名公众人物,他们的演讲大都充满人生哲理,鼓舞人心。我个人最为欣赏的毕业典礼演讲是苹果公司的创建人、CEO(首席执行官)乔布斯2005年6月12日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他讲述了自己人生经历中的成功、失败以及面对死亡的三个故事,既感人肺腑,又发人深省,不愧为毕业典礼演讲中的经典之作。“求知若渴,求智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是他演讲的结束语。

今年的学院毕业典礼,我们原来邀请了我院客座教授、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理事会主席、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前联席总裁桑顿(John Thornton)先生来做首次的“毕业典礼演讲”。桑顿先生最近获得中国政府授予的“友谊奖”,以表彰他对中国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遗憾的是,他因工作原因无法来参加我们今天的典礼。他感到很遗憾,但认为受到我们的邀请是很高的荣誉。

所以今天,我就只好作为替代,充当毕业典礼演讲人的角色,实在勉为其难,毕竟院长是学院的“内部人”,视野有局限。

我还是围绕同学们熟悉的,即将告别的清华来说吧。再过不到两年,清华将迎来百年校庆。同学们也许觉得有些遗憾,没有等到那个百年一遇的纪念时刻。我想告诉同学们,今年2009年,也同样是值得清华人纪念的年份。今天,我想讲三个故事,是三届清华学子的故事,他们入校的年份,恰好是1909年、1929年和1959年。

第一个故事起始于一百年前的1909年,那时还是清朝。大家都知道清华是1911年建校,经费来源于美国政府对清政府庚子赔款的“退还”。但大家可能不知道,1909年6月,清政府决定设立“游美学务处”;又在同年9月,清政府批准在清华园修建“游美肄业馆”,这就是我们校园的起源。1909年,也正是美国退回庚款的第一年,是招收庚款留美学生的第一期。这一期全国共有630名学生报考,最终录取47名,他们是清华“史前期”的第一批学生。他们也是“洋务运动”后中国政府官派的第一批留学生。

就在这47名一百年前出国的留美学生中,有一位对清华日后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就是梅贻琦。1909年梅贻琦到美国的伍斯特理工学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学习电机工程,1914年获得学士学位,1915年到清华任教。他自1931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直至1948年,共17年。他是清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

梅贻琦对清华的历史功绩,可从当年的清华法学院院长、经济学系系主任陈岱孙先生的一句话中领略。他说,“在梅先生在校期间,清华才从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在不及十年的时间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清华能有今天的地位,梅校长功不可没。当时的清华,首先得益于梅校长的“大师论”。在他就任校长的典礼上,他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成了他的历史名句。清华还得益于梅校长的“人格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理念。1941年,在清华建校三十周年之际,梅贻琦发表《大学一解》,重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指出大学教育的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应以“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因为通识是“一般生活之准备”,而专识是“特种事业之准备”;从社会需要来看,也是“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那个时代是清华人才辈出的时代。

第二个故事起始于八十年前的1929年,那是民国时期。这一年,清华招收了从1925年开办本科以来的第五级大学本科生,因此称“五级”。这也是清华学校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之后招收的第一届大学生。他们在1933年毕业,共毕业学生209人。而在这区区两百多名毕业生中,走出了家喻户晓的文学家、科学家、革命家。万家宝,即曹禺,1933年毕业后在图书馆里埋头写作,几个月内便完成了载入文学史册的话剧《雷雨》。他的同班同学钱钟书,在校期间就才华横溢,后来有感于不应总是做文学评论家,写出小说《围城》。那一级还造就了著名物理学家王竹溪。他在清华毕业后留学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西南联大任教。他在西南联大时最得意的学生是杨振宁,他是这位未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硕士论文导师。同一级中还走出了后来的“两弹一星”功臣、我国人造卫星的主要倡导者和奠基人,气象学、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赵九章,他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做出过巨大贡献。除了文学家、科学家,这一级毕业生中也走出了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乔冠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后,他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轰动了整个世界。

第三个故事起始于五十年前的1959年。当时清华实行六年学制,这一年入校的学生于1965年毕业。那时按毕业年次命名班级,所以这一级就被称为“五字班”(有趣的是,我们今年毕业的本科生也是“五字班”,不过现在是按入校年份2005年而命名)。1959年入校的“五字班”学生共2079人,人数已是1929年入校的“五级”学生的10倍。

这一年的学生入校时,1957年的“反右”和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的高潮已经过去,而他们毕业时,是在1966年开始的“文革”之前。这一届清华毕业生,基本上是按照蒋南翔的教育理念培养的:在那个年代,蒋南翔既狠抓业务学习,又注重政治思想工作。这一届毕业生中,走出了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届学生中还产生了后来的三位政府部长。在这一届学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走出了两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一位是吴官正,另一位是胡锦涛。

上面的三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一个在清朝,一个在民国,一个在新中国。在这三个年次中入学的清华学子,他们日后的成长道路迥然不同:有教育家、文学家、科学家,还有政治家。但是他们都是清华学子,都传承着“清华精神”。这是什么精神呢?我个人以为,这是“追求卓越”的精神。

现在有许多描绘清华精神的词语,比如: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爱国奉献、行胜于言,等等。无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构成清华精神的一部分。但是,这些词也同样可以用于描述其他学校,并非清华独有。清华之所以是清华,是因为它有着不同于其他任何学校的独特气质。“追求卓越”正是这样的气质。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知道,是清华学子,把一所没有学术地位、建校较晚、招收大学生更晚的学校,在十余年内便建成国内公认的“最高学府”;是清华学子,写出了划时代的文学作品;是清华学子,培育了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是清华学子,正在领导13亿人口大国的伟大复兴。所有这些,都只有用“追求卓越”,才能准确贯穿。所以我认为,“追求卓越”是清华有别于国内其他高校的精神,是真正的“清华精神”。

事实上,清华学子一百年来时刻都在被“追求卓越”所激励。1914年,清华刚刚建校三年,还是留美预备学校。梁启超应邀来清华做了著名演讲“论君子”。其中所引《易经》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来成为清华校训。在这篇演讲中,梁启超如此结尾:“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则民国幸甚矣。”对清华学子“追求卓越”之殷切希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清华准备由留美预备学校改为大学的关键时刻,“追求卓越”的精神被更明确地表达。1923年,在清华筹办大学部时,张彭春出任清华第一任教务长。他明确地提出了创办清华大学的总纲领,就是希望清华能够成为“一造就中国领袖人才之试验学校”。可见“追求卓越”是清华办大学之初衷。

进入新中国,这一精神仍然一脉相承。1965年,蒋南翔曾说,“我们不仅是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我们是培养党和人民各项事业的接班人的,包括将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这是那个年代“追求卓越”的一种体现。

改革开放后,清华继续着这一精神。就在两年前,我们学院的老院长朱镕基在给学院学生的一封信中写道:“牢记百年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必有大用于民族、国家。”同样,他对同学们寄予的厚望,唯有“追求卓越”者才可达到。

三十年前,1979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前身经济管理工程系成立,并招收了第一届学生,共16名硕士研究生。三十年后,我们经管学院共有1013名学生在今天毕业。在你们的前面,涌现出了这么多优秀的清华学子,他们是你们的校友,更是你们的榜样。你们对将来的发展路径都有自己的选择。我对大家的毕业寄语是:无论做什么工作,走什么职业发展道路,都要心怀“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这才不愧为清华的毕业生,不愧为清华经管的毕业生。

讲到这里,同学们也许会猜到,我的第四个故事,应该起始于2009年。这是一个从今天开始的故事,这是你们的故事,是清华经管学院2009届毕业生的故事。这个故事要由你们来书写,由后人来讲述。我坚信,当今后的清华学子回顾清华的历史,回顾清华经管的历史时,你们的故事,一定会同我今天讲的三个故事一样激动人心。因为我知道,只要你们永远心怀“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你们就会成功。

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时代的使命

(2010年7月19日)

今天是清华经管学院历史上第一次召开如此大规模、由本院全体学位项目毕业生参加的毕业典礼,包括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MBA学生、EMBA学生和博士研究生,并且还邀请了毕业生的亲友前来观礼。

从今年开始,我们在毕业典礼上邀请一位外来的演讲嘉宾,为同学们做“毕业典礼演讲”。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同时也是清华经管学院兼职教授的秦晓博士。

秦晓博士人生经历丰富。他毕业于北京四中,是“老三届”知青,曾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区下乡,还学会了流利的蒙语。他也曾工作在中南海,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宋任穷的秘书。他曾担任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目前是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秦晓博士长期在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担任领导工作,从2001年1月起担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招商银行董事长。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现代企业”,创立于1872年洋务运动时期。改革开放后,招商局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建立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平安保险公司。秦晓入主招商局后着手改革,完成了两个五年再造计划,成绩卓著。

秦晓不仅是一名出色的企业家,而且是一位思想深刻、具有社会使命感的学者、知识分子。他是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身为学者的他,结合自身经历,不断进行着关于经济学、管理学特别是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当今社会风气浮躁、功利主义弥漫之时,他思考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探讨中国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是探求真理、产生思想、崇尚学术的地方。不同于当今毕业典礼演讲中太多的“官话”、“套话”和“煽情话”,我相信秦晓博士今天会给我们带来有深度、有思想的讲话。同学们,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秦晓博士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年毕业典礼演讲。

感谢秦晓博士的精彩演讲。他的演讲充满着对人民、对国家深沉的爱,和对良知、对真理深刻的求索。他对同学们寄予厚望,希望你们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担当起社会的责任和时代的使命。他提出的问题和观点,等待着同学们用一生去思考和探索。我相信,他的讲话会对我们的毕业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也相信,我们的毕业生定会成为中国未来三十年的脊梁,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基石。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秦晓博士!

同学们,今天,是你们即将离开清华的日子,同时也是你们人生路上新的起点。这正是英语中毕业典礼用“commencement”(开始)这个词的含义。希望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在今后的人生发展道路上,心存高远且脚踏实地,为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心力。

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人介绍词以及演讲后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