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千年养生智慧:身边的《黄帝内经》
6339500000007

第7章 《黄帝内经》养生原则(3)

七、综合和审因施养

《黄帝内经》是一部养生宝典,里面介绍的养生方法不拘一格,有形养、神养、食养、药养等多种途径,另外,也提出了因人、因地、因时的不同养生方法,即“审因施养”、“辨证施养”。《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多种形式的养生方法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养生指导,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食养。

“民以食为天”,《黄帝内经》中关于食养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膳食结构、饮食方法以及饮食节制等。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个膳食原则,要求人们在饮食上要分清主次,品种要多样化。

《素问·痹论》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奇病论》也指出:“多食膏梁厚味之品,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些都是告诫人们饮食要有所节制,不能暴饮暴食,多吃清淡食物,少吃“膏梁厚味”。

(二)行为养。

行为养的范围就比较广了,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的行为调养。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谈的比较详细了,提出“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安作劳,故能形与神惧,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段话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起居、饮食、节制房事、劳逸适度等,告诫人们只有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才能延年益寿,否则就会“半百而衰”。

(三)形养。

形养的内容主要是指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历代养生家都非常推崇“动形健身”,“动形健身”是指通过运动来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

运动锻炼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好处,但也不能太过,《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妄作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说明形动太过有害身体健康,华佗也曾说过:“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这些都是在告诫人们形动健身,贵在掌握好“适度”。

(四)神养。

神养主要是指精神修养,调神养志,《黄帝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的盈与亏,关系到人的健康与否;神的得与失,又关系到人的生与亡,欲养生者当神养之。平时我们不也常说“眼不见,心不烦”吗?其实这是很有道理的,闭上眼睛可以养目,更可以养神。

《内经·素问》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情志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情绪过度,就容易招致疾病。因此,怡神养志是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药养。

《黄帝内经》中关于药养的内容主要是指药膳,《黄帝内经》中论及的方药有十三首,在十三方中就有以食疗或药膳为突出特点的方药:

1.汤液醪醴。《素问·汤液醪醴论》:“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汤液和醪醴是以稻谷作为原料酿制成的酒类。具有通阳发散、防病治病的作用。如外感初起,可适当服用以祛邪;经脉不畅也可服之以疏通。

2.泽泻饮。《素问·病能论》:“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这里的酒风,即漏风,用泽泻饮健脾燥湿,祛风清热治疗,三药混合研末每次三指撮,饭前空腹服。

除了这两副药膳外,还有兰草汤、生铁洛为饮、乌鲗骨藘茹丸,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药膳的应用范围较广,适合人群也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

(六)经络养生。

经络养生在《黄帝内经》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其中专门论述经络者,计二十五篇,涉及有关经络者,约六十余篇,已经形成完整的经络系统。本书将经络分为经脉、络脉和经筋皮部三类,并详细介绍了经络的起点、止点和循行部位,为保健养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以上是《黄帝内经》中主要提出的养生方法,但这些养生方法也不是适合所有的人,养生方法的选择要因人因时而定,《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西方者……其病生于内。”“北方者……脏寒生满病。”“南方者……其病挛痹。”“中央者……其病多痿厥寒热。”这些都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地域性的多发病。所以所采用的方法应因人之不同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八、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黄帝内经》中关于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既包括健康状态的养生保健,也包括还未患病时的及时诊治,还有疾病的防传防变以及缓解期的救治。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主要是告诫人们,要注意养生,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的发生。在这里,“治”主要是调养之意,“未病”是指机体尚未患病。

如今,日常养生已经成为一股热潮,“养生”一词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眼球,如书店里铺天盖地的养生书籍、网站上大大小小的养生论坛、街边相继出现的养生馆等等。这说明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在高节奏生活下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逐渐改变它。如天天都吃白面米饭、大鱼大肉的人们开始逐渐青睐粗粮,为的是清理一下自己的肠胃,使食欲更强;天天坐着工作的人们,开始利于工间休息的时间,活动活动腰腿,动动脖子,扭扭屁股。其实这些都是一种治未病的思想。

亡羊补牢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同样,对待我们的身体也应该如此。在《素问·刺热篇》中指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某个脏腑发生病变时,即使在脏腑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在体表面部的部位也能发现某些异常的变化,及时发现这些异常,进行治疗,也是“治未病”。这就好比亡羊补牢,当人体已经有先兆,有小疾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任何一种疾病,在发生之前都是有征兆的。讳疾忌医说的就是这样的故事,当疾在腠理时,如果及时加以治疗,身体就会很快恢复的。如果非要等疾在骨髓,那神医也无能为力了。这就告诫我们,当人体出现异常时,千万莫大意,一拖再拖,最终使疾病加重,治疗起来也会更加困难了。

此外,在《灵枢·逆顺》篇中还提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意思是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或未进一步发展之际,把握时机,及时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就拿感冒来说,感冒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大家的眼里,感冒是一种小病,甚至无须吃药,自然会痊愈,但有时就会使小病不小了。因为感冒可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治疗不及时,就会引起其他疾病,如咽喉炎、鼻窦炎、中耳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甚至脓胸、肝脓肿、心包炎和骨髓炎等,通过变态反应还可引起心肌炎、肾炎和风湿热等。由此可见,小病也要注意,千万不要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