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初鸣不乱弹(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6342200000006

第6章 中国话剧诞生的历史坐标

中国话剧百年,不是话剧诞生百年,这是留给后代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备忘录。

中国话剧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它却成了一部被随意篡改的历史。要想真正还原这部不算太长的信史,也是很有分量的工作。

2007年举办的话剧百年纪念,本来只是1997年话剧九十年纪念的一个延续,它和中华老字号统称的百年老店是同一意义上的提法。谁都知道,每家“百年老店”并非都是恰恰正好只有一百年的创业史,这是个常识问题。可是,果不其然,就有人竟把话剧百年偷换为话剧诞生百年,这个问题就大了,问题就严重了。当时,学界有历史知识的一律噤声,纪念活动全国难以开展,最后只得走个过场,落得草草收兵。问题至今形成了一个学术悬案。

中国话剧到底何时诞生,还是要用历史本身加以实证考察,真理才能战胜谬误。

历史是前人留下的脚印,它是永远抹不掉的。因此,我们可以努力去发现它,寻找它。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1997年举行的中国话剧九十年纪念的前前后后。

当时,已经有人想把命题定为“中国话剧诞生九十周年纪念”,由于学界著文质疑,用史实说明,而且那时仍健在的话剧史权威张庚也表示异见,“诞生”命题才不得已放下,仍沿用1957年“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纪念”的提法,顺理改称“中国话剧九十年纪念”,才得以认同。

问题的焦点在哪儿,原因何在?简单地说,其实就是对春柳社的历史地位究竟应当如何看待的问题。如果把春柳社定位为中国话剧诞生的标志,是否符合历史真实?

无可争议,春柳社是中国话剧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团体,在中国早期话剧中的作用更是数一数二。因此,才有1957年的《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三册文献的出版。其实,当时的起因和目的,就是纪念春柳社成立五十周年,它无疑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1997年和2007年的两次纪念,都是沿此而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无需节外生枝。

需要明确的是,1957年三册文集中,通篇没有一人一文提出中国话剧创始于春柳社。那时的戏剧界,对历史还是有知的,何况还有亲历者健在。当时,戏剧界元老,春柳社重要成员如欧阳予倩先生,自己也从未提出过中国话剧诞生于春柳社这样的立论。这是有据可查的。

那么,中国话剧究竟何时诞生?历史的脚印目前可以找到一些,准确的纪实还有待继续发现。

1913年,朱双云出版了一部编年体的《新剧史》,其中第一条记录的是:1899年,上海约翰书院学生演出自己编写的新剧《官场丑史》。

约翰书院(后改为圣约翰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是目前认知的中国学生演剧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大概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它的演剧传统,至今尚未被充分发掘与研究。

可以确认,在1907年春柳社之前,国内的新剧活动很是不少,《新剧史》上大都逐年有所纪实,漏记的当然还有若干。

由此足可证实:春柳社不是中国话剧诞生的起点,这已经是无可辩驳的一件事。

春柳社的创始人是李叔同(李息霜),他在1906年东渡日本东京之前,在上海已参加过两年左右的新剧活动,并编写出版过《文野婚姻》(内含四个小戏),由沪学会演出。仅此,也足以旁证:春柳社并非中国话剧的始祖。

1899年上海约翰书院编演的《官场丑史》,是中国新剧(话剧)史的一个清晰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历史脚印,但仍未能确定为中国话剧诞生的起点。因为,之前中国教会学生演剧历史,还应更早。早多少年,目前尚未能定论。

要求一个剧种创始于具体那一年,那一出戏的编演,这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一种十分幼稚的想法。谁能回答:西欧的希腊戏剧始于何年?印度的梵剧又始于何年?中国的话剧来自西方,历史不长,可是目前仍无法考查出确切的创始年份。大至说来,由于西方学者来华办学,在上海以及南方各地兴办教会学校,由牧师一边传教,一边培养教育若干学生,随后更兴起教会学校的学生演剧活动。从这些历史脚印,进而追溯中国话剧创始的史实,是目前最应该下功夫探寻的地方。

外国人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最明显的历史界限,应该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据查,此前的1830年,美国教会曾在广东(如今的广州)创办过一所教会团体在中国大陆最早兴办的洋学堂。当时,中国封建王朝的大门尚未打开,办学条件想必十分艰难。教会学生演剧不大可能在此时创始。

只有在鸦片战争之后,外国教会在华办学才逐渐形成一股潮流。如1844年在宁波(后迁杭州称为育英学校),1850年在上海有徐汇公学、清心书院等,1853年在福建(福州),1864年在山东、北京(贝满女校和崇实),1865年的上海培雅学堂和度恩书院等,1867年的北京潞河男校,如此等等。这些大多还只是中学性质。到了19世纪70年代以后,才开始兴办教会大学,如上海约翰书院(后改圣约翰大学),是驰名一例。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会学生演剧方兴未艾,引为传统,这是后话。

为什么要把最早的中国教会学校学生演剧作为中国话剧的创始者呢?这里恐怕值得我们研讨一下。根据西方传统的习俗,每年12月24曰圣诞节前的平安夜,教会系统(尤其是教会学校)凡有条件的,都要举办盛大的文化活动,表示庆祝。其间,往往要排演若干戏剧性的节目,内容不外是《圣经》故事和耶稣基督本人的生平传说之类。这些戏剧归类属于宗教剧系列,是西方话剧的一种。近年来,我在美国参加过几次这样的宗教文化活动。令我惊奇的是,关于耶稣在平安夜降生在伯力恒一家农户的马槽内,这个故事每年必演,版本形式则多种多样,千差万别,各出心裁。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保留剧目,常演不衰,观者笑纳。由此可以认定中国早年的教会学校圣诞演出,必然也有这个剧目。那么,这种演出至少比1907年春柳社初演的《茶花女》要早多少年?二十年?甚至是四五十年?很值得我们去考证一下吧!

也许上述性质的圣诞庆祝只是教会学校学生演剧的开端。随后却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戏剧性发展。当时,有些外籍教师,为了训练中国学生的外语会话能力,创造出一种名为“形象艺术教学法”的新招数,作为实验,他们把莎士比亚原作等等世界名著,让学生朗读,一人分派一个角色,相当于相互对台词了。这果然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接下来,老师干脆让学生们一边对话,一边走台步,成了原始的戏剧排演了。不用说,再发展下去,就正式排成戏剧片断,甚至是一幕戏,一出戏,可以在恳亲会上演出,给来宾和家长们观看了。

教会学生演剧的发展史,由圣诞庆祝的宗教活动,发展到世界名著的选演,中间可能走过十年或者更长的历史,无论如何,这都远比1907年春柳社演出《茶花女》要早十多年、二三十年,甚至四五十年的光景!

以上海约翰书院为例,学生演剧发展到了1899年中国学生自己编演的《官场丑史》,更是一次历史的飞跃。朱双云1913年出版的《新剧史》终于有了史实的记录。

教会学校的学生演剧是中国话剧的开端,应该确实是历史留下的脚印。随后,在1907年春柳社之前,国内的学生演剧潮,也日益兴起。包括李叔同本人,都曾是国内学生演剧的参与者之一。

所以,春柳社并非中国话剧的创始者,春柳的话剧百年,不是中国话剧诞生百年,这是毋庸置疑的史实。

此外,作为借鉴,这里还有一段外国人在中国最早演出话剧的,十分重要的外参历史,对我们中国自己的话剧,或许也起过催生的作用,不妨也简单介绍一二。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上海外侨成立了一个业余戏剧俱乐部(简称A.D.C.剧团),他们专门排演莎士比亚、莫里哀等戏剧名著,每年公演二三次,每次公演的戏单上,都把过去历次演出的剧目和日期重新附印在上面,以供观众参考,也可备作历史的鉴证。A.D.C.剧团后来还建立了专供舞台演出的上海兰心戏院(这是中国第一家西式建筑的剧场),这个剧团在上海一直存在了几十年,我国早期话剧的先驱者如汪优游(汪仲贤)、徐半梅(羊老伶工)等人都曾受过A.D.C.剧团的启蒙教育和艺术影响,对中国话剧的诞生起到积极作用。无可怀疑,汪优游从事新剧实践,比春柳社的确还早了几年。这个A.D.C.剧团的创建历史,比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成立,几乎要早半个世纪左右!

我从事话剧史研究近六十年,它始终是冷门学科,至今几乎后继乏人,这是十分无奈的一件事。还望传媒方面能略加关注,共同挽救这门垂危的人文科学。

生活要求真,历史更要求真,我真希望能留下一部中国话剧的信史。

(2010年5月于北京 2012年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