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戏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也是它的重要的民族特征之一
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最深根源就在群众之中,因此最广泛的群众性也就体现着最大的民族性。中国戏曲就其本源和生存环境而言,是一种民间艺术。远至宋元南戏、杂剧,近至现代京剧、地方戏,它们都是在民间生长、繁衍、发展起来的,并且长期在民间活动。从宋元以来各个时期兴建的戏曲舞台,至今还存在于我国南北广大地区的城镇、乡村甚至僻远的深山、边鄙,在人烟稠密地段临时“打野呵”的流动演出还不计在内。戏曲这种广泛的、连续的活动,形成了与人民群众的精神联系。某农村庙台上有这样一副楹联:“与百姓有缘,才至此地;于寸心无愧,不负斯民”,正好说明了戏曲与人民群众的精神联系和戏曲的群众性的实质所在。戏曲是人民的知心朋友,想人民所想的事,说人民想说的话。在世界各民族的戏剧中,中国戏曲是对各种重大的政治、社会问题最具敏感性的戏剧,其根源就在它的群众性。这一点下文还要谈到,这里暂且不说。戏曲的群众性,除了思想内容之外,当然也包括它的艺术形式。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有头有尾,情节生动丰富,结构布局明晰。行当体制和程式表演使人物形象色彩丰富,节奏鲜明、强烈,在广场演出中远近观众都可看清,所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这些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即使进入了现代化的剧场,也能继承和进一步地发展。在今天进行戏曲改革并逐步使之现代化的过程中,无论思想内容方面,还是艺术形式方面,注意仍然保持它的人民群众的知心朋友的地位,是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关键。
二
上述约略数端,是仅就中国戏曲一般的民族特征而言的。戏曲历史长、剧种繁、剧目多、情况复杂。在这难以计数的众多的剧目中,用什么标准从中选择经典、精品,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艰难的问题。经考虑,我们商定了以下三条标准:(1)反映生活、揭示时代及其发展趋向;(2)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典型人物形象或其他突出的艺术成就;(3)经过长期的时间考验,得到群众广泛的认同。前面两条通用于经典、精品,当然也会有程度上的差异;后面一条则是经典、精品二者间的分界线,因为我们把精品的范围划在当代,一般来说它们还不可能达到第三条的要求。
在中国戏曲史上有一个非常吸引我们注意的现象,即它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南戏、杂剧、传奇、地方戏、京剧以及当代剧目的出现,除了其自身历史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外,总是与时代变化密切相连,因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便,从每个时代的社会变革、政治动荡产生的新问题、新思想、新人物中,认识作品描绘的生活、人物、思想、艺术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相互的差别,有助于我们对典型的选择。
以下择数例略加说明。
例一:南戏中“婚变戏”、反“婚变戏”及其发展趋势。隋唐以来大地主经济的衰落和地主经济的兴起,科举制逐渐取代了门阀制,许多地方寒族士子有了跻身仕途的机会,随之也就产生了士子负心的“婚变”现象。这种事情一多,就成了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并被反映到文艺作品中去。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已开端倪。早期南戏中这类剧目大量出现,成为主要的题材。到元末明初,这类戏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即为负心士子翻案,高明的由“婚变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的《琵琶记》,就是这种“翻案戏”的代表。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经过元朝暴政的大破坏,人民看清了制造种种社会悲剧的罪魁祸首是最高封建统治者,而不是个别品质不好的士子,同时也是适应了元代社会大动荡后广大人民群众要安定生活的愿望,以及明初统治者利用封建伦理道德稳定社会秩序的意图。结合这种历史背景,我们就能理解《琵琶记》描写的复杂的生活图景和赵五娘、蔡伯喈、牛丞相等形象的典型意义。为了说明问题,我们还可以拿与南戏同时代产生的元杂剧做一比较,在杂剧中没有或很少有士子负心戏,那是因为元朝统治者歧视知识分子的政策,士子仕进的道路被堵截,沦落到社会最下层,婚变的基础已不存在。在被杜绝了仕进之路、求得心理平衡的元杂剧文人作家的笔下,士子们是一些有才华的、忠于爱情的读书人,女人(包括妓女)把爱情、命运都托付给他们,成为战胜情场对手(商人、豪强)的胜利者,所以也就不存在婚姻问题上需要为他们辩护的问题。直到明末,明王朝政治黑暗,危机严重,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尖锐,在明传奇中又出现了翻案的余势,而且在不同程度上被纳入作为明传奇重要题材之一的反权臣、反宦官的斗争之中。汤显祖的《紫钗记》中,李益不受权贵卢太尉的招揽,远调边地,造成了与霍小玉的爱情波折。而卢太尉的哥哥是卢杞丞相,他的弟弟是中贵公公,活脱一幅皇帝、权臣、太监联合专政的明王朝政治缩影,也如他的《邯郸记》、《南柯记》被纳入这一斗争的范围一样。
例二:元杂剧中的反征服、反压迫戏。元朝统一中国,实行带有种族压迫的暴力统治,几乎与社会各阶层处于对立的地位,广大人民陷入极度痛苦、忍无可忍之中。这是一个残暴、疯狂的时代,也是一个愤怒、抗争的时代。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古典戏剧像元杂剧那样真实、深刻、广泛地反映了时代的冲突,触动着人们的灵魂,体现出人民的愿望,开创了一个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为特征的戏剧新时代。在元杂剧众多的题材中,处于主流地位的是反征服、反压迫题材的剧目,它们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也最鲜明突出。如《窦娥冤》、《陈州粜米》、《蝴蝶梦》、《赵氏孤儿》、《单刀赴会》、《李逵负荆》……它们所塑造的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如窦娥、张撇古、王婆、包拯、程婴、关羽、李逵等,都是生活气息浓厚,个性特征鲜明,富于不畏强暴,疾恶如仇,大胆向征服者、压迫者复仇的时代特征。窦娥那种像火山一样喷薄出来的愤怒,程婴那种长久把痛苦、耻辱、仇恨、希望隐忍在心底的毅力,包拯那种迂回曲折的斗争智慧,都是同一时代精神在不同形象中的表现。元杂剧在创作方法的开拓、典型人物的创造方面,为后世戏曲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例三:明、清传奇中的爱情戏。中国社会按自身规律运行,明中叶以来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作为最易拨动人类情性之弦的爱情题材,必然会以各种生动活泼的生活形态或明或暗或深或浅地表现出来,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代表性的作品。汤显祖在我国戏曲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他上承元人、下启洪曹(洪昇、曹雪芹),把爱情题材提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度。我国自北宋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南北都出现了不少繁华的都市,市民意识高扬,元杂剧中出现的莺、倩女、李千金等人物形象,她们大胆摆脱封建礼教束缚,正是高扬的市民意识的反映。很明显,汤显祖无论在创作方法上或是具体形象塑造上,都受到了元杂剧的影响和启发;但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继承了元杂剧的优秀遗产,更重要的还在于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了它们。《牡丹亭》与元杂剧爱情戏不同的地方,是它把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提到人性本然的个性解放的认识高度。《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大胆喊出的“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愿望以及对这种愿望的火一样的热情、执着的追求和朦朦胧胧的憧憬,就是时代打在杜丽娘身上的烙印。清初的传奇作品,经过明末清初那场大动荡,爱情题材又出现了新变化,如《桃花扇》、《长生殿》、《雷峰塔传奇》,它们仍然沿着汤显祖“情”的主旨发展,但都带上了浓重的政治因素和悲剧色彩。《桃花扇》中男女爱情主人公的命运与国家的兴废密切相连,在明传奇《浣纱记》等作品中已见端倪,但《桃花扇》那种史诗式的恢弘壮丽的规模,深刻的现实主义描写和对人物道德评判的突破,把这种爱情题材推到了新的时代的高度;《长生殿》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经历政治风雨的磨炼,达到了不受一切政治地位、世俗名利、物质欲望“污染”的真情,具有某些现代爱情观念的因素,这也与清初“民主”思想的发展有关;至于《雷峰塔传奇》中的白娘子,为了争夺受谗而动摇的情人,为了保护风雨飘摇中的爱情,敢于向恶势力展开不屈不挠的殊死的斗争,这个别开生面的形象,开启了清代地方戏中女英雄形象的先河,与明末清初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有关。